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化:路径、方向与形态

2019-09-17 07:58嵇璐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学传统

摘  要:自五四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文学传统经历了面向现代化的转型。其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尺度,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文人在对传统文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吸收兼容了西方的科学、民主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割裂传统,相反,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处处能见到传统的影子。传统文学中政治化的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和兼容并收的格局在现代文学中都有体现。然而,步入90年代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代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有待新世纪的学者们去探索、解决。

关键词:传统;文学;现代化

作者简介:嵇璐(1995-),女,汉,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

1、传统文学的特质

文学,究其本质,具有表达传递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性,探索人性、道德、万物本质的哲学性,以及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人会将单纯传递信息的文字当做文学,同样的,单纯探讨真理的文字也绝不是文学,但若只是追求辞藻上的华丽,言之无物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精品流传于世。由于文学的这种特质,其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又并不完全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文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受历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写文章来发表自己对政治经济局势的看法,同时这也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通道。因此,在古代中国,文人与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官僚往往是同一批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学倾向。因此中国传统主流文论受入世精神的影响,政治化色彩浓郁。在长期的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釋道多种文化元素共生的基本格局。

2、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化历程

自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之后,一些封建礼教、忠君思想等不再适应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实现文学的现代化就成了当前文学界一个急需完成的课题。所谓文学现代化,就是“中国文学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和艺术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与优化”[1]。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学民族性的扬弃,另一方面是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从而顺利融入世界文学发展大潮。文学的现代化,是从世界性的尺度上进行衡量的,因此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从时间上看,要解决新旧文学之间的矛盾;从空间上看,要解决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即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矛盾。

2.1传统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与西方激烈碰撞中完成的,社会制度如是,文学也如是。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完全等同于文学西化。事实上,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在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过程中,尽管西方文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中国文学的传统思想和形态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根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便深深蕴藏在传统文学这一“根基”中。因此,探寻传统文学的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近现代文学始于清末民初,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炸开了国门,在民族存亡的危机中,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文学转型以自救。战争年代,“经世致用”成为主导性的思潮,知识分子通过写文章、办报纸介入国家政治,传播新思想、新道德以获得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各派势力纷纷涉足文学,推动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自此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开始迈向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文学的工具性特质被进一步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明清以来的纯文学倾向,为现代文学重建做了重要铺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再次尖锐化。

2.2五四运动中的现代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场文学转型运动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旗帜,提出“将传统的一切放到理性的审判台上,重新检验,重新估价”[2]。当时用以“重估”的价值标准即为五四时期大力倡导并得到普遍认可的民主和科学思想。“重估传统”包含了“批判、还原和继承转化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面”[3]。批判传统是指知识分子们以分析和批判的态度“重估”传统文化,剔除其与现代化社会相悖的封建性思想,吸收科学、民主的精华,使之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还原传统,是指现代作家从科学、民主的思想出发要求还原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反对明清理学对传统经典的扭曲化理解,力图还“圣人”学说以本来面目。继承转化的意义就在于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择取有所继承。遗憾的是,继承转化这一点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下去。民主被简单地等同于人民当家做主,科学被误认为新的总比旧的好,因此造成了全社会的反传统风气,将反传统推向了极致。

但也有学者提出,当时知识分子表现出了过于激进的“全面反叛”态度和“走极端”的心理是完全合乎历史和文学的发展道路的。因为文化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文化的传承越久远,这种保守性和排他性就越为强烈。如果不激烈的反传统,国人就很难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挣脱出来,睁眼看世界。

总之,20世纪前半页对传统糟粕的激烈抨击,使整个文化模式开始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固有的文化模式之后,中国面临着对中西文化兼容、综合的选择,真正进入了现代化。

2.3五四运动后的现代化

五四以后,中国文学走向现代,但与传统文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断裂。各种文学流派,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各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的文学作品虽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深层仍然扎根于传统文学的土壤,表现出深刻的民族性[4]。鲁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拿来”了西方的武器,他写的白话文小说在形式上受到一定程度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就其主导精神而言却纯乎是中国式的。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堪称中国的“民国魂”。在莫言的小说中,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包括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感觉印象,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等。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时,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文学,他努力从齐鲁文化、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成为了建国后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3、文学传统现代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传统文学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对传统文学,也是对西方文学不断认识的过程。只有对传统文学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学;同时,只有全面了解西方文学,才有可能最大化地取其精华,把其合理成分有效地消化在传统的土壤上。

传统文学的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形式表达古典的内容,例如用说唱的形式表演古代诗歌。也不是单纯地用古典的形式表达现代的内容,例如用骈文的格式书写现代的内容。而应当融汇西方精神和文学传统,融汇中国古典文化、各家精神各种审美思潮,并在各种文体创作方面不断探索。

3.1文学政治化的基调

现代文论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化的基调。左翼文论表现出了极强的务实性特征,其文论家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烈,其文论反复强调文学应当专注社会实时,把文学作品当做参与社会变革的武器。曹丕曾将文章抬至“经国大业”的高度,对后世想要参与政治建设的文人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叶燮称赞杜甫;“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5]在新文化运动中,文人们将文学与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审美性与政治性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文论古今一致的基本特征。

3.2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也较为重视发展思想启蒙对国民性的批判,这也与传统文学遥相呼应。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很早就开始用文学作品教化子弟,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起到“化性起伪”的作用。古人相信“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之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的教科书之一,认为诗歌可以起到教化世人的作用。儒家学者尤其重视诗教,认为文学审美可以引人向善,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

20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最开始希望可以通过科学救国,然而麻木的群众让这些先驱们意识到,国人最致命的弱点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思想层面。因此,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开始走向了“文以救国”的道路。他们通过小说、杂文、评论等针砭时弊,唤起国人的自觉,帮助他们完成思想启蒙,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3文学中各流派的兼容并存

传统文学中儒释道三者并存的基本框架在现代文学中也有体现。在文学领域中,自由派显得更为包容,较少有门户之间,常常体现出多方采收、择善而从的特征。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论中存在着“政教中心论”和“审美中心论”两大文学系统,稍作了解就会发现这两大文学系统同时也存在于现代文论中。左翼的文人对“文以载道”的过分推崇就必然会引发自由派文人激烈地捍卫文学的审美特性。从学术层面和文化繁荣的层面看,各种文学取向的同时存在也间接证明了华夏文化的血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传承。

4、现代化的弊端

然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并不是未受争议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开始受到质疑。商品社会下的残酷现实打破了知识分子关于“现代化”的美好幻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市场经济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自由、平等,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加剧了贫富差距。90年代文学对“现代化”的质疑充分体现在了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上。一大批书写欲望的城市故事涌现出来,“欲望”几乎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全面充斥与于90年代文学与生活,“文学危机”在所难免。“在这个艺术主张空前自由的时代,文学的真正危机在于相当流行的粗鄙化、轻浮化倾向。”[6]有学者提出“文学现代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他们认为“文学不能也不应该‘现代化”,因为高品质的文学不可能正真地“市场化”。这种思想也许过于偏激,但也提醒着当代学者和作家,在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化的转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敦促着学者在新世纪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5、小结

从20世纪发展至今中国文学传统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化的转型,取得了诸多成就,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新世纪学者着手解决的矛盾与弊端,其仍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秦家琪. 鲁迅的现代主义与文学现代化[J]. 魯迅研究月刊, 1991(06):26-30

[2]龙泉明. 传统文学、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换[J]. 学术月刊,1998(08):11-13.

[3]贺永芳.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与现代化[J]. 中州学刊, 2010(4): 220-222.

[4]王文元. 文学现代化质疑[J]. 社会科学战线, 2003(4):92-96.

[5]叶燮. 原诗[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6]姚文放. 话语主体: 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学传统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