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四例及文献复习

2019-09-19 12:33朱建建陈霄霄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通性获得性丘疹

朱建建,陈霄霄,龙 剑,李 昕

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RPC)是一种表现为胶原经表皮排出的穿通性皮肤病,多累及儿童,有一定遗传倾向。而成人期发病的患者多并发系统疾病,称为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cquired reactive perforating collagenosis,ARPC)。现将我科诊治的4例成人ARPC报告如下,并对文献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女,45岁。主因双下肢暗红色丘疹、结节、溃疡伴瘙痒4个月,于 2015年10月26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皮损伴瘙痒,曾多次于外院按湿疹治疗(具体方案不详),疗效欠佳。否认口腔及外阴黏膜有溃疡史。既往无系统疾病及家族史。皮肤科情况:双下肢可见多个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中央可见脐凹,部分可见溃疡、结痂,轻度压痛,周围绕以紫红色晕,可见Koebner现象(图1a,1b)。初步拟诊变应性血管炎。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均无异常。右下肢溃疡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见一杯状凹陷,杯内有角质栓,角质栓周围表皮棘层增厚。缺损处为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物的痂皮,下方见变性的胶原穿出,真皮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图1c,1d)。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在未给予治疗情况下,发现红色丘疹颜色明显变暗,周围紫红色晕消退,但中央角质栓未脱落,给予阿维A胶囊(10 mg,每日2次);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每日1次)口服及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15 d后暗红色丘疹明显变平消退,中央角质栓脱落,部分皮损中央遗留色素减退,周围色素沉着,但双大腿及腰部有新发红斑、丘疹、斑丘疹,伴有明显瘙痒及搔抓,可见Koebner现象(图1e,1f)。因口服阿维A胶囊难以耐受,且仍有瘙痒及新发皮损,遂停用阿维A胶囊改为沙利度胺(50 mg,每日2次)口服,1周后诉口服沙利度胺后出现不良反应,已自行停药,仅用左西替利嗪胶囊及他克莫司软膏外用,丘疹及结节进一步变暗变平,溃疡大部分愈合,继续治疗1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部分溃疡愈合处可见少许瘢痕(图1g)。

图1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例1)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右下肢溃疡组织病理

病例2 患者,女,44岁。主因全身多处丘疹、结节、溃疡、结痂伴瘙痒20余天,于2017年8月14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无明显诱因下肢出现丘疹,瘙痒明显,予以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无好转,逐渐增多至双上肢及颈部。既往有甲亢及梅毒病史,否认家族史。皮肤科情况:颈部、四肢可见多个绿豆至蚕豆大小丘疹、结节,部分中央破溃、结痂,可见Koebner现象(图 2a,2b)。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1:1弱阳性)(正常参考为阴性),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乙肝及丙肝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甲功能全套均无异常。右前臂溃疡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缺损凹陷,中央见角栓样物,内见破碎变性的胶原纤维,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图2c,2d)。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治疗: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苯磺贝他斯汀片(10 mg,每日2次)口服,红霉素软膏及卤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外用,2周后丘疹部分消退,溃疡面大部分愈合,继续治疗1余月后皮损基本消退,无明显瘙痒。1年余后随访皮损完全消退,少量色素减退性瘢痕(图2e,2f)。

病例3 患者,女,49岁。双下肢丘疹、结节、溃疡伴瘙痒2个月余,于2017年10月5日就诊。2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下肢出现绿豆大小丘疹,质硬,伴剧烈瘙痒,反复搔抓,后丘疹逐渐增大,部分形成溃疡,上覆痂皮,类似皮损逐渐增多,未予特殊处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家族史。皮肤科情况:双下肢胫前可见数个绿豆至黄豆大小丘疹、结节,质硬,上可见痂皮,踝关节处可见椭圆性溃疡,结痂(图3a,3b),未见Koebner现象。初步拟诊:变应性血管炎。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动态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及细菌培养均无异常。右小腿溃疡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见一杯状凹陷,杯内有角质栓,缺损处为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物,下方见变性的胶原穿出,真皮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图3c,3d)。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治疗:予以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 mg 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沙利度胺(50 mg,每日2次)、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每日1次),外用那氟沙星乳膏、卤米松乳膏等,2周后皮损好转,丘疹、结节变暗变平,溃疡部分愈合后出院。

图2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例2)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

图3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例3)双下肢皮损及右小腿皮损组织病理

病例4 患者,男,41岁。户外运动爱好者。主因全身多处丘疹、结节、溃疡结痂伴瘙痒1个月余,于2018年6月4日就诊我科门诊。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丘疹,瘙痒及搔抓明显,曾于外院给予口服克拉霉素片、羟氯喹片及外用药(具体不详)治疗,皮损无好转,并逐渐增多。否认既往有系统疾病及家族史。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可见多个绿豆至蚕豆大小丘疹、结节,部分中央破溃结痂,可见Koebner现象(图4a)。外阴包皮处可见溃疡及分泌物。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核抗体弱阳性,外阴溃疡处单纯疱疹病毒Ⅱ-DNA阳性,梅毒螺旋体DNA阴性,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动态红细胞沉降率、结核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皮试均正常。左上臂溃疡处组织病理检查:中央表皮缺损,见一类似角栓样物,内见炎性渗出物、破碎的胶原纤维及球菌,真皮浅层轻度纤维化,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图4b,4c)。Masson染色示中央见蓝色胶原纤维(图4d),弹性纤维染色(-)。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生殖器疱疹。治疗: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多西环素胶囊(0.1,每日2次)、伐昔洛韦片(0.3,每日3次)及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每日1次)口服,康复新液、那氟沙星乳膏及卤米松乳膏外用。10 d后红色丘疹部分消退,溃疡面部分愈合,继续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每日1次),2周后丘疹、结节基本消退,溃疡面基本愈合,少量抓痕结痂(图4e)。

图4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患者(例4)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皮损组织病理

讨 论

RPC由 Mehregan 于1967 年首先报道[1]。病因不明,遗传和创伤是两个重要的致病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推测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儿童多发,最早发病年龄为9个月。陈丽芳等[2]和Kumar等[3]报道过兄妹同患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的病例。Pai等[4]报道了母女同患此病的病例,2例患者均无系统疾病。成人期发病的患者多并发有严重的糖尿病、慢性肾衰竭、肝病、结核样麻风、艾滋病、霍奇金病、恶性肿瘤、肝炎、肝硬化、肾衰竭、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5],全身瘙痒严重,此型称为ARPC。ARP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发的系统性疾病被认为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6]。国内报道的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糖尿病病史[7-9]。Ohashi和Yamamoto[10]报道1例并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而无狼疮性肾炎;Kim等[11]报道1例巨大ARPC患者伴有乳腺转移癌同时并发难以控制的糖尿病;虽文献提示ARPC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密切,但Saray等[12]统计的22例ARPC中有13.6%的患者无基础性疾病,且国内报告的数例ARPC亦无系统性疾病病史[13]。

ARPC临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针头大丘疹,后逐渐扩大具有革样硬度,中心出现脐凹,内充满角化性物质,中心脐凹逐渐增宽而角质栓亦增大,并呈棕褐色,有时可见Koebner现象。好发于躯干、四肢和面部,伴有瘙痒,可自发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减退,一般不引起皮肤萎缩。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表皮缺损,可见杯状凹陷,杯内有角质栓,角质栓周围表皮棘层增厚。缺损处为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物,下方见变性的胶原穿出,真皮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蓝色胶原纤维从由真皮穿出表皮,而弹性纤维染色为阴性[1]。

ARPC在临床上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如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痒疹、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及淋巴瘤样丘疹病。其中特别需要与结节性痒疹鉴别,结节性痒疹临床表现为全身黄豆至蚕豆大结节,顶端角化明显,触之有坚实感,好发于四肢,以小腿伸侧为著。组织病理以表皮棘层增厚为主,无变性的胶原纤维穿出表皮。部分结节性痒疹患者因剧烈瘙痒搔抓而继发溃疡,可以表现为假穿通现象,这种情况难以和ARPC鉴别,但假穿通现象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且缺乏变性的胶原纤维束、角质栓内可见弹性纤维及全层增厚的表皮出现变性有利于鉴别[14]。组织病理学上需与其他类型的穿通性疾病相鉴别,如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Kyrle病、穿通性毛囊炎、穿通性环状肉芽肿。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穿通排出物为变性的弹性纤维;穿通性毛囊炎及Kyrle病穿通排出物为角质;穿通性环状肉芽肿穿通排出物为渐进性坏死组织[15]。

本文4例患者年龄40~50岁,其中女3例,男1例,病程20余天~4个月,发病部位均累及双下肢,其中2例累及躯干等其他部位,均表现为丘疹、结节及溃疡,均有明显的瘙痒,均无家族史,其中3例可见Koebner现象,4例均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诊断为ARPC。3例未发现明显系统疾病,其中例2曾有甲亢及梅毒病史,但发病时并无活动性,例4患者为户外工作者,紫外线是否为诱因,同时出现生殖器疱疹复发,是否与ARPC有关,目前尚无文献及理论支持,但应定期随访。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需积极为患者查找原发病和诱因。本病多呈自限性,但易反复发生。报道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别嘌醇、甲氨蝶呤、他卡西醇、四环素类、利福平和外用角质剥脱剂,此外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亦有治疗成功的报道[16-19]。也有报道用308准分子激光成功治疗局限于小腿部位的ARPC[20]。Kim等[6]认为83.3%的ARPC患者Koebner现象阳性,持续的搔抓是导致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减轻瘙痒是治疗ARPC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例1患者在活检后半月未用药情况下皮损变暗好转,表明本病有自限性。但治疗过程中,仍有新发皮损,表明本病有反复性,瘙痒及搔抓可出现同形反应。4例患者治疗上均以抗组胺、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皮损控制并好转。4例患者治疗经验表明,控制瘙痒及搔抓在控制ARPC病情进展中起较大作用。

猜你喜欢
通性获得性丘疹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不为浮云遮望眼,更要身在最高层——例说向量中的“一题多解”与“通性通解”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向量问题中的通性通法
通性通法驾驭选考题
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生物特征分析
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差异
BRCA2回复突变与卵巢癌获得性铂类耐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