中国传统以乐养生修德思想探析

2019-09-13 06:25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民族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先王保健传统

■张 勇(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数千年来,围绕音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来自人类学、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与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一直探索着音乐存在的价值。随着人类音乐文化文明的不断进步,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人们逐渐从音乐的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研究中,开始关注到音乐对人身心健康所具有的养生保健与修德养性功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运用音乐艺术服务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民族之一。在现有的相关古籍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对音乐养生思想的具体表述。在《晋书·乐志》中就记载有:“农瑟羲琴,倕钟和磬,达灵成性,象物昭功,由此言之,其来自远。”这段话描述了中国早在上古时期,神农氏就制作了瑟,伏羲氏就制作了琴,人们当时已经用瑟、琴、钟、磬之乐,来表达人的情绪,舒缓人们的心理。因此,探究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于构建中国传统养生取向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弘扬民族传统音乐养生文化以及运用传统音乐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以乐保健养生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借助传统音乐不同的调式、音高、节奏节拍、强弱等要素,通过聆听音乐引发的呼吸、血压、心跳等变化,来放松人的的身心。比如传统音乐治疗中五音对五脏理论,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音乐,分别对应脾、肺、肝、心、肾五脏。通过针对的聆听对应不同脏器的音乐,可以促进所对应器官的健康,预防生理疾病的发生。二是传统音乐养生在身体保健养生运用中,强调在使用音乐时应该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事物的自然规律,人们如果能够按照音乐与之对应的规律来从事音乐活动,就能起到有效的音乐保健养生功效。比如传统音乐养生思想中提到不同季节使用不同音乐的问题,不同人人格体质使用不同音乐的问题,不同场地应用不同的音乐保健养生等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养生思想中,把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时,人们常常会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于消除劳作带来的身体不适,并用音乐来愉悦自己的身心。《墨子白话今译》中记载了有:“夫子曰: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这段文字显示出以前的诸侯治国太劳累了,就以听钟鼓之乐的方式进行休息;士大夫工作太累了,就以听竽瑟之乐的方式进行休息;农夫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也要借听瓦盆土缶之乐的方式休息。这说明了古人早前就已经知道针对不同人群,用不同音乐活动形式,来帮助人们消除因脑力、体力劳动带来的紧张、疲劳。

在中国古代音乐保健养生思想中,人们会把音乐当成是对身体器官的滋养物来看待,音乐在满足了人的听觉器官后,也会引发人们在生活会产生新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荀子》中提到:“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这里讲到了各种乐器奏出动听的音乐,就是满足人们听觉的需要的……那铃声,车子慢行时,合乎《武》 《象》的节奏,车子快行时,合乎《韶》 《护》的音律,这也是满足听觉需要的。在古代,人们知道了运用音乐的特性,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以确保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能有适合的音乐来聆听。

在中国传统音乐养生实践中,先民们也同样认识到了音乐保健养生中对音乐使用度的把握问题。其中,在《吕氏春秋》中提到:“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这段话说明了假如有一种声音,耳朵听了后必会感到惬意,就是好的音乐。但如果有些声音听了后就会使人聋,就一定不要听。有一种颜色在这里,眼睛看了必会满足就是好的,但看了之后就会使人盲,就一定不去看。有一种滋味在这里,嘴上尝过就一定满足就行,但吃进去后使人哑了,那就一定不要吃。所以,圣人对于声、色、滋味这些东西,有利于生命的就择取,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就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其中沉迷于声、色、滋味的人很多,日夜追求这些东西,有机会得到就放纵流逸不能自禁。放纵了,生命就会受到伤害。这里把音乐放在第一位来强调了过度使用所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后果,足以看出古人对音乐保健养生的重视。

■以乐修德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道德”一词原本并不具有伦理的意义。人们所尊崇的“道”是一种所谓的自然天道;人们所尊崇的“德”是道施舍的。万物得到了道才能得以生成、发展,人智力借着德才能够去了解道的奥妙,所以德就是得的意思。得到了道就叫作有德。道的个体化,即将天地自然规律纳于人的认知体系中,成为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并以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成为修养的德性。

中国古人以乐修德,提升自身的修养,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养生活动。古代的思想家们也常常通过音乐活动来观察社会变革、人心所向。音乐的好坏、兴衰往往与所在时代的社会风气、人性善恶、礼仪道德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古代圣贤的帝王们重视以乐修德的做法,并通过礼乐教化,以期在自己统治期间国泰民安。

在《礼记》中记述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说明了古代帝王们在制作音乐时,首先考虑到人的性情之分,再参照不同音律的度数,使其清浊高下各得其宜。既合乎造化的平和,又依循五常的德行,使其阳气发扬而不至流散,阴气收敛而不至闭塞,含刚毅之气而不至发怒,有柔顺之气而不至胆怯,四者交融于中而表现在外,皆安于其位而不互相妨害。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增益其节奏,审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同时比照音律度数的匀称,排列章节起讫的次序,以使五声各像其代表之物,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都在音乐中体现了出来。所以,古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从音乐当中觉察到以乐养德等这一令人发省的哲学思想。

《乐记》中记载到“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所说的就是如果所处土地贫瘠,那么草木就不生长。如果在老被搅混的水里,鱼鳖之类的水生动物就长不大,大地的阳气不足,生物就长不成熟。世道如果处于混乱状态,礼就会废弛而乐就放纵无拘。所以说若是乐放纵无拘,听起来其声就会显得悲哀而且不庄重,即使快乐的音乐也会显现出不安详的韵律,散漫简易而节奏紊乱,流连缠绵而无所归宿。乐过于宽缓无形中就包含了邪恶,乐过于急促就会挑动情欲,触发人们的跌宕情绪,以致于消灭人们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历来是鄙视这种音乐的。这一段表述说明了音乐的两面性实际上是人心的两面性,人们如果用邪恶的心态去使用音乐,音乐也会通过它的情绪投射出人的道德沦丧。

在《乐记》中记载了乐对于人们德性教化的作用,并结合礼的教育阐述了乐在礼制推行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其中提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这里说明了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遵循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如果季节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冷的时候不冷人就会生病,气候风雨不调世间就会发生饥荒。所以说乐教对于人民来说就好比是寒暑交替,乐教不及时就会损害世道人心。礼制对于人民来说就好比是风雨,礼制没有节制办事就不会奏效。由此看来,先王的制乐,就是用它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好就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乐是用来表现德行的,礼是用来制止越轨行为的。所以先王有了死丧之类大事,一定要用适当的礼表示悲哀;先王有了喜庆之类的大事,一定要用适当的礼表示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都以礼的规定作为标准。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以修德的教化功能。

关于对以乐修德重要的表述,《乐记》中还记载有以下内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在这段文字中特别强调了所有的音乐都是出自于人心。而比音更高级别的乐,则是能够与社会伦理道德相通的。所以只听到声音而不懂得音乐为何物的,那是指的世间禽兽;而懂得音而不懂得乐为何表现的,那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算的上真正懂得音乐,所以君子才能从辨别声中进而懂得音,从辨别音中进而懂得乐,从辨别乐中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在圣贤君子能够洞察音乐后,就产生了一整套的治国理政的方案。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论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讨论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做真的有德。

■结 语

中国传统以乐养生思想不仅注重传统五音与五脏、五行之间的相互对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也在运用五音五行音乐服务人们的身心健康过程中,强调遵循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音乐养生保健指导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人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运用音乐养生要把握适度用乐的原则,并指出了过度用乐也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

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音乐所具有的修德养性的社会功能,他们大力推广礼乐制度,运用音乐教化民众,以礼乐来规范君、臣、民、人、事之间的关系,促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梳理中国古代在音乐养生修德方面的思想方法,对于当今借鉴古代音乐养生文化促进国人身心健康,以及充分发挥传统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与应用参考价值。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Y JA ZH 122)。

猜你喜欢
先王保健传统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