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四平山矿区白云岩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2019-09-18 09:02郭传会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坝矿层白云岩

郭传会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地层特征

1.1 中统张夏组(∈2z)

出露于矿区北部。分上、下两部分,厚度大于179 m。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细鲕条带灰岩,夹灰色中厚层角砾状碎屑灰岩、厚层含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大于123 m。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灰岩、灰红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灰色、灰黄色中厚层泥质灰岩,顶部褐黄色中薄层白云质灰岩,厚56 m。该组灰岩经省建材总队勘查作为水泥用原料,由霍邱县新中天水泥厂开发利用。

1.2 上统固山组(∈3g)

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灰岩、褐黄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厚约9 m,单层厚30~50 c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1.3 上统土坝组(∈3t)

出露于矿区中南部,区域上分为上、下两段,厚度大于150 m。土坝组下段(∈3t1):灰~深灰色细晶状厚层白云岩,间夹厚薄不等的硅质(含)厚层白云岩,地表具刀砍状,滴盐酸(稀)不起泡。该层厚度为52.67~78.18 m,平均66.87 m。该组下段白云岩为本次勘查目的层。土坝组上段(∈3t2):褐黄色厚层硅质条带白云岩,由于第四系掩盖,厚度不详,可能分布于矿区南部。

2 构造特征

2.1 褶皱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主要为张井子向斜。该向斜走向北西西,长大于15 km。北东段地层出露较全,核部地层为寒武系,两翼组成地层为青白口系、震旦系,倾向南南西,倾角10°~35°;南西段因受断层影响地层残缺不全,仅见青白口系刘老碑组和震旦系四十里长山组,走向与寒武系地层断层接触。在张井子一带见有向斜的内倾转折外端,呈“似花边”构造;在李集一带因构造剥蚀作用,致使界线出现不协调现象,部分地段次级向斜发育,雨台山向斜即是一例。该褶皱构造属印支期褶皱构造。本次矿区范围位于该向斜的北东段南西翼部位,属一单斜构造,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平缓为19°~30°。

2.2 断裂构造

根据区域资料显示,断层构造位于四平山东部。而四平山以北发育近南北向辉绿岩脉,主要为张性断裂后被脉岩充填,对地层走向的连续性破坏较小,局部仅见小的位移现象。

2.3 节理构造

节理构造主要发育有三组,分别倾向北、南、西,其中前两组常交叉为“X”状,节理面光滑平直;后一组节理不发育,节理面具粗糙感。

3 岩浆岩

3.1 岩浆岩的产状及规模

矿区岩浆岩出露主要为辉绿岩(β),呈脉状产出,自东向西共有18条,按顺序编号为β1~β18。

岩脉走向近南北或北北西或北北东向,倾向东,倾角多在75°以至直立。

岩脉平面直线长度最大β9长350 m,最小β1长55 m;平面宽度最大β3宽5.0 m,最小β18宽1.1 m。其中β3由于开采后变动平面上呈蛇状弯曲,β8、β9两岩脉在北部有相交的趋势。岩脉向深部延伸不清,本次施工的ZK001于孔深15.93~23.18 m处见辉绿岩,其他钻孔均未见到。

3.2 岩浆岩的物质组成

辉绿岩脉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含量约占60%;次为辉石,含量约占25%;少量橄榄石、黑云母,微量磷灰石等;次生矿物有滑石、绿泥石、葡萄石及碳酸盐类矿物。标本呈灰绿、灰黑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杏仁体小而少,白色如同斑晶,无明显金属矿化。镜下鉴定:斜长石呈板状,自形,具聚片双晶,弱葡萄石化;辉石部分为半自形短柱状,部分呈他形充填于自形长石颗粒之间,后期有弱绿泥石化、滑石化;橄榄石呈粒状、短柱状,几乎全蚀变为滑石,仅保留假象;磷灰石多为针状皱晶,常贯穿于不同矿物间。

辉绿岩出露地表易受风化呈土状,在开采场岩石尚新鲜。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微弱,具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常见0.5~2 cm的方解石脉充填。

4 矿层地质

4.1 矿层形态及产状

矿层赋存于寒武系上统土坝组下段(∈3t1)中,形态呈层状产出。受张井子向斜的单斜控制,矿层位于该向斜南西翼,走向北西西,倾向190°~220°,倾角∠19°~30°。

4.2 矿层规模及变化情况

(1)矿层规模。矿层东西长1 247 m,宽度最大522 m(8线),最小241 m(4线),平均宽354 m;矿层最大厚度78.18 m,最小厚度52.67 m,平均厚度66.87 m,厚度变化系数13.20%;矿层延深最大3线366 m,最小4线285 m,平均323 m。矿层空间分布东起辅11线边界,西至辅12线边界,由8、4、0、3、7共5条勘探线11个钻孔和4条探槽控制,赋存标高0~+109 m。

(2)矿层走向上变化情况。勘矿区范围内,中北部矿体直接裸露地表或被人工开采场揭露,南部被大面积的第四系覆盖。由于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同及开采标高的限制,因而造成矿层在不同地段厚度也不相同。现以矿层在各勘探线上最大厚度值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矿层最大厚度在52.67~78.18 m之间,变化系数为13.20%,厚度属稳定类型。矿层走向上最大厚度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矿层在各勘探线上最大厚度变化情况一览表

若以矿层在各勘探线上平均厚度值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矿层平均厚度最大68.27 m,最小31.99 m,平均54.05 m,平均厚度变化系数为22.50%,属较稳定类型。

矿层自东向西平均厚度逐渐变小,但变化幅度较小。矿层在各勘探线上平均厚度变化情况见表2,矿体沿走向厚度变化见图1。

表2 矿层在各勘探线上平均厚度变化情况一览表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5.1 矿床成因

根据矿层的岩石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分析,该矿床属浅海~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矿床,MgO含量较高,说明沉积时是气候温暖、氧气充足、阳光较强的地理环境,且沉积时海水盐度较高,蒸发量较大。

5.2 找矿标志

地层是寻找白云岩矿的可靠标志,除本矿床为寒武系上统土坝组下段中厚层的白云岩矿外,还有其下统徐庄组的白云岩矿。

猜你喜欢
土坝矿层白云岩
遵化市魏家井白云石矿冶金用白云岩矿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四段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水库管理过程中土坝渗漏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新疆和田市沉积矿床矿体特征与岩层特征对比研究
埋藏白云岩成因类型与规模储层发育规律
——基于元素面扫和激光U-Pb定年的认识
矿层上段隔水性能及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分析
川西北建筑石料用白云岩可行性研究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断层赋存条件对矿层移动变形规律影响
水利工程土坝渗漏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