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搜神记》中的“蛇”意象

2019-09-17 07:58观梦雨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搜神记搜神羽衣

课题名称:“从中国古代神话解读文学作品中‘蛇的意象”本文系该课题结题成果。

摘  要:蛇在远古时期就已是先民的信仰,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搜神记》作为一本民间小说集,其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的古怪之事,关于蛇的故事居首位。本文将以《搜神记》为例,对这些故事进行分类解读,探究其意义发展的根源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搜神记》;蛇;意象

作者简介:观梦雨(1999.5-),女,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指导教师:魏珊(1978.11-),硕士,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2

意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象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通俗来说,意象就是某一物体被作者赋予思想感情,用说文解字来解释,意象就是有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地了解能够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意象经过抽象,通象等来升华产生出更有深度的意象。意象是由人类大脑意识活动而产生的。[1]蛇的古怪故事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蛇意象在文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说文解字》中提到:“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由此可看出,蛇在原始社会是一个让先民感到畏惧的存在。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是一部专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流传至今的有20卷,共454则故事。其中关于动物的故事占多数,而在这些故事中,关于蛇的故事达19则。《搜神后记》中有7则。故笔者将其分为性、预示祸福、精魅化三类,其中与性有关的故事有一则,预示祸福的有六则,精魅化有八  则。《搜神记》故事篇幅大多短小、情节简略,但内容丰富。有民间传说中各种鬼怪、神仙方士、奇异、祥瑞等神奇怪异之事。与蛇有关的故事更是离奇曲折,这些故事中的蛇大致有预示、性、精魅等三种含义。有人说《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屡被后世文学作品用为典故。其中关于蛇的故事实在不少,但这些故事中的蛇又不仅仅是以令人畏惧的形象出现。因此,研究《搜神记》蛇的意象,探究其成因是必不可少的。

一、《搜神记》中蛇意象的分类

蛇从远古流传发展至今已有不少故事令人耳熟能详。《搜神记》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整体上又能分为以下三类:

(一)性

“性”这一点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用蛇来象征“性”这类作品更是常见。

《搜神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即卷十四中提到的羽衣人故事,说在“元帝永昌中, 暨阳人任谷, 因耕息于树下”这时“忽有一人, 著羽衣, 就淫之”导致“谷遂有妊,积月将产”, 后“羽衣人复来, 以刀穿其阴下,出一蛇子,便去。”最后“谷遂成宦者, 谐阙自陈, 留于宫中。”从“以刀穿其阴下”“谷遂成宦者”可以看出任谷是男性,因此羽衣人就应该是女性了。“忽有一人,著羽衣,就淫之”说明了蛇女幻化成人追求性爱权利。

而用蛇描述性这一做法与先民对蛇的崇拜、蛇自身的形体密切相关。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石杰,她的作品中以蛇暗示“性”的地方非常多。《花开花落》中就以奶奶做梦梦见蛇反映出其性心理。由此可见,蛇与性这一意义密不可分,从古流传至今。

(二)预示祸福

在蛇形象的预示故事中,有吉兆也有凶兆。在这些作品中,凶兆占的比重更大。

《搜神记》预示吉祥的蛇形象有一则故事,即卷九所载“车骑将军巴郡,字鸿卿,初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长二尺,分南北走。大用忧怖。许季山孙宪,字宁方,得其先人秘要,緄请使卜。云:‘此吉祥也。君后三岁,当为边将,东北四五里,官以东为名。后五年,从大将军南征,居无何,拜尚书郎,辽东太守,南征将军。”这一则故事中讲到车骑将军冯绲发现两条赤蛇,十分害怕,找人卜算后发现是吉兆。果不其然,后来冯绲官拜南征将军、辽东太守、尚书郎。这则故事是《搜神记》中唯一一则预示吉祥的故事。将蛇的异常解释为吉兆对蛇意象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预示灾祸在这类故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卷六中有记载:在鲁严公时期,有内蛇与外蛇在郑南门中相斗。结果是内蛇死。刘向以为近蛇孽也。京房《易传》:“立嗣子疑,厥妖蛇居国门斗。”认为两蛇发生争斗的妖兆预示着“立嗣子疑”,立嗣是国家大事,立嗣发生问题,那国家也会出现灾祸。《搜神记·草做人状》中提到在光和七年,陈留济阳、长垣,济阴东郡、冤句、离狐界中路边生草,悉作人状,操持兵弩;牛马龙蛇鸟兽之形,白黑各如其色,羽毛头目足翅皆备,非但彷佛,像之尤纯。旧说曰:“近草妖也。”是岁有黄巾贼起,汉遂微弱。”这则故事就体现了蛇预示凶兆时,有时会与社会动荡有关。在这类预示灾祸的故事中有一类可预示战争,卷七所载:在元康五年三月,临淄有条大蛇,长十许丈,负二小蛇,进入城北门,迳从市入汉阳城景王柯中,不见。后来,在元康五年三月,吕县有流血,东西百余步。其后八载,而封云乱徐州,杀伤数万人。”就预示将有国民流血的大祸。这则故事中将“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负二小蛇,入城北门”这样的异常情况与“吕县有流血”“封云乱徐州,杀伤数万人”这样的灾祸联系在一起。

(三)精魅文化

《搜神记》中有大量蛇幻化成人作祟人间或报恩报怨的故事。如《搜神记》卷十九中提到《李寄斩蛇》的故事:东越闽中,有一座高数十里的庸岭,其西北隰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人们非常恐惧,试图以祭祀的方法让它不要成为祸害。后蛇托梦给巫师表示想要啖年十二三者童女。“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又开始预复募索,却没有找到合适的童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愿意。寄曰:“父母没有福气,只生了六女,没有一男。虽有如无。我无缇萦济父母的功德,既不能供养,白白浪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些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么?”父母始终不愿意。李寄悄悄离去。

李寄从官府那求得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她怀里揣着剑,带着狗,在庙中坐好。用米饼做诱饵放在洞口,蛇便出。趁着蛇在吃饼的时候,寄便放狗,狗扑上去撕咬蛇,寄从后砍了蛇好几下,蛇翻滚了几下就死了。随后寄走入洞穴,看到九女髑髅说:“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越王听说这件事,聘李寄为后,任命父李诞为将乐县县令,母及姊皆有赏赐。从此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流传至今。

报恩报怨体现在《窦氏蛇》的故事中,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窦奉送蛇于野中,等到武长大,有海内俊名。窦奉妻死后,入殡未葬,宾客聚集,有条大蛇从林草中出来,径直来到棺下,做“委地俯仰,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恸,”状,过了一会才离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这一故事讲述蛇报答生育之恩。同时《搜神记·邛都陷落》中“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搜神后记·蛇庇舍》中蛇在洪水暴发时,盘曲着身体护住尹家的房舍等故事中也能体现。

二、产生原因

诚然,蛇这一形象虽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但却已经过人们主观的丰富润色,因此所呈现的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一)崇拜敬畏

蛇能在远古时期被人崇拜,它强大的繁殖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先民们崇拜它,是希望能拥有像蛇一样的繁殖能力。蛇尾相交就代表着性。蛇在先民们眼中绝对是神圣的、具有威胁的。这是蛇与性不可分割的一个原因。另一原因则是与它的形体有关。蛇的形体与男性生殖器相似,这就与性这一意义有了密切的关联。

并且,蛇细长的身段能够象征女子的苗条和亭亭玉立,弯曲和扭动能代表女性的柔软和曲线美。由此可见,蛇的特性和女子的气质相近。因此古代很多志异故事中,蛇往往会幻化为美丽女子,以美色诱人害人,从而蛇有了淫邪的寓意。羽衣人故事中“谷遂成宦者”,就说明羽衣人的性别。“著羽衣, 就淫之”“以刀穿其阴下”体现出蛇淫邪的一面。

(二)神圣信仰

《搜神记》受到了魏晋时期纷乱而又交融的多种思想的影响,蛇形象的创作中也渗透了这些观念,最典型的便是蛇形象描写中预示祸福的现象。笔者认为蛇具有预示作用的原因与其神圣性有着极大关联。人们普遍认为蛇可以进化为龙,龙是由蛇演变而来。龙的神圣性自不必多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次女娲伏羲等神的形象皆是人首蛇身,在一定程度上,神圣性有所增强。随着巫风昌盛,蛇又可以作为巫师与上天沟通的媒介,传递上天的旨意。种种因素,皆能令蛇的神圣性逐步增强。这时,如果蛇有任何异象,就会引起人们的占卜推测。魏晋志怪小说中蛇形象的预示十分普遍,时人认为蛇是一种神秘的物种,能够预知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通过研究蛇的一些活动可以预知祸福。例如《蛇斗国门》中提到:“厥妖蛇居国门斗”《大蛇居神祠空数》中提到“蛇见于邑”“国有大忧。”

(三)万物有灵

泛灵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别名万物有灵论。后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并逐步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余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笼统来说,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搜神记》《山海经》等作品中的“蛇”更是像人一样具有思想。例如《窦氏蛇》中蛇会为母痛哭,《隋侯珠》中蛇会献宝珠以报答救命之恩。这类故事中报恩报怨的故事也与当时佛教文化的昌盛有关,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才会有故事中种善因得善果的故事,也有儿子为父报仇的故事。

三、影响

蛇这一意象经历不断发展补充之后,十分复杂。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最常见的一种是能反映先民最初最本质的愿望。这一点和社会生产力低下不无关系,反映先民寄希望于蛇神,期待获得蛇庇佑的心理。另一种是教化警示作用,在社会稳定时用来教化众人的,引导人们向真善美发展;在社会动荡时,又能起警示作用,如蛇女故事便是警示贵族子弟不要贪恋美色。最后一种则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魏晋时期佛教昌盛,文学作品中多体现因果轮回。文学作品中的它们或许恩怨分明、嫉恶如仇,或许充满人性、孝心感人,又或许外表美丽、心如蛇蝎。这些故事多神奇怪异,令人过目难忘。这些故事中的蛇形象也为后世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分类解读蛇意象也能让我们打破对蛇固有的刻板印象,对其发展流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梁圣涛 蒋登科 现代新诗中蛇意象初探[A]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郑海凤 浅析《搜神记》中的蛇形象 读写频道·文学信箱.

[3]张晓敏 《搜神记》中蛇意象的研究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8.

[4]赵军生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A]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5]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神话编·伏羲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干寶.2009.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0-210.

猜你喜欢
搜神记搜神羽衣
霓裳羽衣舞
制造《搜神记》
《搜神记》的主要版本流传及研究概览
由对立走向友善—《搜神记》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人怪关系
由对立走向友善
论《搜神记》中狐的形象类型及其文化隐喻
羽衣奇缘
三件羽衣(二)
三件羽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