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情味 品出理趣

2019-09-17 10:16李洪丹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情味史铁生菊花

李洪丹

一、背景及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追忆母亲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神”是文中的情感,是作者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所以我认为这篇散文的“神”包含了“情”与“理”。教学这篇散文,要品出情味,情至浓处则“神”出;还要品出理趣,理至深处则“神”现。

1.本文的情味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与灵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史铁生用凝练的文字,回忆了自己双腿瘫痪后,母亲怀着博大而又无私的爱,强忍病痛照顾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

本篇文章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蕴含着母亲因儿子的病痛而心疼;因儿子失去生的希望而痛苦;因儿子生活态度的些微变化而喜悦;因没有看到儿子振作起来而遗憾!文章也蕴含着作者因陷入绝望而对母亲的忽视与不理解;因体察到母亲的痛苦不易而努力去理解与接受;到后来痛失母亲的不舍与沉痛!在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一切时,娓娓道来中透露着他的懊悔与自责,也透露着对母亲的理解、心疼与感念!

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写出了母亲给予他的伟大的爱。作者朴实的语言中,渗透出的浓浓的情感,汇聚成一条涓涓细流,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本课,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开出一条渠道,将这如清泉一样的情感细流引入到学生的心里,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去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情味,把握文章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完成审美鉴赏与情感体验的过程。

2.本文的理趣

年轻又热爱运动的史铁生,忽然间就瘫痪了。他一度陷入痛苦、焦虑和绝望,也曾有过以死求得解脱的念头。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走出了痛苦的深渊,活下来同命运作顽强的抗争,在抗争中争得尊严与骄傲。从寻求死到勇于生,促使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于生死意义的领悟。是母爱给了史铁生真正思考生命的契机,使史铁生不再仅仅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待自己的不幸,而是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由先前的充满怨恨到后来的满怀爱意,由最初的只顾自己到后来的理解他人,是母爱促使他思考生命的真谛,催生了他对生命的热爱。教学本课带领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心路历程,领悟生命的真谛,完成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这是本文的“情”与“理”,即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关键是如何引领学生品出情味、品出理趣。我需要一个切入点,能够将这篇散文的感情、主题、技巧等都带动起来,并将其讲得深入浅出。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在读课文之前,当你只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们有哪些疑问?

生:作者怀念的是谁?

生: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师:还有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怀念他?

师:还有?

生:作者怀念的时候是怀着哪些情感的?

生:为什么值得怀念?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老师将你们的问题记在了黑板上。阅读文章时从题目入手大胆地提出疑问,当你解决了疑问时,往往也就读懂了全文,这是一种阅读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来展开探讨。同学们要想知道他怀念谁,为什么怀念,我们首先要知道他当时是怎样的状况,他经历了什么?这对你们理解文本非常有好处,下面谁愿意读课文带领我们走进文本?(生配乐朗读课文。)

师:你们深情的朗读让我们的心海泛起了涟漪,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史铁生当时是怎样的状况。

生:他当时双腿瘫痪,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对生活失去希望。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第一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这里有一个词代表了他当时的状态,是哪一个词?

生:暴怒無常。

师:你非常善于读书。同学们你从哪里读出他暴怒无常,有几个词语特别能体现这一点。

生:同样也是第一段,猛地、突然、摔、砸。

师:这几个词在句子表意的时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怎么读呢?

生:重读。

师:很好。其他同学说说他当时的状态。

生:对生活失去希望。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能看出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同学们这是对史铁生的什么描写呢?

生: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师:找出动词。

生:锤打,喊着。

师:并且这语言是喊出来的,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失去了希望。(生读。)

师:谁来试试把这两句喊出来的话来读一读。(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绝望。这言外之意提示什么?

生:不想活了。

师:(板书:粘字条“不想活”)这样的史铁生,和谁共同经历的这一切,他怀念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生:他的母亲。

师:(板书:母亲)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的语句,并圈出特别感动你的词语,等一会儿老师会请同学们选择一句深情地朗读,谈谈你的感受。谁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写出了自从我瘫痪后,母亲就默默地关注着我。

师:你从哪里看出母亲默默地关注着我呢?

生:悄悄地,偷偷地。

师:作者不止一次用悄悄地这个词,还有哪里呢?

生:“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师:又用了一次“悄悄地”,还有哪里?

生:还有第三段。最后一句,“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師:“悄悄”这个词从词性上来看是什么词?

生:副词。

师:你从这些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母亲对我的关注和爱。

师:他从这些副词和形容词中读出了感人的力量。 还有哪一句?

生:第一段最后一句:“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选的是“扑过来”和“抓住”,两个动作的描写,她不想让作者放弃生的希望,作者在说他不想活了的时候,母亲就扑过来,说明她对作者深沉的爱意在里面,想要作者活下去。

师:“扑”和“抓”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焦急,还有对儿子的心疼,他瘫痪了,母亲会非常难受。

师:这句话哪个字感动了你?

生:“忍”字,因为母亲不希望自己悲伤的情绪感染到本来就不想活下去的“我”。

师:你看母亲自身是什么状况?

生:患病了。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师:病得怎么样?

生:非常重。

师:“翻来覆去地”“整宿整宿的”“睡不了觉”,能感受到母亲的什么?

生:痛苦。

师:母亲更痛苦的是什么?

生:儿子病了,还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师:母亲此时此刻想不想放声大哭一场?

生:想!

师:然而她哭了吗?(没有)忍住了,为什么忍住了呢?

生:因为如果母亲也哭的话,她就不能给儿子做榜样,她自己病了也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她希望把这个情绪传染给儿子。

师:她叮嘱儿子怎么样?

生:好好儿活!

师:(板书:好好儿活)所以就像你说的,他要给儿子做出榜样,他自己首先要好好儿活。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母亲,这么苦,这么难,然而她把自己的苦埋在心里,这样坚强,这样隐忍!史铁生能不怀念吗?还有哪一句话感动了你?

生:“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母亲清晰地记得作者小时候的事情,对于“我”的回答,答应母亲去看菊花很激动,觉得“我”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师:同学们这是母亲第几次央求我去看花了?

生:很多次!

师:从哪里读出是很多次了?

生:总是。

师:她为什么很多次央求儿子去看菊花呢?

生:她觉得美丽的菊花能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

师:她想让“我”从痛苦的深渊里出来,那么多次央求“我”去看菊花,儿子答应过吗?(没有)他理解母亲的心思吗?(不理解)这一次他终于答应了,母亲是什么心情?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

生:喜出望外。

师:还有哪里能读出来母亲的喜出望外?

生:“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我从这里读出了母亲因为“我”答应了一起去北海看菊花,而高兴得手足无措。

师:“手足无措”这个词用得好,这是对母亲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她当时的激动?(生读。)同学们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母亲的喜悦心情?

生:“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一起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师:这是对母亲哪些方面的描写呢?

生:语言、神态。

师:这里,她也笑了,看看之前儿子怎么说的?

生:“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师:儿子是不耐烦的。再读一次,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不耐烦。(生读,)母亲笑了,在母亲眼里这不仅仅是几步路,这是儿子在人生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师:除了这些语言神情,我们从这番对话中感受到母亲这种喜悦,表达得非常含蓄。谁能和我分角色朗读一下这段对话,让大家感受一下?(师生分角色朗读,师读母亲,生读史铁生。)

师:同学们,这种含蓄的、喜悦的心情你们感受到了吗?无数次被儿子拒绝,她还执着地、苦苦地坚持着!我们能感受到母亲是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史铁生能不陷入深深的怀念里吗?儿子终于答应了母亲去看菊花,这菊花看上了吗?(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读到这里你是什么心情?

生:沉重、后悔。

师:让我从你们的语气中听出后悔与沉重。(生齐读。)母亲走了,她走得安心吗?

生:不安心。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安心?

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这未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呢?

生:他们要好好活!

师:是不是同学们?我们猜也是这句话,因为这是母亲对儿子最大的期望。母亲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惦记的仍是她的一双儿女!她的儿子啊,怎能不怀念!那这时他为什么会有所怀念是否就清晰明了了呢?(生点头。)同学们这文题可以是《我的怀念》,为何是《秋天的怀念》呢?

生: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秋天。

师:往事发生在秋天。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也暗示了母亲与作者经历的这些事让作者受益无穷,也让他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师:所以你认为他有收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非常深刻!还有其他的见解吗?

生:作者的母親在秋天去世了,他喜欢的菊花是在秋天开的。

师:他喜欢的菊花是在秋天开的,而且在这里还是大自然中的菊花吗?它似乎有了更深的意义!

生:象征生命的坚强。

师:这生命的坚强源于哪里?

生:我们俩在一起好好儿活。

师:源于母亲深情的叮嘱,作者明白了母亲的叮咛了吗?(明白了)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说一说。

生:最后一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其他同学你觉得他懂没懂?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去看了菊花。

师:这是用什么证明他懂了?

生:行动!

师:这是他完成了他母亲的遗愿,这时不想活的想法还有吗?没有了,彻底从他的心底里抹去了。(揭掉板书中的“不想活”。)他还有更大的变化呢,看第一段。当他看到北归的雁阵,当他听到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当他面对美好的事物的时候,是暴怒无常的,而此时他看到菊花呢?是什么心情,你感受到了吗?

生:是欣赏。

师:他的心态变得怎么样了呢?

生:他的心态开始变得坦然了,看淡了这一切。

师:坦然了,平和了,所以他由原来的脆弱变得坚强了,由原来消极变得积极了,由原来的悲观变得乐观了(课件中的菊花由枯萎变成鲜艳的),他懂得了该怎么好好儿活了吗?

师:读一下最后一段描写菊花的语句,看能否给你一些提示。(生齐读。)他要活出什么样呢?这几个句子给你些提示了吗?(生思索。)不急,我们再齐读一遍。(生齐读。)他觉得他该活出什么样?

生:作者悟到了,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他要依据自己的情况而欣赏到生命中美好的部分。

师: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要将母亲给予他的第二次生命活得多彩,活得洒脱,活得自我,这正是母亲对他的叮咛,在这秋天里他感悟到了,所以是什么?

生:秋天的怀念!

师:所以是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问题:这怀念里有哪些情感呢?

生:有对母亲的愧疚。

师:能不能结合文本说说?

生:本来跟母亲去看菊花的,但是没有完成母亲的心愿。

师:是没有去看上,但他愧疚的好像不仅如此?

生:他要完成母亲的遗愿。从最后一句话“我们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对活下去的希望。

师:所以怀念中包含了没有让母亲看到他振作起来的愧疚;包含了对母亲的告慰;还有他重拾的希望!他感悟出来的,还有什么?

生:还有对母亲的眷念。

生:对母亲的感恩!

师:他怀着这些心情在深沉地怀念着母亲!同学们,在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这篇文章你懂了吗?通过品词析句去了解文章内容,理解全文,感受文章中的真情!

三、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篇幅不长但言浅意深。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呈现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我这样设计本课:直接导入,从题目切入,问学生:“当你看到这个文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按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一般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谁怀念?2.怀念谁?3. 为什么会有所怀念?4.为什么会是秋天的怀念?然后围绕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展开探讨。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整节课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在品析词句过程中,寻找答案,同时,感受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教学此课,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重点词句,体味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品出情味,品出理趣,在交谈中完善情感体验,在品读中提升思想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1.品出情味

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透过平实含蓄的语言,捕捉到文中那真挚细腻的情感。适时地引导学生朗读,同时指导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复杂深沉的情感。在探讨“怀念谁”时,学生体会到了史铁生当时的无助与绝望。探讨“为什么会有所怀念”时,学生体会到了母亲坚强、隐忍的伟大形象和母亲对孩子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愧疚与自责、理解与感怀。至此,情已出。

2.品出理趣

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品读一个个平凡的细节,领悟母爱的内涵,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亲情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珍贵感人,也让学生和作者一起领悟生命的真谛。在探讨“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时,能感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沉淀和生命的成熟。深刻的思想在一字一句的品读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文章的主题也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呈现。整节课能把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都渗透到对文本的品读中。至此,理已现,神已聚!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是用本篇文章做例子,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即从题目切入,提出问题,通过品析词句和朗读课文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情感、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去拓展迁移,学以致用。学生品析语言和朗读的过程中有老师的指导,只是本文有太多可品可读之处,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品析到,也有很多语句没有读到,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完善!

猜你喜欢
情味史铁生菊花
押题作文
菊花赞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