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给孩子最好的数学

2019-09-17 08:23朱梅梅
新课程·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我提升数学

朱梅梅

关键词:管理评价体系;数学;自我提升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已经全面展开,教师们想要实现高效的智慧课堂,必须要对自已班级的管理体系、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锤炼与学生相处的最佳模式,修炼提升自己的人文魅力,呵护学生,教授给学生最好的数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人。

一、教师为创建高效的学习环境而努力

1.转变从学生内心开始

先立规范,再学知识,这是我多年从教的经验,建立课堂规范,用规范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障。新学期开学,是重建规矩的最佳时机。只有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发自内心产生动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需求,才可能真正转变教师的单边教学行为。

(1)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学好。这一点不是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家长会、微信群邀请家长,配合老师共同努力,用行动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他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做事,坚持挑战,帮助孩子形成坚毅的品格。在孩子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肯定,要表扬他的学习态度、思想方法、付出的时间,而不是夸赞孩子“你真聪明”,要让孩子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付出。

(2)要让学生明白错误是宝贵的。凡事只要全力以赴,就了无遗憾。评价要重过程轻结果,正确看待挫折,告诉孩子“遇到挫折、经历失败都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克服它就是一种进步”。

(3)要让学生做到多动脑筋多提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要多提问,多回答。经常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而且要对喜欢动脑、认真思考、积极交流的行为进行表扬加分。在班级里形成热烈讨论、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

2.制订可行的课堂规范

邀约学生们共同讨论,制订课堂规则,用彩笔制作成海报张贴于学习园地中,倡导同学们共同遵守。

首先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行为?讨厌什么样的课堂行为?比如说喜欢遵守纪律,踏实认真的人,喜欢助人为乐的人,尊重他人,认真聆听他人观点的人;讨厌流里流气,不听讲,不思考的人,讨厌遇到难题就退缩,坐享其成的人等等,把这些行为规范做成海报贴在墙上。因为这些规则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都是他们认可的,所以他们就愿意遵守。如果有人违反,班委就可以按标准进行扣分,以此来约束大家的学习行为。

3.重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1)全面考虑,合理分组

我对班内的每一名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评估,包括数学成绩、纪律、动手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首先考虑性别,男女各半,人数均衡。其次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及综合能力的不同,按能力高低混合编组,力争使小组内优差互补,不至于出现力量过强或过弱一边倒的现象。再次要考虑小组成员的不同性格特征,避免同一小组内性格内向、木讷的学生过多,出现扯皮完不成任务的现象。最后还要兼顾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尽可能地使同一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取长补短。另外合作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边执行边调整。我们班64个同学,每4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每8个人分成一个大组,由于教室环境限制,合作学习的时候按4人小组合作讨论活动,评价则是以8人大组为单位进行打分统计。

(2)制订表格,及时评价

设计评价表,对8个大组从周一到周五进行考核积分。课堂上对同学们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加分或者减分。课堂上积极举手解释汇报,反问质疑,分享经验,版演示范的行为酌情加分,而对违纪的,不尊重他人,我行我素不注意聆听,不主动合作的行为进行扣分。到了下周一班会上对各组的打分进行统计汇总,评选出上一周的明星小组,然后对优胜小组的8名成员进行全员奖励。奖品可以发动家委会的力量,买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图书、笔记本、学具和小卡片。

(3)明确分工,高效合作

平时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在前后两排4个人中展开,其中综合能力强的两人分别担任组长和书记员,负责组织记录;弱点儿的两人是讲解员,负责解释汇报。只有讲解员熟练掌握,才有可能成功汇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组长必须负责督促,指导这两个同学熟练讲述相关知识点或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两强扶两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这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煞费苦心的设计,很好地提升了小组合作的效率。同学们为了小组的荣誉,只有齐心协力,合力拼搏才能完美胜出。

4.小组合作参与度监测与引导

小组合作参与度监测,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巡视观察学生合作过程,适时点评和记录。我按照教育专家的建议,边观察边做记录。并且对小组参与按如下要求进行记录:(1)全员参与小组活动;(2)每个人都要自由发言;(3)学习活动坚持不懈;(4)大家互相倾听;(5)能互相提很多问题;(6)每个人能履行自己的责任。活动结束后,及时在全班面前对表现突出的方法或策略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指导,并从心理层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最后由班委把参与度成绩汇总到班级评价表中。

这个参与度记录不用太详细,却让学生明白老师关注点在哪里,使得学生们的互动更专注了,也更明晰了他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小组工作变得更好。随着小组参与度工作的展开,我明显感受到孩子们变了,他们变得更爱思考,更爱学习数学了。

二、要教授给孩子最好的数学

1.什么是最好的数学

专家告訴我们,数学不是关于数字、计算速度或得到一个准确答案,数学是研究和使用思维规律的科学。而现实是我们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教学任务达标,布置给学生过多简单,重复性的计算类题目,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失去了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这非常不利于健康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好的数学课是能够给学生提供解决复杂点儿的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能从中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好的数学课是把数学规则和规定看成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的规律;好的数学课会鼓励孩子们深度思考,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形成各种独立的观点和想法;好的数学课致力于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联系,这才是数学的本质。

2.教师要为开放性的数学而授课

我们的教材中,任何数学问题都可以调整成开放型成长性的问题来进行学习。备课时将例题及练习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个创新性思维空间更大的教学资源来学习。调整问题时应该体现以下原则:

(1)问题在调整之后,解题方法和说明解释是否多样化?

(2)你是否把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探究式的问题?

(3)在讲解方法之前,是否为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4)是否将问题可视化?

(5)问题在调整后是否具有“由浅入深”的特点?

如为了复习巩固矩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我这样调整问题:你知道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关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规律?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对周长加深了理解,巩固了面积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索发现这些周长是24厘米的矩形中,长与宽的长度差距越大,面积越小,相反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越大,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的规律。

最近四年级孩子学习了四则运算定律,为了拓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能力,我给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2×15=?我是这样提问的:你想怎么计算?你能想到几种方案?能不能画图表示?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补充,最后分组汇报,没想到,孩子们会想出十几种算法,几乎每个小组都分享5种以上的算法,这太令人兴奋了。尤其是当有同学分享⑤和⑩这种算法时,哇,孩子们有的质疑,有的赞许,通过一番思索,大家个个挑起大拇指,对呀,还可以这样计算,这方法太酷了。此时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提问?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算法相互之间有什么相似与不同?能否分一下类?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①~③都是乘法交换结合律,④~?輥?輰?訛则是乘法分配律,?輥?輰?訛12×15=(12÷2)×(15×2)是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不变。就这样一道白开水似的计算题,引发了一场思维大碰撞,变成了一杯香飘四溢,醉人的美酒。

①12×15=3×(4×15)=180

②12×15=6×(2×15)=180

③12×15=12×5×3=180

④12×15=12×(10+5)=180

⑤12×15=12×(5+5+5)=180

⑥12×15=(10+2)×15=180

⑦12×15=(6+6)×15=180

⑧12×15=(4+4+4)×15=180

⑨12×15=15×15-15×3=180

⑩12×15=12×12+3×12=180

?輥?輯?訛12×15=(12÷2)×(15×2)=180

3.教师为孩子们思维的成长而授课

任何数学题都不要直接问答案,而要询问你怎么想?可不可以画图示意?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规律?适合解决哪些问题或哪种题型?等类似如下的问题。

如2.5÷( )=?我是这样提问学生: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能不能画图表达意义?你能用语言描述吗?让孩子们猜一猜答案是多少?为什么?怎样证明?

同学们在小组合作,认真探索之后画出了如下示意图形,并且活灵活现揭示了小数除法的意义。

想:2.5占总数里的几,要求总数是多少?

2.5是4份里的1份,总数就是这样的4份。

也就是求4个2.5,2个2.5是5,4个2.5就是10。

根据以上分析推理而得出分数除法的法则如下:

2.5÷( )=2.5×4=10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

记得那天我花了半节课时间辅导一个孩子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可他始终对左右两边的变化毫无领悟,无论以数例,还是图示来解说,他都思维僵化,无法理解。放学铃声响了,当我把这个学生送走的时候,看着他弱弱的背影,我的心情很复杂。

后来我认真反思,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有幸发现了《这才是数学》这本书,其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理论让我欣喜,让我看到了數学教学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数学教师坚守这块阵地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修养,都要不停地打磨自己,调整心态,总结积累与学生相处的最佳模式与方法,不遗余力地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英]乔·博勒著.这才是数学[M].陈晨,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02.

[2]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自我提升数学
我们爱数学
民办高校德育管理“满意工程”现状分析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略谈新常态下中学生自我思想教育的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