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用CT诊断的效果分析

2019-09-20 09:09张振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2期
关键词:阻肺右肺阻塞性

张振平

(抚顺市第二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慢阻肺主要是气道炎症有关的病变,气流受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1],对人们生活与工作影响较大。需要及早的诊断来辅助临床治疗开展,保证治疗恢复效果。本文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40例健康患者,分析运用CT诊断后FEV1、FEV1/FVC、TLC、RV、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等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40例健康患者,分为慢阻肺组与健康组,健康组患者男性23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为(64.2±6.1)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6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为(62.1±5.7)岁;两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性别等状况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运用CT诊断,运用64排螺旋CT,指导其做好仰卧位,保持双臂上举,指导其头部在进入仪器之后开始吸气与屏气。在吸气末瞬间从肺尖保持全肺高分辨率的CT扫描,一直延伸到肺底。在参数调试方面,参数设置上,120 kV,螺距0.875,视野为38 cm×38 cm,矩阵为512×512,窗位为650 Hu,窗宽为1500 Hu,层厚与层间距为0.5 cm。

1.3 评估观察:分析运用CT诊断后FEV1、FEV1/FVC、TLC、RV、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将诊断有关数据通过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FEV1、FEV1/FVC、TLC、RV诊断情况:见表1。在FEV1、FEV1/FVC、TLC、RV等指标上,两组各项指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FEV1、FEV1/FVC、TLC、RV诊断情况

表1 两组FEV1、FEV1/FVC、TLC、RV诊断情况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 FEV1(L) FEV1/FVC(%) TLC(L) RV观察组 84.1±12.4 86.5±11.9 91.7±8.6 109.2±19.8对照组 93.4±11.8 98.4±5.6 82.5±6.5 93.5±11.4

2.2 两组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情况:见表2。在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上,慢阻肺组指标均高于健康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情况

表2 两组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情况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 全肺E/L值 右肺E/L值 左肺E/L值慢阻肺组 4.1±1.2 4.0±1.0 3.8±1.3健康组 1.6±0.5 1.5±0.7 1.3±0.8

3 讨 论

在慢阻肺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诊断主要利用滑环技术和扫描床平直移动而达到的扫描效果,因为检查床可以产生纵轴方向的连续平直移动性扫描,由此可以促使管球旋转运动与连续动床产生同步活动,由此让扫描的轨迹通过螺旋状态展现,成像的状况相对较好[2]。在诊断中,扫描间隔时间消除,因此扫描时间会相对减少,诊断工程效率显著提升。其次,通过快速容积扫描处理,有效的让微小病灶也清晰的展现,减少漏诊的可能性[3],同时也方便了医师的诊断操作。此外,通过容积扫描后的处理来提升整体效果,例如CT三维重建、仿真内镜与血管造影等,整体的诊断价值更为凸显。

在该病诊断中,常规的CT诊断技术不能有效诊断细支气管组织病变,如果运用多层螺旋CT,则相对可以发现细支气管病变后会呈现分支、充气、环状与管状的结构情况,主要是由于细支气管壁出现扩张与增厚所引发,会因为该病灶区域附近有纤维化与肉芽组织消除后发现外周阴影表现出线状、结节状、分枝状等情况。

在检查中,CT技术可以清晰的掌握肺部组织与血管情况。首先,可以对呼吸道形态方面的异常结构做敏锐的显现,例如气管壁增厚与支气管扩张等情况。而支气管壁增厚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慢阻肺疾病有密切关系,一般患者会呈现出支气管扩张问题。其次,CT技术可以展现肺大泡数量与大小情况,有着较高的检查灵敏度与特异性。其三,慢阻肺通过CT检查可以有效的了解肺动脉扩张状况。其四,情况严重患者,可以通过检查了解肺动脉、肺腔积液与肺间质变化的情况。

本研究中,在FEV1、FEV1/FVC、TLC、RV等指标上,两组各项指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肺E/L值、右肺E/L值、左肺E/L值上,慢阻肺组指标均高于健康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阻肺与健康患者在有关肺功能指标上会有显著的差异,而CT技术则是很好获得诊断信息的有效手段,从而更好的帮助医师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疾病恢复质量。在诊断手段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每个技术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对于CT技术而言,需要充分运用该技术的价值,提升整体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用CT诊断可以有效分辨慢阻肺与健康人群中肺部组织上的差异,诊断实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阻肺右肺阻塞性
基于肺部增强CT三维重建的右肺中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慢阻肺可防可治(下)
慢阻肺可防可治(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慢阻肺的临床效果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选择性肺叶切除治疗同侧多发结核病灶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