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2019-09-13 07:51成军芳
时代人物 2019年25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农村

□文|成军芳

(作者单位:昌吉州委党校)

近些年,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的二元制城乡结构快速消失,这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奠定了基础。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郊区农村集体土地,这就为失地农民转岗、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随着城乡进程的不断加深、加快,由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推动城郊农民的市民化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对城郊农村市民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解决城郊农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城市郊区农村的市民化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城市郊区农村实现市民化的意义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城乡一体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故三农问题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在土地被占用后,如何帮助农民需寻找出路,实现生存成为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动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能够引领农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进行自我生存发展,为保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基础保障。

提高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我国农村呈现出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劳动力富余等情况,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通过农民市民化,能够有序的引领农村劳动力进行外部转移,这样能够帮助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借助城市平台进行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也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提高人均耕地占比和收入,最终实现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双重发展。

提高农民的个人素养和能力。相比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在文化、技能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在农村内进行现代化建设,农民的现代化更将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农村城市化、农村市民化,推动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市民的进一步融合,借用城市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进行培养,提高农民的个人素养和能力,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人口比重较低。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劳动力资源已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大多是一群只拥有传统农业技能的人群,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缺少应有的职业技能素养,不具有竞争力,致使农民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岗位;虽然一些传统企业的生产并不需要员工拥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但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这类企业也会很少吸收外来的农村人员;再加上产业调整、企业转制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农民就业率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口比重增多。

农民出现寄生式发展的态势。城市郊区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大多被建设为集体经济制企业,这些企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其收入主要包括房租、补偿金等。这类集体经济企业按照国有企业的方式进行经营,村委会是整个集体经济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负责社区居民的生活、市政建设、社区居民福利等,这使得市民化的农民催生出了利用集体经济进行“赡养”的寄生式思想和生活方式。

市民化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不足。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后,农村转变为街道和社区等形式,称呼和管理形式发生了转变,但一些社区和街道依旧采用旧制称呼与管理形式,村集体依旧对居民管理,更有甚者出现了村集体与居委会并行管理的情况,这导致社区、街道的管理出现交叉并行,管理缺位情况凸显。

农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在城市郊区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之后,相关部门会建设公路、住宅、工厂等一系列城市发展设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建设布局混乱、违规搭建、超进程建设等情况时有发生,这导致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思想观念的影响。受到城乡二元治理、分治体制等管理制度的影响,城市居民诞生出一种外来农村居民会抢夺医疗资源、就业资源、教育资源而引发社会矛盾的担忧心理,城市民众的这种心理使得他们抵触农民市民化发展,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拖慢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农民具有较重的乡土情结,虽然城市的繁荣深深吸引着农民的目光,但对乡土的眷恋使得他们难以跨出放弃故土的决定;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征地会使他们失去生活的保障,从而激发农民对征地的恐惧。

政策环境的影响。为了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并未贯彻执行中央决定,比如针对市民化的农民出台抑制政策,减少相应的奖励,管理过程避重就轻,实施轻服务、重义务等管理原则;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进行农民市民化的建设,但由于缺少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传播建设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可靠的就业环境;农村居民属于外来转移人员,相比于城市居民来说,政府为其制定的就业、生活、医疗等政策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难以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政策保障。

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的自身素质越高,市民化的成功率也就越高。我国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以20岁-35岁的青壮年为主,这类群体大都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相比于留村人员具有更好的综合素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郊区农民既没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身体素质,也缺少相应熟练的技术能力,这成为解决城市郊区农民城市就业的重要阻碍,进而也影响了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促进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对待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土地征收条例、被征收农民户籍管理、民主管理等制度出发,消除阻碍农民市民化发展的政策障碍,为农民市民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完善农村城市化后的管理体制,消除村集体与居委会并行的情况,强化事务处理的规范性,进一步完善基础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员的作用,帮助新市民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新市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生活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方案,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服务项目,为新市民的生活保驾护航;建立新市民风险保障准备金制度,可以按照相应的比例,从土地征收补偿金中抽出相应金额注入风险准备金制度中,以提高新居民抗风险能力;针对失业人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适当的统筹安排,减少失业人口比例;针对招收新市民的企业可以实施相应的减税方案,激励本土企业大量吸收新市民群体;推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强化统一性的筹资与管理工作。

创新集体制经济的管理模式。坚持保护城市郊区农民核心利益为原则,利用股权配置等手段,制定出能够促进集体企业价值得到提升并维护城市郊区农村产权的现代化产权管理制度,帮助农村集体企业按照资产管理机制进行正常运转,实现集体性质资产从最初的实物化管理向资本化经营转变。为了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还要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对集体资产的使用、保管进行监督,防止集体资产的损失。

通过上文,我们能够得知,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对进一步融合农民在城市的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刺激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为此,相关政府要正确对待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工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新市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置集体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新市民的权益,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水平,最终发挥新市民在推动城市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