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和“二十四孝”保持“暧昧关系”

2019-09-16 02:28戴先任
师道 2019年8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糟粕石雕

戴先任

在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沿着通惠河边一路往西,所见到的第一个石雕就吓人一跳。只见一位古人抱着一个粪桶,脸上露出一副复杂的表情。旁边的解說牌刻着四个字:尝粪忧心。原来,这是“二十四孝”中南齐名士庾黔娄的典故。看到这样的雕塑,让人不禁“怀疑人生”:都2019年了,这样的“孝道”还有必要拿来做榜样吗?(6月24日《北京晚报》)

弘扬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但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有所取舍,对于一些与时代精神、法治精神相悖的“传统文化”,就不能照搬照抄、不管精华糟粕都当成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传承。遗憾的是,现实中,某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在进行宣传工作时,却屡屡将一些早应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当成了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二十四孝”,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就较为常见。像其中的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故事,确实流传很广,但放在当今法治社会来看,早已不合时宜。如埋儿奉母故事,为了供养母亲,将亲生儿子活埋,这样的故事太过血腥、残忍,这哪是在维护亲情伦理,简直是反人性、逆人伦。鲁迅先生曾指出,“二十四孝”这类故事是“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谓是一针见血。将这些故事照搬,当成孝文化进行宣传教育,这是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糟粕“旧酒”,装进新时代孝老敬亲的“新瓶”里。

“二十四孝”属于一种过时的“旧孝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新孝道”。当然,“新孝道”也并非凭空出现,除了现代法治观念、平等观念的孕育,也是从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中传承而来。而对于“二十四孝”这类封建糟粕,就不要继续保持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要与其划清界线,让世人认清它们的真面目。

进而言之,对于传统文化,也要真正读懂,避免误读与曲解,让其在新时代能够“老树开花”“枯木逢春”,与新思想、新观念结合产生“化学效应”,从而更好发挥作用,有补于世。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糟粕石雕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百善孝为先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现代二十四孝
爱情寓言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