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9-09-18 08:31何化利
理论导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何化利

摘 要:“虚拟实践”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场域。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应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与“实践的教育”统一起来,从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内在需求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生活”向“虚拟实践”的延伸,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虚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8-0116-06

“虚拟实践是网络环境下人的活动方式,是人的思想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1]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近、吸引和融合的能力,就必须积极融入大学生的虚拟生存实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入体察大学生的虚拟生活体验和需求。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面向,难以回应网络社会中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困惑和需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我们到高校调研,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原因是内容不适应需要,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2]事实上,虚拟实践目前已成为并将长期成为大学生网民的基本生存方式。因此,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满足其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当然之选。

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虚拟实践

意识形态只有融入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这里的“现实生活过程”是指人类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两个组成部分,虚拟实践可归属到交往实践范畴。虚拟实践是人类交往实践在当代的重大革新,它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人类交往的数字化、虚拟化、全球化,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交往方式”[4]。我们注意到,虚拟实践虽然虚拟但并不虚无,相反,它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呈现出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虚拟主体的“现实生活过程”。互联网产业如阿里巴巴的迅速崛起及其创造的巨大价值就是最好的例证,人工智能也将成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引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意识形态”必须融入到这些“现实生活过程”中,才能被虚拟实践主体真正地理解并内化为价值观,进而在澎湃的信息化浪潮中引领大学生思想。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不仅要在教育主体的现实生活实践中进行,更要在教育主体的虚拟生活实践中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植入教育主体的生存实践之中。

虚拟实践本身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辩证地看,虚拟实践对人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虚拟实践以其超时空的特性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犹如笼中之鸟飞向了广袤的天空,虚拟实践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这无疑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人的虚拟异化现象也不断增多。如二次元文化,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动漫、游戏、动画等,架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网络成瘾如游戏成瘾、娱乐成瘾、色情成瘾、信息成瘾、交往成瘾,均对大学生学业、身心健康、社交能力、人格及道德的异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见,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和人的虚拟发展,另一方面又可能使其陷入虚拟异化的泥潭中。虚拟异化的产生与虚拟主体缺乏适应虚拟生存环境的技能与智慧有关——集中表现为缺乏主体性,对虚拟产品、虚拟社会关系及多元价值观缺乏辨识、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扬弃虚拟异化,促进大学生的虚拟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介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信息化浪潮、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虚拟实践存在交互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扎根于虚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虚拟实践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也不可能脱离虚拟实践,否则就会演变成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虚拟实践规律,立足于虚拟主体的发展需求,扎根于虚拟实践的具体事实之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虚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虚拟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克服虚拟异化、实现虚拟发展。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扎根具体的虚拟实践,又要具有超越虚拟实践的引领力,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民的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告诉网民在虚拟社会中也有是非善恶、意识形态之争。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的腐蚀,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大学生的虚拟实践及其特殊性

与现实生活相比,大学生虚拟实践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虚拟实践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6]114。目前,我国有3700多万大学生网民,即时通信、信息搜索、网络购物、网络游戏、旅行预订、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网络约车等虚拟实践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塑造着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交往模式、娱乐模式和生活模式。尤其是随着网络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学生虚拟实践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水平也逐步提高,并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实践主体的特殊性

虚拟实践主体是虚拟交往活动的承担者,其区别于现实生活主体的首要特征就是虚拟性,包括身份虚拟和角色虚拟。身份虚拟即主体身份的电子文本化,帐号、网名、昵称等都是虚拟身份的外在表现;角色虚拟即以电子书写的方式塑造主体角色,供别人解读。当今的大学生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沉浸于虚拟空间之中,生活与虚拟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故而被称为“数字原生代”“网络原著民”。他们基本上都有多重虚拟身份并乐于挑战这些身份背后的角色内容。虚拟身份赋予了主体超越时空的能力,诸如在网络游戏中通过对战等虚拟行为来展示自身的角色魅力,塑造出与现实生活主体并存又更具超越性和多样性的主体形象。它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体验,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因此,他们热衷并熟稔于这种“虚拟出场”,即身体在现场之外,但却能实时感知现场。可以说,高校思政课堂中“人在心不在”的现象、抬头率不高的问题都与“虚拟出场”密切相关。因为课堂纪律可以有效地约束大学生的“身”是否到场,但却无法约束大学生的“心”是否在场。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要抓住大学生的“心”,建设大学生真心喜欢、满心期待的思政课堂。与其他网民群体相比,一方面,大学生善于学习,有知识、有创新力,拥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常常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勇立潮头,引领风尚。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足够高的站位和足够好的网络素养,难以对网络社会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控。因此,他们也要承受沉重的信息压力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甚至沉溺其中无力自拔。这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用馬克思主义理论对网络社会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在虚拟空间插上一面鲜艳的红旗。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困惑,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时代潮流与个人实践、国家发展与自我实现的结合点上,来进行虚拟实践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

(二)虚拟实践场域的特殊性

虚拟空间是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场域,是“建立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上的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共同体”[7]。与现实社会相比,虚拟空间具有虚拟性、自组织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海量、自由隐蔽、开放共享的学习娱乐生活空间。只要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大学生就可以轻松进入互联网,开展各种充满社会性、道德性和价值性的虚拟实践。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面临诸多自主选择和价值判断,譬如是否能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是否会下载不具版权的盗版音乐、是否可以偷窥他人的隐私信息等。虚拟空间就是一本活教材,大学生在这里所遇到的困惑和冲突,都会不同程度地塑造其品格和心灵。当下,这本教材已深深地植入并将长期植入大学生的人生体验当中,对他们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互联网网站数量为544万个,APP在架数量为415万款,基本覆盖了游戏、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办公学习及其它各类网民需求[8]。客观地讲,虚拟空间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中立的。因此,培植健康向上的虚拟环境,开展有益的虚拟实践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网络化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比较缺乏 “虚拟实践”的向度,一方面,虚拟实践譬如网络游戏的“污名化”现象非常严重,玩网络游戏已成为荒废学业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足,对虚拟实践的引导仍处于分散、自发的状态。思政课堂的理论教育与虚拟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行为的针对性、亲和力及实效性不够,难以达到思想引领的效果。

(三)虚拟实践方式的特殊性

大学生的虚拟实践方式具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在虚拟实践的内容上,围绕“学习”和“娱乐”展开。大学生比较偏好的APP类型有在线学习、在线娱乐,比较偏好的话题有娱乐八卦、重口搞笑、文艺生活、学术精英、网络资讯、体育科技等[9]。以“学习”和“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虚拟实践充实着大学生的虚拟生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偏重理论,较为抽象化,虽然能“晓之以理”,在很大程度上却未能“动之以情”。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认知上无法理解,在情感上无法接受。精品慕课、翻转课堂、百家讲坛、“马克思靠谱”等不同形式的“在线学习”有效地整合了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内容丰富、设计精巧、形式多样,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不够具体、不够贴近生活的弱点。二是在虚拟实践的中介上,以“数字化”为特征。在虚拟空间中,主体和客体都被通约为数字化符号,并以数字化为中介完成主客间的交互作用。数字化使虚拟实践突破了以往实践的种种局限,一跃而起成为一种新型实践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ID”(身份标识码或网上用户名),这些ID通过键盘在不同的虚拟社群中开展多样化的角色塑造。客体“不再是常规实践的经验对象,而是一种特殊的‘难以名状的‘虚拟的关系实在”[6]110。它是对现实的仿真、变形、缩微和扩张,可以呈现出与“现实主体的感受性”相同的感觉效果。三是在虚拟实践的组织形式上,以“自组织性”为鲜明特征。大学校园生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并以“集体”为特征,但是大学生虚拟实践主要依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来进行选择,因而具有自组织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虚拟实践的主要路径

虚拟实践是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现从“现实生活”向“虚拟实践”的延伸。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虚拟实践的内需出发,立足信息时代发展成果,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切实实现其对大学生网民的价值引领。

(一)里应外合: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思政的辅助功能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维度,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强的鲜明特征,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具有显著优势,仍然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则拓宽了大学生思政的渠道,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家政策、科技创新等问题进行展示和分析,值得推广运用。

第一,以“三真”教师打造面向“虚拟实践”的思政 “金课”。打造面向“虚拟实践”的思政 “金课”,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把网络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讲透讲精,树立大学生在虚拟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中的“理论自信”。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涉及虚拟与现实、数字化技术与人文、虚拟生存及其价值等各个方面,也是困扰大学生虚拟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根源所在。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真懂”虚拟。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只有真懂虚拟,教师才能将上述理论问题贯穿于教学设计和课堂讲解当中,实现对大学生“虚拟实践”的教育引导。其次,教师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虚拟社会的解释力。较之现实,虚拟空间确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但它绝非方外之物。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当代的集中体现。作为技术,它是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它具有阶级性。因此,它仍然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框架。最后,教师要“真会”。在尊重思政学科的学理逻辑、课程结构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整合数字技术创新资源,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紧扣学生的虚拟实践,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回应他们的内在需求,实现传道、解惑、育人目标。

第二,探索面向“虚拟实践”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逐个击破大学生的虚拟认知盲点和思想困惑。 “虚拟实践”是立体多维的,基本覆盖了大学生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关涉不同的学科领域。因此,思政课程只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作面上的解答,不能作点对点的回应。这就要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促成其它学科课程如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技术、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乃至生物学、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从专业角度剖析虚拟社会现象如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网络意识、互联网金融、虚拟交往的事实。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框架来明确这些虚拟社会现象在整个社会历史、人类思维及国家发展中的坐标,从而达到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拔高大学生的思想站位,引领其在虚拟与现实、技术与人生、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处思考人生的目的。上海大学在此一方面做了极为有益的探索,成功探索出一套被称为“链条式”的教学模式:先是组成一支包含具有网络安全、电子信息技术、思政背景的教学团隊;然后,围绕科技领先主题,提炼出大学生关心的十大问题;最后,相关领域专家负责课程讲解,思政课教师负责主持和点拨引导。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对大学生的虚拟实践困惑作出了点对点的回答,既摆脱了纯粹的理论说教,又坚持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二)潜移默化,营造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虚拟实践的“文化场”,它“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11]。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虚拟实践环境,营造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环境。

第一,运用自媒体形成点线结合的思政教育引导格局。自媒体是大学生虚拟实践的重要载体。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自媒体形成点线结合的思政教育引导格局。首先,向大学生推送时政关注点。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传播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上推送时政热点,带动大学生观看、阅读、转发和评论时政,增加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同时,要跟踪其思想动态,在评论中或课堂上回应他们疑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融入大学生的自媒体阅读当中。其次,连接大学生的虚拟生活线。大学生热衷于在新媒体中分享自己的活动或想法,为老师、同学、家长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提供了便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观看、点赞、评论、集体讨论、私下交流等方式积极介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教育引导。同时,也可以从这些生活点滴中提炼出大学生虚拟实践的主要问题,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加以分析和回应,以实现增进思政课堂亲近、融合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思考、引起情感共鸣的目的。

第二,创作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虚拟文化产品。虚拟文化产品是网络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虚拟实践环境的切入点。集中开发一批在主题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涵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在形式上囊括生动活[HTSS]沷、丰富多样、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虚拟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譬如,以国产网游精品的开发为例,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网络游戏的精神品质,用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建构网络游戏的优质内容,从而使网络游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载体,进而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体验中获得优秀文化熏陶,产生价值共鸣,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目标。

第三,改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优化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向好,但是西方文化、庸俗文化以及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有害信息掺杂其中,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多样,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共识。这就要求虚拟文化产品引进、审批、传播和监管部门要有足够的网络文化自觉,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进虚拟文化产品时,有意识地进行文化选择,主动过滤掉负面信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在传播虚拟文化产品时,要加强监管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文化环境始终具有“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功能。

第三,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APP,打造贴近大学生虚拟实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虚拟实践的重要平台,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情境化、游戏化和社交化等优势。教育类APP的推广运用结果表明,一款优质APP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中国”APP为例,它系统地呈现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相关解读及评论,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只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平台,才能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载体、空间上的限制,真正实现与大学生虚拟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知行合一,深入开展大学生虚拟实践教学

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因循大学生注重自我、熟稔网络的优势,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建构多样化的虚拟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注重自主参与和切身体验。当代大学生主张“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12],因此虚拟实践教学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修养。受益于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虚拟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讲,包括虚拟体验、虚拟建构、虚拟调查研究等多种类型。譬如组织学生参观网上博物馆、观看3D视频、玩主题游戏等虚拟体验类实践;进行网络热点追踪、网事研究等虚拟调研类实践;制作专题网站、网页或电子书等建构类实践。此类虚拟实践教学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领域和范围,实现了全员参与,缓解了以住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问题和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能以第一视角跟随老师体验奇妙的虚拟人生,学会虚拟价值判断。

第二,搭建虚拟实践教学数字化平台。高校可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长期合作,整合各方的数字化资源,建立稳定的虚拟实践“数字化平台”,譬如在线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3D视频、网络游戏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大学生足不出户却身临其境体验天下的需求。除此而外,还可以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程,开放四个由学生自主管理和自行维护的网站,搭建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数字化平台。

第三,建构完善的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单位可以将虚拟实践教学内嵌于教学计划中,使其成为思政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为此,就需要制定与课程教学相衔接、相配套的虚拟实践教学计划以及考核办法。同时,还要在虚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承载体系、考评体系、教学体系四个环节加以完善,使虚拟实践教学能够有秩序开展。

习近平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展现了世界发展的前景[13]。构建面向“虚拟实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当今世界信息化变革的理论观照,更是对当代大學生新的生存方式的实践回应。从分析大学生虚拟实践的特征入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虚拟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具体途径,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虚拟实践的高度融合,促进人与技术的共生及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问题与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6(10)∶131-135.

[2] 央广网. 陈宝生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不够 针对性不强[EB/OL].http://www.sohu.com/a/128598281_119038. 2017-02-1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4] 张明仓.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J].东岳论坛,2004(1)∶89-92.

[5]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6] 张明仓.虚拟实践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7] 陈联俊,李萍.网络社会中的“网络公民”及其教育[J].学术论坛,2009(5)∶198.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2018-08-20.

[9] 林子婕,王军.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上网偏好类型研究[J].数字图书馆,2018(3)∶36-42.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1]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2.

[12]陈宝,刘会强.虚拟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08-111.

[13]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5-05/23/c_1115383959.htm,2015-05-23/2017-03-06.

【責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互联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平台下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全球霸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