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2019-09-16 07:34梅兴无
档案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六盘水建设者

梅兴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展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奔赴三线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战略大后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备战备荒为人民

实施三线建设,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一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国防建设为重心,将生产要素配置向三线实行战略性大转移,使我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国际环境严峻,面临着来自苏联、美国、台湾当局、印度、日韩五个方面的安全威胁。1964年4月25日,总参谋部作战部的一份研究报告呈报到毛泽东的案头。报告分析了我国应对恶化的周边环境的不利因素:第一,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5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第二,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第三,国家主要基础设施多集中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袭的措施;第四,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毛泽东对此报告高度重视,作出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

1964年5、6月份,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毛泽东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指出三五计划要考虑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还在大会上强调: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搞三线建设的目的就是准备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积极、主动、全面地进行战备。因此,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三五计划的重心由原定的“吃穿用”转向以三线建设为主。

一、二、三线主要是按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和沿边省份为一线;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6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为三线,即“大三线”;介于一线、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一、二线省份的腹地又是本地的三线,即“小三线”。

中央工作会议后,国家计委为三线建设和进一步研究三五计划做准备。1965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听取关于编制三五计划的汇报后指出: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说:“主席提出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我想合在一起顺口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周恩来的概括,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正式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由是,这一口号成为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中央决定,对一、二线建设采取“停”(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缩”(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搬”(将部分企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到三线)、“分”(把一些企事业单位一分为二,分出部分迁往三线)、“帮”(从技术力量和设备等方面对三线企业实行对口帮助)的方针,集中力量加强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分阶段实施,首先是西南、西北的三线地区,然后是湘西、鄂西、豫西的三线地区。从1966年至1980年的15年期间,经过3个五年计划,国家在三线地区共投入2050亿元资金,建成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业交通企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其时间之长、参与之广、行动之快、覆盖面之大、影响之深远,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好人好马上三线

为了加快三线建设,毛泽东果断提出:“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这两句话迅速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共识。

全国各地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把最好的人员输送到三线,把最好物资配置给三线。被选中上三线的人,都感到无上光荣。各地400多万解放军官兵、技术人员、职工以及上千万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三线,开始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这从三线重点“两点一线”(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成昆铁路)的建设可见一斑。

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集聚四川攀枝花这个“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村落,“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拉开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大幕。他们充满感情地说:“攀枝花建不好,毛主席睡不着觉,我们能睡着觉吗?”

随着一声声爆破巨响,攀枝花建设工地沸腾了。按设计标准,建一个15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要5平方公里平地,可攀枝花连1平方公里的平地也没有。建设者硬是在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山坡上,搬走了2.5亿立方米岩石,采用臺阶式、螺旋式的办法,把一个大型钢铁厂建在三个大台地上。

1969年3月,周恩来代表中央发布号令,要求攀枝花1970年7月1日前出铁,向党成立49周年献礼。“七一出铁”,成为攀枝花建设者的共同目标。一号高炉当时仅完成工程量的27%,时间紧、任务重,建设者吃在工地,住在现场,日夜加班连轴干,用布满厚茧的双手托起了一号高炉。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首次出铁,在建设者的欢呼声中,奔腾的铁水,飞溅的钢花,显得格外壮观。也是在这一天,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攀枝花的钢铁通过这条铁路线,输送到重庆常规武器生产基地。三线建设布局,在这一天被盘活了。

六盘水煤炭基地是攀钢的煤炭供应地,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开发建设。基地取三个地名的头一个字,便有了“六盘水”这个名字。1965年,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13万名基建工程兵、技术人员、职工,50多万吨物资,4000多台机器设备,陆续集聚六盘水。“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各地的“好人好马”进入贵州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夜郎之国”,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下一曲曲创业之歌,创造出了一个个时代奇迹。

为加快六盘水的建设,煤炭部决定,由山东的老矿区的工程队伍包建水城矿区,河北的老矿区的工程队伍包建盘县矿区,河南的老矿区的工程队伍包建六枝矿区。三大煤矿区原定1970年达到770万吨的生产能力,结果1968年实现了这一目标,提前了整整两年时间。

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穿越地质大断裂带,是一条在世界筑路史上堪称奇迹的铁路。1964年9月,以铁道兵为骨干,40万筑路大军重新开到成昆铁路建设工地,在那些“气死猴子吓死鹰”的千山万壑中安营扎寨。

开凿隧道是最辛苦的活。按工序,在隧道里打风枪须接上水管,以减轻粉尘对风枪手的伤害,但战士们为了抢进度,直接打干风枪。风枪的粉尘和放炮后的烟尘,使很多铁道兵患上无法治愈的肺部疾病。不仅如此,许多战士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的每一个团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掩埋烈士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整个成昆线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建设者长眠在青山之中。铁道兵就这样以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为代价,用血肉之躯扛起了一条钢铁大动脉。

在数百万建设大军中,还有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国防科技人员。1965年8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从青海迁至四川梓潼。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等享誉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隐姓埋名,云集于此,带领一批年轻的大学生们,白天挑砖、抬瓦搞基地建设,夜晚挑灯夜战学理论、搞研究,进行原子弹和氢弹研发。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事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氢弹的设计方案。两弹的研制成功,构成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强大阵容,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

创业创新铸丰碑

广大建设者在三线战场奋斗十数年,攻坚克难,创业创新,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浇铸出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国防工业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到1975年,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设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等都超过了一、二线地区,实现了建立战略大后方的目标。重庆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一半;川、黔、陕的电子工业和核武器科研,使我国形成了完整的核工业系统;黔、陕、川、鄂航空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2/3。从根本上改变了武器装备生产主要依靠一、二线地区的状况。时至今日,我国尖端武器、核工业、宇宙飞船、卫星发射、导弹研究等基地,大多数仍在三线地区。

改变了国家生产力布局,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三线建成的一大批工业交通项目,带动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工业集中地区远离原料产地的经济布局。先后建设了贵州六盘水、河南平顶山等50多个统配煤矿基地,四川龚嘴、甘肃刘家峡等大中型水(火)电站68座,四川自贡、陕西长庆等8个油气田。初步形成了重庆、成都、汉中、贵阳、西宁、十堰等机械工业基地。新建和扩建了攀枝花、太原等重点钢铁企業,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贵州铝厂等大中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20余个。新建了成昆、湘黔等10条铁路干线。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是中西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为后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提升了中西部城镇化水平。三线地区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资金的大投入、人员的大流入、资源的大开发,带来了要素的大集聚,为这一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积蓄了强大能量,“钢城”攀枝花,“煤都”六盘水,“汽车城”十堰、“镍都”金昌(甘肃)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中西部的荒山僻野上拔地而起;四川的绵阳、德阳等一大批中小城市蓬勃兴起。城镇化迅速辐射和影响了秦巴地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等落后地区,促进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的改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实地考察后评价: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了永载史册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告别故土亲人,来到艰苦的偏僻山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激情创业,每一处工地,每一个建设者,无不闪耀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光芒。他们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实事求是,勇闯新路,开创新业,尤其是一批顶尖科学家在三线大山丛中刻苦攻关,自主创新,锻造出“国之重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各地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人、财、物上对三线建设予以保证,体现了全国范围的团结协作精神。他们不计回报,不图名利,为三线建设无私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智慧和力量,有的还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猜你喜欢
六盘水建设者
福照到家!
诗书画苑
城市建设者
斗严寒
读《无限趋近“核心素养” 》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建设者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重视民生问题
王国建设者:牧歌 Kingdom Builder: Nomads BGG排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