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回响
——钱君匋儿童歌曲研究

2019-09-19 03:42杨和平蒋立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

杨和平,蒋立平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而历史学上的文化则“涵盖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一系列创造”。(2)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史学中的西方史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页。这样看来,我们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把握,就应该将其放在动态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如果我们将本文的研究对象钱君匋的儿童歌曲放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进程中,它就不再仅仅是音乐史的一部分,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也导致我们对钱君匋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重新进行考量。本文尝试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钱君匋创作的儿童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分别进行分析,把握其儿童歌曲的创作手法,并尝试将其儿童歌曲创作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动态进程中,揭示其在传播新音乐、新文化、新思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目前关于钱君匋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在出版、篆刻、书法、装帧几个领域的成就,专论其儿童歌曲创作的文章并不多。学术论文领域较早涉及钱君匋音乐贡献的是《著名音乐出版家钱君匋的音乐功绩》(3)刘立新:《著名音乐出版家钱君匋的音乐功绩》,《人民音乐》1991年第9期,第34—37页。,此文使用年谱式写法回顾了钱君匋一生主要的求学、出版、创作经历。《“春蜂乐会”考》(4)杨和平:《“春蜂乐会”考》,《交响》2008年第4期,第38—43页。首次将钱君匋参与创办的“春蜂乐会”引入学界视野,介绍了“春蜂乐会”产生的文化背景,创办人的情况,主要代表作以及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特别介绍了他的儿童歌曲、儿童歌舞剧,并简述其在音乐教材编订、歌曲创作方面的一些观点。《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拓荒者——钱君匋》(5)刘建东:《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拓荒者——钱君匋》,《人民音乐》2009年第1期,第52—55页。一文概述性地介绍了钱君匋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一些代表曲目,在音乐评论方面的观点,以及在音乐出版方面的重要贡献。学位论文《音乐家钱君匋研究》(6)葛兆远:《音乐家钱君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第91—102页。在“音乐创作”一节梳理了钱君匋儿童歌曲、儿童歌舞剧代表作的歌词特点,音乐特征等。总体来看,上述文章虽然在某个方面涉及到钱君匋的音乐或者儿童歌曲,但并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对其创作的歌曲做具体分析。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领域所经历的巨变,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加快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使人们意识到要达到如西方国家那般强大,不仅需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也需要培养新式人才,要达到这一步则必须要兴办新学。张之洞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人才日多,国势日强”,人才从哪里来,他回答:“舍学校更无下手处”。(7)郭齐家:《中国教育的思想遗产:回望宋元明清》,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第165页。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奕等早期洋务派代表的努力下,从1872年开始,先后有数万人被派往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学习其经济、政治、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最小的只有10岁,(8)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85—683页。其中20世纪上半叶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占比较高,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93页。有相当一部分留日学生归国后从事基础学校教育、师范教育,这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早期学校教育学制、教材、教学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

向外派遣留学生的同时,晚清政府在内建立各类新式学堂和师范学堂,从南洋公学的师范院,到京师大学堂的师范斋,最早一批为新式学堂培训教师的师范学校相继在直隶、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成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建立了初级师范学堂、简易师范科、师范传习所、实业教员讲习所四种类型的师资培训机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倡导者以为单纯的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科学技术,通过“变器不变道”的方式可以驱除鞑虏,维系晚清政府的没落的统治,却间接使得自由、民主等早期启蒙思想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传播,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没能节制新思潮的传播。(10)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289页。人们渴望新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又掀起了一轮赴东瀛学习的热潮,从1905年起,中国留日学生从原来的几百人陡增到8000人。(11)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蔡元培“五育并举、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陈独秀“救国新民”,陶行知“生活教育”(1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219—286页。等启民、实利、救国思潮交织体现于教育界、文化界、艺术界。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现象,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学堂乐歌不仅把西方音乐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历史的征程”(13)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297页。,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14)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2—4页。,它也和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融合在一起,使一些民主、自由、崇尚科学的启蒙思想、教育观念通过歌曲这种形式深入人心。在20世纪初诞生的这一批很多人看似艺术水准并不高的歌曲中,能够看出新旧文化交替时艺术家所做的各种尝试,以及他们思想上的某种挣扎、踌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文通过分析钱君匋的儿童歌曲,可以看出其在歌曲歌词编写与旋律创作方面无不受上述因素影响。

1922年6月,《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出版(15)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增订本)(1840—2000)》,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9页。,音乐课正式列入学校教育序列,有了明确的课时要求。其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中要求“第一学年唱儿童日常生活有关的歌词,第五学年唱关于美的方面和修养方面的歌词”(16)刘质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河南教育公报》1923年第2期,第15—17页,第84—87页。,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要求歌曲能够“涵养人们美的情感……歌词用文言与白话均可,惟意义关于艺术与修养为主”(17)刘海粟、俞寄凡、何元、刘质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河南教育公报》1923年第2期,第15—17页,第130—132页。,钱君匋也是在这一年入读上海艺术师范学校。1932年,在新学制基础上,国民政府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及《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8)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增订本)(1840—2000)》,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7页。这三个较受争议的课程标准。参与制定前两个课程纲要的人是钱君匋和在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刘质平,刘质平还是全国艺术教材供应社的主持者、赞助者(19)《全国小学艺术教材供应社成立》,《申报》1931年9月25日第10版。。与此同时,中小学数量猛增,全国的中学数量从1916年的653所增加到1929年的1225所,翻了一倍多,学生人数从民国前五年的6—9万增加到1929年的近25万人,平均增加率为31%。(20)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4—135页。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增长如此之快,对音乐教材、音乐歌曲的需求相应猛增。钱君匋创编的歌曲、出版的唱歌教材一时洛阳纸贵,造就了其毕业后在唱歌教材出版方面的成功。最初出版的《小学活页歌曲》,由于“内容新、定价低,数以千计的《小学活页歌曲》半个月即告售罄”(21)黄大岗:《我国第一个音乐出版社(上)——钱君匋和万叶书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44页。。钱君匋与沈秉廉、邱望湘、陈啸空等合作,创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出版了大量儿童乐歌教材。

二、歌词写作

20世纪初,随着西方人本主义、实用主义思潮传入,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白话文的推广,中国的传统语言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更加通俗易懂的语体文代替了言辞古奥的文言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22)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4页。语言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带动了教育界、艺术节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音乐家开始尝试改变歌词的写作方法,使用西方曲调配以直白、简明的歌词。曾志忞提出:“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23)曾志忞:《教育唱歌集》“卷首语”,上海:开明书店,1904年。。钱君匋也在自己的歌词创作中尝试进行语言改革、宣传新思想,他曾表示:“我的曲和词发扬了五四精神”(24)上海鲁迅纪念馆编:《钱君匋纪念集》,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7年,第313页。,这时期的作曲家将倡导人权、民主等新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有研究认为文学界由古典文学过渡到白话文学,其萌芽应始于学堂乐歌(25)傅宗洪:《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第135—151页;陈煜斓:《近代学堂乐歌的文化与诗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60—170页,第208页。。钱君匋创作的歌词就带有从传统古典诗歌向现代诗转型的痕迹,这一方面离不开其小时候接受的传统文学教育,也与其之后的教育经历分不开。钱君匋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就读时的诗歌老师,正是善写通俗文学的新派诗人胡寄尘(26)范伯群:《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第6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钱君匋在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万叶书店先后出版了《幼稚园新歌》,小学唱歌教材《小学校音乐集》《小朋友歌曲》《小学生唱歌集》,中学唱歌教材《中国名歌选》、《中学当代唱歌》、《唱歌》(1—3)、《童谣曲创作集》、《万叶歌曲集》(1—3)等大量幼儿园唱歌教材。其中的一些歌曲,也同步发表在民国时期的一些期刊上,如《春游》《春之夜》《风不飘》《放鸡》《向我微微笑》《月光光》《麻雀躲在电线上》《纳凉》《秋游》《思亲》《月亮姑娘》(27)沈秉廉、钱君匋:《幼稚园新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陈啸空、钱君匋:《小学校音乐集》,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钱君匋、陈啸空:《小朋友歌曲》,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钱君匋、陈啸空:《小学生唱歌集》,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钱君匋:《中国名歌选》,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钱君匋:《中学当代唱歌》,上海:上海中学生书局,1934年;钱君匋、邱望湘:《唱歌》(1—3),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邱望湘:《童谣曲创作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钱君匋:《万叶歌曲集》,上海:万叶书店,1948年;钱君匋:《春游》,《青年界》1936年9月第3期,第65页;钱君匋:《春之夜》,《青年界》1935年7月第2期,第70页;钱君匋:《风不飘》,《小学生(上海1931)》1933年,第67、18页。钱君匋:《放鹞》,《小学生(上海1931)》1931年7月第5期;钱君匋:《向我微微笑》,《小学生(上海1931)》1931年第11期,第10页;钱君匋:《月光光》,《小学生(上海1931)》1931年第5期,第5页;沈百英、钱君匋:《麻雀躲在电线上》,《音乐教育》1934年2月第1期,第12页;钱君匋:《纳凉》,《青年界》1935年7月第5期,第61页;钱君匋:《秋游》,《青年界》1935年8月第1期,第163页;钱君匋:《思亲》,《音乐教育》1935年3月第1期,第30页;钱君匋:《月亮姑娘》,《小学生(上海1931)》1933年第66、27页。等。

钱君匋创作的儿童歌曲分为作词歌曲、编曲歌曲、作词并编曲歌曲三类,其中的大多数则见于《唱歌》《中学当代唱歌》《小学校音乐集》三套教材以及这一时期的一些期刊上。至于钱君匋与沈秉廉、邱望湘等合编的教材中的歌曲,由于书中未注明词曲作者,无法确认哪些歌曲属于钱君匋所做,故本文暂不涉及。在发表出来的儿童歌曲中,钱君匋主要是以词作者的身份出现,这一点在其与陈啸空、邱望湘合编的教材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还有一部分歌曲是作者选择当时一些较为流行的学堂乐歌或者欧美民歌、流行歌曲旋律填词而作。

根据歌名、歌词的字面意思可将钱君匋作词的儿童歌曲大致分为以下九类。

表1 钱君匋作词儿童歌曲歌词分类表

从题目就能看出上述儿童歌曲基本上都是钱君匋根据当时的课程纲要来创作的,以描写自然、动物、季节、生活、劳动为主,使儿童通过其歌曲了解自然、认识外在世界,歌词大都是从相关年龄段儿童的视角出发,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陈述外在事物,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有一部分歌曲是通过描写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可以看出在歌词的写作方面,钱君匋也受到了当时“启民思潮”,以及陶行知引进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少量出现的革命歌曲,如《青年歌》《作战歌》等打上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说明“救国保种”是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在歌词的写作方面,钱君匋继承了李叔同、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一贯的诗意化手法,他创作的歌词充满童真、童趣,通俗易懂,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例如:

《春游》(28)钱君匋:《春游》,《青年界》1936年9月第3期。

如照碧草烟水平,微风无定小舟轻。

两行垂柳覆堤绿,百转流莺绕树鸣。

村村桃李锦成簇,葱葱蜨蜂劝缓行。

佳日无多春正半,及时游乐趁天晴。

《秋游》(29)钱君匋:《秋游》,《青年界》1935年8月第1期。

秋风拂面觉新凉,野上秋花生异香,

秋游人在画中行,行尽山乡又水乡。

木叶丹红因早霜,茅草苍黄半夕阳。

雁鸣泽畔人归去,暮烟四合月微茫。

上述两首词作是钱君匋的代表作。从结构上看,这两首作品类似于七言律诗,可以将其各自分为两段,每首八句,每句七字,是典型的七言律诗结构。特别是从韵脚上看,可以将《春游》视为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律诗。但是从格律、平仄、对仗上看,它们又不符合传统七律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传统现象?笔者推测其中应该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无意为之,作者只是在歌词写作中有意无意地遵守了七律诗的某些特征而已,作者在创作中更注重内容、情境的表达,不拘泥于外在形式。其二,有意为之,钱君匋生活的时期,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一批文学家创作了大量与中国古典文学、诗歌的语言、风格、结构完全不同的作品,而钱君匋的这些半文言、半白话的词作正是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从他的这些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传统与现代并置现象,可以看其作品的过渡性、尝试性特征。

《雨后》(30)陈啸空、钱君匋:《小学校音乐集》,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第47页。

檐头雨点滴完了,晚风吹着夕阳红;

青蛙尽在池塘叫,天边现出一条虹。

这首儿童歌曲仅用了28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由近及远的风景画,这种近乎白描式的诗句,犹如中国的写意画,人、景、物、情完美融为一体,看似云淡风轻的字句之间为欣赏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与钱君匋本人深厚的书法、绘画、国学功底密不可分,也正如钱君匋在《色彩与音乐》中提出的:“色彩的各种各样的配合,所造成的艳丽的伟大的色海,就和交响乐由各种乐器的旋律、和声所组成的一个悦耳的伟大音海一样”(31)钱君匋:《色彩与音乐》,《中学语文》2002年第14期,第28页。,钱君匋在歌词写作中的“画面感”,在绘画中的“音乐感”,装帧中的“诗意”表达,恰恰反映了他在几个艺术领域中可以融会贯通,使得欣赏者能够达到一种艺术通感,这与李叔同、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人的词作一脉相通,与他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密不可分。从诗词的结构上看,这首《雨后》虽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七言诗的痕迹,但相较于前面的《春游》《秋游》明显能够看出除了字数对称,句尾有押韵的痕迹,其他方面已经跟传统严格的七言诗结构相差较远了。

三、旋律编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堂乐歌在署名方面有一个特点,即署名某某作歌或者某某作的歌曲大都是填词作品,而明确署名作曲或者作歌并作曲的才有可能是原创歌曲。有研究认为白蕊仙女士、白瑞雪就是钱君匋,但是目前这一信息尚无定论,所以凡是署名钱君匋作歌,白蕊仙女士、白瑞雪作曲的歌曲暂时不纳入旋律分析和考证的范围。前文也提及过,这一时期对儿童歌曲以及唱歌教材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是那时具备儿童歌曲创作能力的作曲家却并不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用欧美一些流行民谣的旋律配以中文歌词,或者将欧美歌曲直接翻译过,不失为一种简单快捷的作歌办法,这在当时确属权宜之计,如同曾志忞所说:“以洋曲填国歌,明知背离不合,然而过渡时代,不得已借才以用之”(32)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下面将对钱君匋填词歌曲和创作歌曲的旋律分类进行阐述。

(一)依曲填词

一曲多用是我国戏曲创作的惯用手法,而依曲填词的创作手法在日本近代音乐教育改革时同样流行。早期赴日本学习其教育经验的中国留学生将这种作歌手法也一并引进国内,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这些歌曲的一部分至今仍然在传唱,例如《送别》《我们的家庭》等。在学堂乐歌曲调考源方面,钱仁康先生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其《学堂乐歌考源》业已成为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工具书式的著作。鉴于钱先生没有完全将钱君匋的填词的儿童歌曲纳入其研究视野,笔者在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以备相关研究者查考。诚然,钱君匋采用西方歌曲曲调填词的儿童歌曲绝不仅有下面这十余首,这充其量只能算阶段性成果。

表2 钱君匋填词儿童歌曲曲调来源统计表

通过歌词内容分析,上述填词歌曲有些和原作的风格类似,像《纳凉》《摇篮歌》《灾民》《曙光》《我的家庭》《朝阳》,而其他的九首歌曲无论是风格还是表达的内容较原作已相去甚远,较为典型的如《阵前》与《老黑奴》,《青年歌》与《女人善变》,前者将一首表现黑人奴隶悲惨命运的歌曲改编为一首催人奋进的杀敌歌,后者将一首轻佻的歌曲改编为一首革命歌曲,这种可以说完全忽略原作内容的作歌方法,在当时看来是见怪不怪的。

(二)改编创新

在钱君匋参与编著的歌集、教材中,明确标明由其作曲的歌曲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雀躲在电线上》《月光光》《思亲》《高山》,以及钱君匋与其他作曲家、词作家合编的中小学教材中也有其作词并作曲的一些体裁较为短小的歌曲,例如与同为“春蜂乐会”发起者之一的陈啸空合编的《小学校音乐集》(33)陈啸空、钱君匋:《小学校音乐集》,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第41—83页。,在教材中钱君匋为很多歌曲配上了形象生动的简笔画,这与他从小对绘画的痴迷是分不开的(34)钱君匋:《记幼年的艺术生活》,《读书杂志》1933年3月第1期,第602—611页。。考虑到儿童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声带结构,儿童歌曲在音域不可过宽,结构、织体、调式调性、音型等方面也不可过于复杂,在创作手法上仍然以模仿或改编那个时代所接触到的西方歌曲为主,表现在和声进行上主要使用一级、四级、五级等结构性功能和声为主。在乐思发展上也主要使用变形、模进、倒影为主,旋律较少出现转调、变化音、六度以上大跳,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结构上以单一部、单二部的现象较为普遍,当然这也是由于儿童歌曲这一体裁限制所致。例如下面这首由钱君匋作曲、沈秉廉作词的《高山》(35)钱君匋:《万叶歌曲集(2)》,上海:万叶书店,1937年,第12页。,就符合上述特点。

谱例1 《高山》(沈秉廉作词,钱君匋作曲)

从谱例1中可以清晰看出,这是一首具备典型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和声运用也是以功能和声为主,调性稳定、节奏简单,是一首易学易唱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歌曲使用的节奏,6/8拍是钱君匋在作曲、填词选曲时经常使用的节奏,这种节奏有利于抒发快乐、自由的情绪。由钱君匋作曲的《思亲》(36)钱君匋:《思亲》,《音乐教育》1935年3月第1期,第30页。同样使用的这一节奏。除此之外,钱君匋在作曲和填词选曲过程中还喜用2/4、4/4拍节奏,前者具有催人奋进的效果,后者则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例如下面这首《麻雀躲在电线上》(37)沈百英、钱君匋:《麻雀躲在电线上》,《音乐教育》1934年2月第1期,第12页。就是很好的代表。

谱例2 《麻雀躲在电线上》(沈百英作词,钱君匋作曲)

这首作品旋律的原型为18世纪德国民歌《离别爱人》,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首歌曲应该算改编歌曲,除了将原作的个别音的位置稍作改动之外,没有任何变化,歌曲的主干音、和声走向跟原作几乎完全一样。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多作曲家经常使用的方法,钱仁康先生在其《学堂乐歌考源》中也指出过。以上两首作品的重拍皆使用结构性的功能和声,所以听起来作品的结构非常稳定。在伴奏织体方面,这两首作品带有那个时代儿童歌曲的共性,喜用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分解和弦三种较为传统的音型。

在词曲结合方面,这一时期大部分儿童歌曲的旋律与歌词之间为一字对一音关系,这种作歌方式对儿童歌曲来说是较为适合的,有利于儿童换气和腔体打开,因为其本身肺活量尚小,声带机能发展也不健全,不擅长演唱一字多音、多小节拖拍的旋律。再加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歌曲的旋律大都来自欧美,而原创歌曲也大都停留在对外来旋律的模仿阶段,所以大部分作品就存在歌词迁就曲调的现象,在填词过程中模仿西方语言的轻重音填词,而没有遵循中国传统语言中的字调、音韵规律。

四、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钱君匋的儿童歌曲,不难看出崇尚民主、科学、自然的文化思潮对当时教育界和音乐界的影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变革的浪潮中,钱君匋这样一位具有扎实中学功底,又接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人没有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也没有一味地模仿西方,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新事物、新思想大胆接受,大胆的尝试和传播。如果以今天专业的眼光来看,钱君匋的这些儿童歌曲中有一部分在技术上有模仿的痕迹,但是这正是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初期的样子。这些歌曲满足了国人对于新文化、新事物、新思想的一种渴望,同时也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李叔同的再传弟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在儿童歌曲的创编、音乐教材编订与出版方面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变革中也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所以,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时,不仅要关注严复、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黄兴、孙中山、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等这些起到关键作用的“大人物”,也要关注那些在音乐教育界默默耕耘,实则对新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发挥重要贡献的音乐教师和作曲家。在笔者看来,后者同样关键,没有量变何来质变。所以,在评价钱君匋儿童歌曲时,既要考虑到其艺术价值,也要突出其历史意义。列宁同志曾说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8)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5页。,钱君匋创作的歌词中,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恰到好处,这本身就是一次诗词界的革命,即便是他的歌曲创作有模仿欧美歌曲的痕迹,但这些作品本身在彼时的中国就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还有他创编的歌曲在西方音乐的普及,以及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钱君匋的儿童歌曲对当今有什么借鉴意义,那就是他歌词创作中的诗意化手法,这种浅显而不肤浅,简短而不简单的创作手法尤其值得我们当代的词作家借鉴。与当今社会上一些肤浅、媚俗、无病呻吟的歌词相比,他的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诚然,钱君匋的这种手法并不“新”,尤其是近几年充满中国风气质的流行歌曲独树一帜,得到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青睐,恰恰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久弥新。其次,我们应该借鉴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迎合时代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盲从、随波逐流。最后,歌曲创作应该将目光投向人、投向生活,特别是儿童歌曲,应该用真切、朴实的语言反映身边的人、景、情,而且要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通过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才是教育的目的。从钱君匋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教育家的共同特点,即综合艺术素养在教育、创作中的重要性,他们有着较为深厚的国学功底,在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求知的过程中应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在广博的知识储备下才能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发现别人触及不到的盲点。这也间接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秉承怎样的传统文化观、音乐创作观、教育观、人才观,甚至对我们的学术研究也有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