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播长秧龄培育壮秧技术研究

2019-09-19 08:01彭秀荣何爱萍贺云梅时佩佩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播量

彭秀荣 何爱萍 贺云梅 时佩佩

摘要 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的播种量和移栽秧龄为对照,通过设置不同梯度播种量和移栽秧龄,筛选出适宜的播种量和长秧龄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10 g播量处理不利于壮秧培育,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影响;LAI与播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产量与播期和播量间呈正态分布。

关键词 稀播;长秧龄;壮秧;播量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6-0037-03

Techniques for Cultivating Strong Seedlings with Thinning Sowing and Long Seedling Age

PENG Xiu rong, HE Ai ping, HE Yun mei et al

(Jiangsu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Yancheng, Jiangsu 224624)

Abstract With the sowing quantity and transplanting seedling age for Jiangsu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s the control,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for sowing quantity and long seedling age were screened by setting different sowing quantities and transplanting seedling ages. Results showed that 110 g sowing quantity treatment was not suitable for cultivating strong seedlings, and had relatively great impacts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 LAIand sowing quantity showed the trend of firstly incrase and then decrease. And the yield showed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sowing date and sowing quantity.

Key words Thinning sowing;Long seedling age;Strong seedling;Sowing quantity

水稻機插秧具有省工节本、省时省力、高产高效等优点,是水稻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机插秧育秧用种量大、秧苗质量差、机插效果不理想等,从而影响了插秧质量和最终产量[1]。前人为提高秧苗素质,从育秧方式、播种量、种子处理方式及苗期施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2-6]。鉴于此,笔者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的播种量和移栽秧龄为对照,通过设置不同梯度播种量和移栽秧龄,筛选出适宜的播种量和长秧龄的最佳组合,以期达到超高产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5—10月在江苏省农垦农业科学研究院黄海农科所试验田进行25#03。土壤为重黏土,前茬为大麦。

1.2 试验品种

供试品种连粳7号,由大华种业黄海分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以黄海分公司主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7寸塑料硬盘育秧,设置3个不同的干种播种量,分别为70、90、110 g;3个不同的栽插秧龄,分别为35、30和25 d,每个处理种植面积约为63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4 肥料运筹及田间管理

施氮总量为360~39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3∶4∶3,分蘖肥栽后5和12 d分2次施用。穗肥分倒四叶和倒二叶等量施用,磷肥做基肥一次施用,磷酸二铵187.5~225.0 kg/hm2。其他栽培措施均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求进行。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调查项目包括秧苗素质、穗粒结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千粒重、成熟期等。

1.6 数据统计及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数据,SPSS 18.0进行方差分析,处理间平均数的差异比较采用SSR(Duncans shortest significant ranges)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相同播种量不同播期的处理间秧苗株高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播期不同播量的处理间秧苗株高也存在显著差异,且播量为 110 g的处理株高比其他2个播量处理矮;其中 35 d/90 g的处理株高最高。各个处理间茎秆粗细差异不显著,110 g播量的处理茎秆直径显著小于其他2个播量处理;其中35 d/90 g的处理茎秆最粗。不同处理间秧苗根数存在显著差异,且播量为110 g处理的根数显著少于其他2个播量处理; 25 d/70 g的秧苗根数最多,其次是35 d/90 g的处理。因此,播量太大不利于壮秧的培育。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期植株综合指数影响

秧苗素质不仅可以从外观长相、长势来判断,还要根据定植后的发根力、生长潜势来判断。在作物苗期,通过创造良好的营养生长条件、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促进植物地下部分根系生长,进而促进地上部分茎、叶生长量,从而增大根冠比。根冠比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G 值反映了植株日均干重增长量。壮苗指数也是衡量秧苗素质的一个数据。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间根冠比、G值、壮苗指数都存在显著差异;且110 g播量的3个处理的根冠比、G值、壮苗指数均显著小于其他2个播量;30 d/90 g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综上所述,播量太大反而会影响秧苗素质。

2.3 不同处理对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对水稻产量形成有较大的影响[7-10]。表3是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不同处理的LAI和干物质量。不同处理间的LAI及干物质量都存在显著差异;LAI与播量间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即播量为90 g的3个处理的LAI最小。其中乳熟期干物质量最大,总干物质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25 d/70 g处理的总干物质量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都最大。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及单位成穗的影响

对不同处理的茎蘖动态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都有显著差异;相同播期、不同播量的处理间,基本苗和有效穗呈递减趋势(表4)。

2.5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各处理间的穗数、千粒重、实际产量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实粒数无差异性。在相同播量不同播期的处理中,千粒重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减少;70 g播量处理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个播量;30 d/70 g处理的千粒重最大,为26.90 g。产量与播量间、产量与播期间呈正态分布,即先增后减;其中30 d/90 g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 130.65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1)播量太大,秧龄太大均会影响秧苗素质,不利于壮秧的培育;30 d/90 g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

(2)不同的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结构影响较大,110 g的播量会显著降低產量的构成因素如千粒重、穗粒数等。

(3)播量大、播期早显著影响产量,产量随着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着秧龄的增加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0 d/90 g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 130.65 kg/hm2。由此可以看出,播量大、播期早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未增产,因此想要高产须适期适量播种,否则将会导致减产。研究中设置的秧龄、播量梯度较大,应进一步缩小梯度并进行继续试验,以期获得最佳播量和长秧龄组合。

参考文献

[1] 沈建辉,曹卫星,朱庆森,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7-9.

[2] 凌良振,巫国平,谢仁康,等.武粳15机插秧生育动态指标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7(5):45-47.

[3] 张卫星,朱德峰,林贤青,等.不同播量及育秧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28(1):45-48.

[4] 张胜.不同基质育秧和机插秧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5] 陈川,张山泉,庄春,等.水稻机插旱育秧与水育秧幼苗素质的比较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3(6): 27-29.

[6] 陈文瑞,张武军.脱落酸浸种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2):131-133.

[7] FAGERIA N K,BALIGAR V C,CLARK R B.Physiology of crop production[M].New York:Food Products Press,2005:8-12.

[8] 陈若礼,宋兴勇,郑伟,等.功能叶与小麦千粒重关系的研究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1994,22(S1):55.

[9] WATSON D J.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variation in yield [J].Adz Agro,1952,4:101-145.

[10] RIERA LIZARAZU O,MUJEEBI KAZIA.Maize (Zea mays L.) mediate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olyhaploid production using various crossing methods[J].Cereal Res Commum,1990,18(4):339-346.

猜你喜欢
播量
播期播量对国审小麦品种郑麦1342 产量的影响
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百农207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量对开麦1502产量的影响
小农户模式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旱育秧播量与产量关系试验
不同播量对新麦2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