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中的“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2019-09-19 07:39耿云云
名家名作 2019年7期
关键词:明确提出六法顾恺之

耿云云

[关  键  词]神似;形似;意境

在中国画中关于形似和神似的问题,是绘画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辩论。在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出现之前就有《淮南子》中的君形提出,到北宋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至近代齐白石也提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形似与神似的辩论所涉及的范围越加广泛。

一、形似的概述

形似本意是指形式、外观相似。顾名思义,在中国画中形似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外在特征。战国荀况就有“形具而神生”之说,意思是说形象的特征都具备了,那么这个形象的神也就有了。而形似属于形的基本范畴,所以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到了南朝时候,谢赫在六法中明确提出应物象形,这里的象形指的就是形似,是指画家在描绘社会生活或描述自然景物的时候,必须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貌,可以取舍、想象、夸张,但不可以臆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交代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也提出关于形似的独特论辩,就是“有形”和“无形”二病,在他认为有形之病是“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等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涂改”,意思是有的画家在绘画创作的时候没有注意时节的变化或是画面透视的不合理,而他认为的无形之病是“气韵俱灭,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拙格,不可删修”,这就涉及神似、形似及笔墨各个方面。关于形似的阐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中也具体提过和用笔的关系,他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里的形似是通过用笔来作为表现手段的。

二、神似的概述

与形似相对称,神似本意是指神态或神情相似,指主客观相统一,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的深化。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关于神似的最早的明确提出者是顾恺之,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以及“以形写神论”,这里的传神就是神似。他是对我们绘画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也正是在他思想高度的基础上,南朝谢赫才能在后来提出“六法”,而同时位居首位的毋庸置疑就是气韵生动,因为他就是继承了顾恺之的核心思想传神,也就是神似。谢赫并没有对六法的内容做出具体的阐述,所有的解释都是后人的理解,其中对六法的解释最早的就是唐代的張彦远。而关于神似张彦远的阐述是“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这些都是关于神似一脉相承的观点。而这种气韵后来也被运用到山水、花鸟各个方面。同时唐代也有出现关于神似的其他观点,就是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出的神、妙、能三格,后来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补充了一格逸格,从而形成了神、妙、能、逸四格。在关于神似的所有议论中,苏轼的一首诗是人们最为传诵的,即“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里贬低形似的人,其实就是在倡导神似。

三、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关于形似和神似的联系最先提出在《淮南子》一书里关于艺术的君形一说。原文是“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行者亡焉”。这个观点对现在的启示是特别大的,无论在人物花鸟或山水画中。比如你要画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你不仅仅要在形上勾勒出荷花的外在特征,同时要通过笔墨设色等各方面表达一种神似的内在特征,从而表达一种意境,让观赏者有一种心灵上的感动和共鸣。继“君形”以后,东晋的顾恺之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这个观点虽然是就人物画而言,特别是对人物画中的眼睛的刻画,却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形与神的关系,即写形是为了表达神,形似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神似。唐代张彦远对“六法”的新阐述和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是有差别的。张彦远认为,做到形似很容易,做到气韵生动则很困难,如果画家在表现对象时首先抓气韵,也就是神,那么神和形就都有了,这就是所谓的用神来带动造型。而顾恺之认为人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就是通过形来表现的,在我看来,他们俩的最终目的就是神似,同时是也是注重形的,只是理解的思维方法不同罢了。荆浩的“二病”中也明确可知有形之病还可以改,无形之病就没有救了。有形之病就是形似的问题,无形之病就是神似问题,形似的问题是可以救的,而神似的问题是没有救的。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猜你喜欢
明确提出六法顾恺之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洛神赋图》之三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四年内全面完成
西汉秘密花园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
24省份明确今年脱贫人口目标 11地计划减贫达百万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美丽中国新愿景:天蓝,地绿,水净
顾恺之的“假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