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王静

2019-09-16 11:18周晓
博客天下 2019年17期
关键词:王宝王静李成

文 周晓

在朋友王宝眼里,王静就像哪吒,“就是那种不信命,我的命我说了算的感觉”

“如果能预见未来大势,我就不害怕。” 隔了十年,再以掌舵者的身份回到自己当年创办的企业,王静言语上的豪迈,如同2019年的夏天般炙热。

北京的七月,骄阳似火。

接受采访的那天早晨,王静和女儿一起乘车从家去公司。如此近距离的亲子时光,是她生活里的稀缺,她享受其间的每一处细节。

封闭的空间里,王静把手轻轻搭在女儿的腿上。血脉相承的那种亲情,让她在事务繁多之余,有一种切实的幸福感。

她总会被生活中类似猝不及防的柔软所打动。

2019年5月23日,王静第四次登顶珠峰,这一次是从珠峰北坡中国方向。此前,她完成了一系列的个人“壮举”,其中包括用142天完成了地球九极“7+2”极限探险项目,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也曾获得尼泊尔政府颁发的“国际登山探险家(International Veteran Climber)”称号。在全球户外探险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就和声望。

从户外探险再进商界,主战场换了,社会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知与挑战中,她继续探路。

梳理定位,搭建品牌路线,以商业运营者的形象站在更多消费者、投资者的面前。

多年好友李成才告诉《博客天下》说:“到了她为自己品牌代言的时候了。她是最佳人选。她喜欢户外,她有户外探险经验,她做户外产品。”

多位朋友的采访言辞中,有一句话是共性的:她身上有股劲儿。

是那股劲儿,让她努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创业、登山,站在地球之巅。

接下来,她为你讲述探路者的新故事。

行万里路

王静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制定目标太重要了”。

这就像别人问她:你十年没在公司做具体管理,突然间回来了,这事行不行?

她说行。

事实是,2017年底接到回公司的信息时,她曾有一瞬的不知所措。

接到探路者创始人盛发强(王静的丈夫)的电话时,她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那一天他突然间问,要不你回来?” 王静笑着说,“我可能能力不够啊。”

接下来她给朋友打电话,想听听他们的判断。

李成才是CCTV纪录片导演,与王静相识于10多年前,“因为登山,因为王石”。

接到电话时,他说他没法做判断,“你选择了,就要承担选择以后所有的结果。理性的选择是相对的。”

“她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多年的朋友,我也有点为她担心。毕竟10年没在管理一线了。”

在李成长看来,王静是那种虽然没读万卷书但靠行万里路,靠另外一条路也最终拥有自己人生体验和智慧的人。

“她也拼命去读书,极其勤奋,这是一般人不好达到的。但凡有人学习她的一点点拼劲,人生估计都要精彩很多。”

“只要她接了下来,她会拼尽全力的。探路者是她的另外一座山,是她的另外一个孩子,是她生命的另外一个延展。”

李成才特别主张她自己直接走向台前,做自己的品牌代言人,“就如同董明珠与格力。所有探路者的产品都是她试验过的,都经过了她的检验。读书活动的代言人必须是读书的,户外的必须是坚定的户外人。”

李成才认为,王静与探路者,个人与品牌之间的那种契合度的公共应用,“时机成熟了。”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也有同样的观点。

毛大庆告诉《博客天下》:“我跟她说过,你现在自己足够做自己的IP。企业的品牌和个人的品牌有高度的契合,你的经历与企业品牌背后挑战自我、敢于冒险,一脉相承,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在毛大庆看来,“她有更多的优势,但并没有完整地发挥出来,我也给她提醒,要注意到自己的‘个人优势’。”

准备回归探路者时,王静曾约贾辉聊过天。贾辉创业于环保行业,是一个先闻其(王静)名再相处继而成为朋友的“王静闺蜜”。

“我心里替她捏了一把汗。”贾辉有创业经历,知道其中的艰辛以及事无巨细的繁琐,“尤其探路者还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她看起来没有一丝拖泥带水,没有一点犹豫。”

贾辉有时会觉得,王静正在成为她的养分。“我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认命吧,改变计划吧。她好像就没有想过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每隔一段时间,王静就会刷新她对她的认知。“未来她再做什么事情,我也不会惊讶。”

不同角度

2014年,王静登顶珠峰,被网友议论说是:女富豪坐着直升机“飞”上了珠峰。

在李成才的眼里,事情过去了好几年,“她还有点耿耿于怀。”

“王静在这方面有解不开的东西,”李成才就劝导她说,“不要试图为一个错误的问题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作为公众人物,任人评说吧。有精力解释就解释,没精力千万不要解释。”

鲜花与奚落就是一份套餐。

“社会现象与她个体行为之间发生了冲突。生命特别短暂,你对自己实现了承诺就好。质疑也是正常的。”

毛大庆也看出她会经常想到那件“非议”之事,就劝她说:“一个公众人物,是要经历非议的。”

“我很理解她,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不断注入企业品牌里去。她用了很个性的方式登山,这也是她性格中很有意思的地方,对她个人的成长颇有影响。”

2010年,山友王巍讲给王静一个故事。故事来自《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作者在书里对一个女登山者有一番描写,女登山者因此受到了舆论冲击,她认为事情不是书里写的那样,但是她无处申辩,两年之后,她的头发白了。

“相比之下,我不还挺好的嘛。”

在王静看来,“需要坚持的东西我必须坚持。我作为一个极限户外爱好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些事情,希望对周边的人有正向、积极的作用。”她说,“社会的进步一定是有善意的。”

2019年5月,王静第四次去登珠峰,一些人不解,觉得她不需要冒险去证明什么。在王静心里,出发,不是为了证明,而是“山在那里”。

王静很多户外摄影作品被选为杂志封面。刚开始,在她看来,珠峰并没有世界最高峰的超凡雄伟。

后来有一次,她在洛子峰 (世界第四高峰,海拔:8516米),看见珠峰,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世界上最美的山就是它了。”

这个角度下的珠峰照片就挂在王静的办公室里,抬眼就能看到。

她说,这就像人与事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不同。“你融在山中时,看不到它的全貌,你就觉得它不好看。”

《云朵》

李成才曾与王静一起攀登过勃朗峰,那是王静“7+2”计划中的最后一座山峰。

勃朗峰之行,李成才眼里的王静充满了镜头里的颗粒感。他看到了王静专业范儿,看到她如何细致地照顾到每一个人,她的装备、食物,“觉得自己很踏实。因为知道和一个专业的人在一起。”

她有她的强势,因为对一众队友有责任感,“也有细腻、柔软的地方。”

成功登顶,下山回到勃朗峰山下的夏姆尼小镇。官方的庆功宴结束后,一众人脱去晚礼服,到一个小酒馆喝酒庆祝,直到喝光了酒馆里所有的酒。

王静用手机外放了歌曲《云朵》,她自己也唱,“唱得特别好听”。

歌声中,她号啕大哭。

“首先应该是亲情方面情感的释放吧。她出来登山一直瞒着家里人。她对诺言看得特别重,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如果是自己的,无论如何都要兑现。”李成才这样理解。

每次探险,她一定要坚持的是要活着回来。那一次也是她对家人诺言的兑现。

李成才为她外出探险时送过行。

有一次是直接去机场。王静办理好了托运,背着双肩包回头冲送行的朋友们笑了一下。“前面即使是万丈深渊,她主动选择困境,和自然发生关系。这么独立的一个人,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有同样经历的人同样的体验?”

朋友贾辉对那次勃朗峰之旅同样印象深刻。“当时她遇见不公正的舆论,压力蛮大的,她就在朋友圈邀请朋友见证她完成‘7+2’的过程。要是我,可能就是灰溜溜地进行不下去了。但是她不,她还要请人见证。”

抵达勃朗峰时,她第一次见到王静本人,“以前听说过她的传奇经历”。登山过程中,按照王静的体能、技术和经验,可能两天就能够完成登顶了。但是同行者没有她那样的综合攀登能力,于是整个队伍都在讨论:登还是不登。王静没怎么发言,表情冷酷。“她就说:登,一定是要登,一个都不要落下。”

贾辉心想,这个女人怎么跟石头一样坚硬?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

后来,她听说王静要到哥伦比亚大学去做访问学者,她知道王静英语不好。“一个40岁的人,把自己的弱点就这样暴露出来。很多人做不到。她真就拉了一个群,每天拉着别人跟她一起学英语。”

“她不断地去打破舒适区。当她想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做成。”

有一次,王静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一个“7+2”的分享,晚上9点多结束后,贾辉约她一起吃饭,“她说,我的家里人在外面等我。”走到外面后,“两个女儿从车里下来抱着她”。那一刻,贾辉觉得自己都要被融化了。“她那么柔和地对待自己的家人,对其他应该也是很柔和的。但是她很个性的一面,很多人看不到。她委屈自己包容别人,自己承担伤痛。”

但她也会带自己的女儿去北极,鼓励女儿跳冰水,带她们去登四姑娘山。“她们有那些经历之后,不会觉得做其他事情苦了。”

在80后创业者王宝的眼里,王静就是像哪吒,“就是那种不信命,我的命我说了算的感觉”。

王宝也是疯狂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曾经一度想去登珠峰。那时王静在他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传奇。后来两人有了合作关系,王宝发现,她并不是一个天才,完全就是靠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运动到一定状态,和企业经营、做人是息息相关的。她真实、朴实、务实。”

“如果说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其实开一个发布会就可以了。但是她用生命去测试。”这让王宝有时觉得,“有那个必要吗?”

王静对王宝说,自己不光是要登上珠峰,更重要的是安全回来,当她发现登顶有很大风险时,她就不会登顶了。在王宝看来,“这就非常理性。能很好地控制风险,控制自己,对企业家来说,这是极好的素养。”

“筹划了很多长时间,真的有一天就差那么一点了,是登还是不登?身临其境,很难做出选择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诱惑。她的终极目标是安全回来,那她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王宝特别佩服王静的一点。

专注

2007年,王静曾遇到过雪崩。12级阵风,人在大雪纷纷里走,那是什么感觉呢?帐篷吹下去了三个,营地里的帐篷被撕得只剩架子,其他都是条布在飞。后来王静和她的高山协作们还是走了出来。

“把你的腿抬起来的时候,就像搬大象的腿,像搬一块石头落在另外一个地方。当你想落的时候又感觉像一片鹅毛。很多地方你可能是需要爬着走的,站立不起来。”

那时候,王静说,她意识到她需要的就是鼠目寸光,“我只看我脚怎么抬起来,怎么放下去,我只看见这个,其他我什么都不看。”

142天完成地球九极“7+2”的极限探险过程里,王静屏蔽掉所有跟她没关系的事情,“我需要特别的专注。”

2014年,王静自己组队攀登珠峰,成为当年唯一从珠峰南坡登顶的队伍。

“有时候只要我想起,在8700米上面,没有路绳,极度缺氧,大家结组前行,凭借这种阿尔卑斯式的自主攀登方式,最后登顶了,又在黑夜里全部都安全回来了,这都怎么做到的。我觉得还是一种信仰。”

很多人问王静去西藏,去尼泊尔,是不是也在寻找自己的信仰?“我说我是有信仰的,信仰是力量,是善意,支撑你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往下走。登山、极限运动就是我的信仰。户外没有国界,它不受地域、空间、时间限制,很哲学。”

这些年来,西藏登山学样校长尼玛次仁看到了王静的变化。“她现在对登山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12年前刚认识王静时,她的登山经验还不足,但即使遇到雪崩也不放弃,敢于挑战自我的个人精神,以及她倡导的零垃圾攀登理念,给尼玛次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她去学习,回来以后,是另外一个王静,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户外运动有更高的认识,有国际范,也有前瞻性。”

每次跟王静接触,尼玛次仁觉得她身上有一股劲儿,让他心生佩服。“一会儿一个想法,这种想法对企业家来说是珍贵的。企业家就需要不断去寻找新的突破点。”

柔软

“32岁,头发都白了。”

周小品没经历过大的波折、困难,生活一天一天如常过着。突然间灾难就来了,丈夫在大火中丧生,儿子身上75%重度烧伤,她离开家乡到北京,从保洁做起,挣钱给儿子找医生。

她和王静相遇在CCTV2综艺节目《城市梦想》第二季《妈妈的怀抱》里。

节目中,两个人最后的一次拍摄与山有关。

王静在8000米雪山上

王静和周小品其实没有登顶那座山。她们站在顶峰下面的路上,看着对面那一群山的顶峰,王静指着对面的山对周小品说,“我们的人生跟山一样。”

站在那里,视野开阔,可以更加敞亮地去思考一些事情。

王静说她希望周小品能够看到山是很弯的,如果要登顶,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人生的这个过程要去经历。这个过程非常难,比攀登珠峰难,难太多了。”

王静送给周小品一本书:《人生不设限》。她对小品说,如果未来,你的孩子像他一样,你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你可以激励多少人,你是可以做到的,绝对可以做到。

“很多人只能看到自己眼下的困难,很难去看到别人真正困难的时候到底有多困难。”

王静跟俞敏洪联系,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

孩子的伤口一直没愈合好,有感染,手包着纱布的样子,戳到了王静的心上。“当妈妈都一样。稍微哪儿有一点点受伤了,都会特别心疼。他们反馈回来的全都是温暖。”

“温暖”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在王静的表达里。队友、山里的阿妈,一个拥抱,或者就是一碗热水,总是能触动她内心的柔软,成为 “温暖”的源泉。

采访时,她说了一个故事。一次下山途中,有两个男登山者相依相扶走在她的前面,“走得特别艰难”。

“在我们旁观者的眼里,虽然他们看上去很累,但却是越走越和谐,就像朝夕相处的一对情侣。”而实际上,相比上山,下山是更危险的,“因为体力基本上都消耗完了。”

他们让她感动。

她说自己的故事还算“励志”。每次进山,王静不会在出发前发合影,因为一张出发前的合影,通常也代表着一种特殊含义——怕自己回不来。

她要回来。

猜你喜欢
王宝王静李成
怀念李成章教授
风信子
Th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inking Of Personnel Fil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Oil Painting Art
杜鹃
Incom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t it Go随它吧
狗王
狗王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