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2019-09-18 02:12
法制博览 2019年25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理论课思政

何 俊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建国以后,我国高校最初就开设了一些政治理论课,但真正开始重视并抓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比如,高校尝试着开设了《人生哲理》、《法律基础》等思政理论课。《人生哲理》这门课程,后期逐渐演变成为《思想道德修养》。2004年上半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八号文件,是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下半年颁发了十六号文件,是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文件颁发后,高校思政课科目整合为五门,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5年,思政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开始在全国招标、编写。2006年春,第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初稿问世。自1998年至2019年,20年来,高校思政课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从最初的课程框架体现的建立,到课程科目的整合,再到关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步步地更加重视该课程的建设,要逐步把思政课建设引向深入。这不仅是对思政课的重视,而且是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思想建设提出新要求,更是对学习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之缘由

文化对于人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只有经过文化教化的人,才是社会的人,才是理性的人。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宝贵资源,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素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管是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由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还是由价值体系转化为实践体系,都可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鼓舞与鼓励,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品德素质的优化。

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文化特质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在思想教育方面,以“重精神”为基础,我们民族从古到今,均非常重视精神追求,如爱国之精神、宽容之精神、天人合一之精神等等;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追求“传承”二字,在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教育中,以弘扬、理解为实际;三是法律教育强调的是“礼、法”二字,我们先人所追求的是以礼服人,讲究的是礼法治国,为政以德,在太平之世也要想到危机之时,而这些均给我们认知法律有所启示。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之体现

根据最新的2018版教材内容及教学计划安排,共设置七个专题教学:

(一)饱含情怀的主题思想

第一专题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进入大学。这是《大学》中的首句,意思是大学宗旨。对刚入大学基础课程,第一课为了解大学及教育的有关内容,以及在大学的精神和使命。这样简单来说对于传统意义的“大学”也作出了解释。而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必要的,古代的“大学”喻为有大学问,也指的是大人之学道。今日在大学也是需要追求一种修已治人之学问,简单来说是修养品性,将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让人可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第二专题:“上善若水,清静而为”。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他是自然主义者,但他的学问却不止在自然哲学方面,也是一种生命的哲学。能突出强调人类生命中所存在的自然及有限性,所重在于生命的自由及超越,以此来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升级。水,利于万物而不争,可见水之道就是一个自然的清、自然的柔、自然的谷,突出人生的广度、韧度、深度,人生需要追求的就是洁静、柔弱。在当前的社会下,我们活着的意义,不能只看到物质,更应该学会水的柔,把人与人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强调自然生命的三种力,实现生命中真理、善良、美德的统一。

第三专题:当存高远,路自脚下行。夫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集·诫外生书》),此话之意说的是做人,需要有远大志向。之后用了“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八十多字,完整分析了如何来立志,并由反而开展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合适的。

第四专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选自《诗经·子衿》诗歌中永恒的经典,感情细腻而委婉,又让人感觉深沉而有力,节奏流畅又优美,阅读起来,如有音乐一般,更有一种“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觉。爱情即然可以表达如此优美,那为何爱国不可以?是否也可以融入到爱人民之间?或是爱我们深厚的文化,爱我们美丽的家园?是否每一种爱都可以这样表达?

第五专题:仁者莫大于爱人。此专题在于一个“仁”字。那么,什么是“仁”呢,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是协调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间的相互为归的关系。二是可以突出并发挥人的主动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孔子防盗过,仁为爱人,其内容内容共有十点,即勇、恕、孝、宽、信等等。同时,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分析了这一句话的中心思想,认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字不可少,怀有仁心,方能成事,心中有仁,方能前进。

第六专题: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话源于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这里所说的道乃导之意,而齐则是治理规范讲,格为探究之意。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却极为精彩突出了孔子以德、以礼来教化百姓的施政之思想。如果把这几个字用于社会生活里,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其意思:用道德来引导并锻炼一个人的高尚品格,用礼仪规范一个人的习惯和行为,那此未形成个人高尚品格的学生会比较自私,而且不讲文明,也无法通过亲情来感受到羞耻感。但有道德之人,则产生一种内驱动力,主动反省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自我。

第七专题:“律者,定分止争也”。这一说明是关于法律功能极为古老的话题,深深用于新治国理政工具。原知是管子所说:“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梁启超也就此指出,“定分止争”中的“分”指的是“权利”二字,即为“创设权利,必藉法律,故曰定分止争也。”定分,即确定名分;止争,即止息纷争。我们只要知道,权利是消除矛盾的存在,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定分-解决纠纷-和谐,这就是形成法律秩序的规律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更好了解对于法律和法治思想的内涵。

(二)充满志趣的项目内容

根据传统文化,结合专题化的设计,将教学主题思想得以突然,我们开设了各项实践的藏在,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与实践课时分别为48、16课时。

主题名学时主题思想项目名项目内容大学认知教育3大学之道项目一参观岳麓书院项目二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方法,收集国内各所大学的校训,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训作出评价与分享人生价值教育4突出生命意义项目三探访自己所在故乡的一位古代名人项目四讲述一段有关自然界的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如说一条鲤鱼的生长经历,说一说白面水鸡在水域边的生活情况。突然袭击对大自然生命品质的赞叹。爱国主义教育3中国精神项目五参加一次节日的纪念工作(可以是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项目六参观本地的历史博物馆项目七与同学一起合作拍摄一部有关还有古代某爱国人物或是爱国事件的微电影,如屈原的故事等等。道德品质教育4伦理情感项目八拓展二十四孝,走进本市的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经过商讨,决定参加“红丝带”志愿者服务,即有关防HIV的志愿活动)项目九制作PPT,再现古代礼仪的影视图片法律教育2法治思想项目十举行一场辩论比赛,题目为:德治优于法治?法治优于德治?

(三)极富责任的考评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整体评价两部分。过程评价包括随堂和课外,随堂就是考核“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过程,课外就是考核课程活动项目完成的具体过程。整体评价包括随堂、课外和期末,随堂考核占20%,课外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40%。课程活动设计突出“且行且思”,要求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并通过对比古代与当代、中国与西方在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所受教育感染于心、震撼于心、体验于心、内化于心,最后外化于行。

张岱年提出这样的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进步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人本思想,其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这世上的价值,天地间的人是最珍贵的。所以核心需要融入“以人为本”之观念,重视的是每一个学生参加到实际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情,或是以个人作为单元,也可以小组作为单元,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且人人都有展示,不能只看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同时还要考核他们的态度以及反思情况。考核文而化之,每个项目均包含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阅读古书籍,根据经典来引出语句,学会分析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及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