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志所见安阳乡里村地名初探

2019-09-19 07:39赵镭饷顾乃武
名家名作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平万金安阳市

赵镭饷?顾乃武

[摘       要]考察唐人墓志中安阳地区的乡里村,目前所得有6乡、2里、20村。其中存续至今者有10处,比例较高,显示出安阳地区乡村聚落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据墓志资料可知安阳地区以“乡—村”类型的行政结构为多,与唐初推行的“村”制度政令较为相符。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政策在不同地区往往推行力度有别,墓志中的乡里村地名是考察基层行政体系的最佳资料。

[关  键  词]墓志;安阳;乡里村

唐人墓志的出土,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唐人墓志中记载的墓主籍贯地、死亡地、归葬地,记录了正史中极少出现的唐代乡村聚落的名称与位置资料,这就为研究唐代的乡里村扩宽了空间。

唐代是中国基层管理制度变革的时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这是官方第一次将“村”确立为基层行政体系。探究唐代乡里村地名的意义一在于推动历史地理的发展;二是通过具体的地名辅助传统正史来考察唐代的乡村制度的推行;三是探究乡村文脉的发展,保存传统文化。不少学者对唐代的乡村聚落进行过系统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唐长安、洛阳、幽州、扬州地区,安阳地区尚无整体性研究。

安阳位于今河南省北部,唐代的安阳为河北道相州州治所在。据《太平寰宇记》载,安阳旧有二十七乡。不记其名称,村名亦无考,现依据唐人墓志中的地名资料,结合历代方志可还原唐代安阳地区的部分乡里村地名。

一、唐代安阳县的乡及下辖里村

笔者收集唐人墓志中安阳县存有6乡,且多方墓志中提及“感化乡”,应为唐代安阳县中较大的乡。诸乡下所见有8村、2里,其中曲沟管、万金乡、王村存续至今。

(一)感化乡诸村

1.感化乡

《大唐故太原王府君(光庭)夫人墓志铭》:“(王府君及夫人)以(代宗)大历四年十月九日合葬于相州城西廿里感化乡平原,礼也。”

感化乡,县志中不存其具体位置或所辖村落,该名称所知亦从墓志中得来。据嘉庆《安阳县志》:“安阳集故太常博士周君墓志铭,葬于相州安阳县感化乡祖茔之次。按《太平寰宇记》安阳县旧二十七乡,今三乡,所谓感化,殆三乡之一也。”感化鄉确实存于唐代,且在安阳的西侧。

2.感化乡孙平村

《大周故张君(陁)墓志铭》:“夫人李氏祔焉。即以其年(长安三年)四月十八日合葬于安阳县西十二里孙平村东北一里平原,礼也。”

张君墓志在2013年9月出土于安阳文峰大道附近。今安阳市文峰区在唐代为“孙平村”东北一里的平原之地,即今文峰区附近为唐代安阳县孙平村。“高平渠自西南迤逦经曲沟、流寺、葢(盖)村而东达于永和,开大渠四道,渠各有闸,溉村若干,孙平(村)居上。”孙平村当在唐代高平渠沿岸。

3.感化乡智度村

《大唐王氏夫人墓志铭》:“(王氏)以其年(懿宗咸通十二年)八月廿二日,葬于相州西南感化乡古智度村,祔先茔之原,礼也。”

智度村今已无考,与孙平村同属“感化乡”,则当在今安阳市文峰区附近。

4.感化乡曲沟管(村)、高平疃

《唐萧府君(子昂)墓志》:“公讳子昂,字贯,相州安阳县感化乡曲沟管之人也。……不幸以(宪宗)元和十二年三月廿二日终高平疃之私第。”

据乾隆《安阳县志》记载:“葢(盖)村管统三十一村……曲沟集,南曲沟,北曲沟,西曲沟。”“曲沟管”,今安阳市西12公里处有曲沟镇,该地农业基础较好,从古至今流传着“曲沟曲沟,旱涝保收;旱了有渠,涝了有沟”,其存在至今应与当地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关系极大。曲沟镇有曲沟村、北曲沟村、西曲沟村,可见其村落扩展规模较大。

高平疃,唐安阳县有高平渠,“高平渠在县西三十里,即今所称万金□,唐咸亨三年刺史李景开自高平堰。”此“高平疃”极可能因靠近高平渠而得名,按高平疃应在今曲沟镇附近。

(二)大同乡、大姓疃、履信里

《唐赵公(逸)清河孟氏夫人墓志铭》:“(赵公)以(德宗)贞元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奄从极运于相州安阳县履信里宅,纪年三十九。……卜以大和三年十月廿日,启祔于相州安阳县大同乡通德之原旧茔,遵礼也。”

《张君(宰)合祔墓志铭》:“(张君)以(僖宗)广明元年五月四日因疾奄终安阳县大同乡大姓疃之私第。”

赵逸墓志在2002年3月出土于安阳市北关区自由路西段。安阳县有大同乡,据嘉庆《安阳县志》记载:“大同乡,崇宁二年施石峡龙头物件记有相州安阳县大同乡,按此乡即水冶诸村落也。”可推测此乡在北宋时期已然不复存在。赵逸墓志出土于安阳市北关区,可知该地在唐代为大同乡外“通德之原”,属于大同乡境内。张宰墓志出土地信息不详,“大同乡大姓疃”已不可考,推测在北关区附近。

“履信里”当在安阳城内。虽唐令规定“在邑者为坊”,但考察各地墓志,仍发现城中的居民区习惯上仍称之为“里”,其本质与“坊”相同。

(三)永安乡、王村

《王府君(弘)及夫人郭氏墓志铭》:“(王君与郭氏)即以其年(肃宗上元二年)岁次乙亥其月乙巳朔廿八日壬申,合葬于相城东北永安乡界王村北平原二里,礼也。”

王君及郭氏墓志出土时间与地点不详,今“永安乡”之名已不存,县志亦无记载。今安阳县东部安阳市内有“王村”,或为墓志中的“王村”。

(四)通乐乡、招善里、孙平疃

《何(琮)志铭》:“即以(僖宗)中和五年十一月四日,(何君)权窆于相州安阳县西通乐乡招善里孙平疃。”

“通乐乡招善里孙平疃”今已不存,据墓志可知存于唐代安阳地区。此处的“招善村”隶属于“通乐乡”,是“乡——里”结构的基层行政体系,但据安阳地区唐人墓志的乡村地理资料来看,这种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有理由认为安阳地区是唐朝“村”制度推行较为深入的地区。

(五)万金乡

《唐董府君(信)墓志铭》:“以(高宗)咸亨三年十一月廿四卒于私阁,并以仪凤二年岁次丁丑十月庚寅朔廿日己酉,合窆于故宫相州西北洹河之阳万金乡之界平原二里,礼也。”

今安阳市北有前后万金村,据乾隆《安阳县志》:“万金村统管九村,前万金,后万金……”据董府君墓志志文来看,“万金乡”应为于相州(安阳城)西北,洹水的北面。洹水即今安阳河,今万金村的地理位置与墓志中相符。可知今万金村即墓志中万金乡“治”所在。

(六)弘道乡零乐村

《大唐故刘君(武)墓志铭》:“粤以(睿宗)光宅元年岁次甲申十二月戊寅朔八日乙酉,迁窆于相州城西四十里弘道乡零乐村南一里平原,礼也。”

弘道乡与零乐村今不可考,安阳地区亦不存,据墓志可知位于安阳以西。

二、唐代安阳县其余各村

以下村落在墓志中并未提及所属乡,计有12村,其中所存者有7,存续比例较高。

(一)零泉村

《郑君(参)墓志》:“(郑参)便以其年(开元二年)岁次癸未十二月丙寅朔七日壬申,窆在郡西卅五里零泉村西□祖茔之右岗原,礼也。”

零泉村,据《安阳县志》载:“在西南境者有零泉水。……零泉在府城西南零泉村东流一十五里入洹水。”即安阳地区确实有零泉村与零泉水,且“零泉村”在清代仍然存在。后改名,现为安阳市西南的“龙泉村”。

(二)白鹿村

《大唐故处士赵府君(留四)墓志铭》:“(赵君)即以度载二月乙酉朔十二日景甲迁厝于邺郡西二十五里白鹿村东南二里祖坟茔域之内平原,礼也。……其茔域东瞻邺郡,西望太行,南越龙泉,北据洹水。”

此墓志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龙泉乡四门券村。白鹿村,据墓志志文来看,其地理位置在邺城的西侧,太行山的东面,龙泉的北面,洹水的南面。县志中并无白鹿村的具体位置,但《安阳县志》:“吕氏家乘吕文道字素亭,邑之白鹿村人。洪武初以贤良举仕陕西……”可见白鹿村在明清时仍存在。

据墓志出土地点来看,四门券村在龙泉乡的北面,在安阳市中心西约15公里处,白鹿村推测应在此处。

(三)铜冶村

《相州安阳县故人蔡君(亮)墓志铭》:“还以(武则天)大足元年岁次辛丑十月庚子朔廿一日庚申,合葬于铜冶村西二里平原之礼也。左临冶水,长名誉显而标坟;右按望山,□声懿而彰隆城。”

铜冶村在清朝时仍存在,据《续安阳县志》记载:“王氏李培元妻县西北铜冶村人,年十九孀居孝养翁姑……”可知铜冶村在安阳县西北方向,今安阳市有铜冶镇,位于安阳东北方向约35公里处。该镇古代曾是炼铜基地,北魏和宋代都曾在此开采矿石,因此得名。

(四)邵村

《天水赵货墓志铭》:“(文宗)大和四年三月十日,天水赵氏以其月一日疾丧长子货于襄河之滨,即是日祔王父讳戎魏州大都督府、莘县令之墓,在相州安阳县邵村之原。”

据嘉庆《安阳县志》:“邵村管统村十三,邵村、东流寺……”邵村在清嘉庆时仍然存在,且升格为数村的治所所在。今安阳市殷都杜有梁邵村、段邵村、焦邵村、王邵村 ,应是不同姓氏家族居住并分化而来。

(五)柴库村

《唐故种府君(曜)墓志铭》:“(种府君)即以其年其月(上元三年九月)十九日葬于相县固北柴库村南四百步平原,礼也。”

墓志出土于安阳电厂。今柴库村位于安阳华祥路东、西两侧、安阳河南岸。柴库村历史悠久,相传曹操兵败退至洹水以南,在封相台操练兵马广积粮草,随着驻地兵马增多,曹操将此地命名为“相台村”,后改为“柴库村”。乾隆《安阳县志》亦有记载:“上柏树村统管二十村……柴库、西柴库。”“柴库村”应是承袭唐代时旧名。

(六)薄村

《大唐故陈君(怀)墓志铭》:“(马氏)以开元廿七年岁次己卯七月庚申朔卅日,迁祔于相州城西北廿里薄村西南三里马氏积围西平原,礼也。”

“薄村”之名今不存,据墓志志文可知,应位于今安阳市西北方向。

(七)招善村

《隋故任司马墓铭》:“以大唐咸亨元年岁次庚午十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迁葬于相州安阳城西北十里招善村西一里半平原,礼也。”

任府君均葬于“招善村”。该村今已不存,依照墓志来看,应位于安陽县西7~10里。

(八)孝明村

《唐张君(易)墓志铭》:“以今开元廿七年岁次己巳卯十一月庚寅朔廿六日乙卯,合葬于相州城西北十五里孝明村东南一里半,礼也。”

今安阳市已不存“孝明村”。据墓志可知,唐代孝明村应在安阳西北方向约15里之处。

(九)盖村

《大周故杜夫人墓志》:“即以其年(武则天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二月辛巳朔廿二壬寅,葬于相州城西卅里西盖村西南二百步平原,礼也。”

据乾隆《安阳县志》载:“葢(盖)村管统三十一村,葢(盖)村……”盖村存续时间较长,在清朝时期盖村相当于“乡治”所在。今安阳市殷都区有西盖村,可推测盖村曾分出东西两个村落,今余西盖村,村名承袭唐代旧名。

(十)大井李村

《陈叔度墓志》:“以大周长安三年十月丁巳朔十日丙寅,合葬于邺县四十里野马岗大井李村西二百步平原,礼也。”

据《读史方舆纪要》:“野马冈,在城北三十三里,冈侧有涧曰彪涧,亦曰虎涧。”今安阳市殷都区西北方约4公里有东西彪涧村。实际上南北朝时期多方墓志记载有“野马岗”,据考证该地在殷都区皇甫屯北,东南向西北经洪河屯村西部,延伸至今安丰乡洪河村一带,长约8公里。按墓志,大井李村应位于此地附近。

(十一)洪岩村

《唐故韩君(陇)董夫人墓志铭》:“便以其载(天宝十一年)八月廿日甲申,(韩君与董氏)窆于洪岩村东地先人茔内。”

该墓志出土地点与时间已不可考,今安阳市西部曲沟镇仍有洪岩村,应为墓志中的“洪岩村”。

(十二)新店村

《唐王爱墓志》:“即以(高宗)仪凤元年岁次丙子十一月乙丑朔廿一日乙酉合葬于相州城西北四十里新店村西北一里半平原,礼也。”

该墓志河南安阳市出土,但具体出土地点不详。据嘉庆《安阳县志》:“招贤管统村十三,新店,今作辛店……”墓志中的“新店村”当是今安阳市北关区辛店。

今探究唐代安阳地区的乡里村共计28处,其中所存者10处。分别为曲沟管(今曲沟镇)、万金乡(今前后万金村)、王村、零泉村(今龙泉村)、铜冶村、邵村、柴库村、洪岩村、盖村、新店村(今辛店),存续比例高达36%。而有些村落如万金村、邵村,随着规模扩大仍保留着冠以其原始名称,其历史的传承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来看,农耕与人口是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安阳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渥,人口密集,当是其村落存续下来的重要原因。

考察安阳县基层乡村聚落,可发现巨大多数为“乡—村”结构,而非“乡—里”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唐代的基层乡村制度在安阳地区实施比较彻底。反映了自唐初以来在某些地区传统的乡里体制逐渐解体。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博物馆. 安阳墓志选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赵希璜,武億.安阳县志[M].清嘉庆四年刻本.

[5]陈锡铬,朱煌.安阳县志[M].清乾隆三年刻本.

[6]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安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8]徐松.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包伟民.宋代乡村“管”制再释[J].中国史研究. 2016(3):103-116.

[10]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匯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韩雪.安阳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4.

[12]郝本性.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3]贵泰,武穆淳.安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4]方策,董作宾.续安阳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印本.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6]孔德铭.安阳古野马岗考[M].殷都学刊,2015(2):34-39.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2.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高平万金安阳市
中秋
开展送温暖活动 安阳市关工委
不是钱的事
安阳:“八方援”助力脱贫攻坚
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数学世界
最损合伙人
数学期望考题的新动向
西班牙“帝王行动”华人主犯被保释
好人陈万金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