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纨绔子弟还是超级英雄?

2019-09-20 03:17邓苗苗
廉政瞭望 2019年8期
关键词:二郎神哪吒

邓苗苗

不 少观众早前被《哪吒之魔童降世》预告片中龇牙咧嘴、吊儿郎当的黑眼圈哪吒丑到,大呼“颜值即正义,坚决不去看”,但最终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

对于熟悉《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动画片的观众来说,这一次哪吒的形象无疑颠覆了传统。实际上,哪吒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呈现出如今的模样,其身世中的“腹黑”成分,也滋生了后人各种各样的解读,并不一开始就是一个粉雕玉琢的可爱小娃娃。

凶神恶煞还是清妍可爱?

哪吒梵名那罗鸠婆,是毗沙门天王三太子,作为密教夜叉神,传入中国时三头六臂而面貌凶恶的形象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人称“忿怒哪吒”。

唐昭宗时期的宰相郑綮《开天传信记》所记,有一名为宣律的高僧精苦之甚,常常半夜赶路。某天夜里他不小心踩空了台阶,本以为会摔个结实,却有人捧住了他的脚使他免于摔倒。宣律仔细一看,发现竟是个少年。少年自称是“毗沙王之子那咤太子”,因为自身的职责是护法,所以也要保护和尚。这时的哪吒形象开始有明确的年纪感,不那么凶神恶煞了。

密教虽讲究“身现恶相心作大悲”之说,但本土化的中国佛教更认同“相由心生”,所以在这个故事中,也许哪吒被赋予少年的形象更易于大众接受。

元明时期,三教合一日趋深化的背景下,哪吒顺利完成了从佛教护法夜叉神到道教神灵的转变。元杂剧的兴起也使得哪吒故事愈加丰富。如《三太子大闹黑风山,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讲述了哪吒与二郎神并肩作战降服牛魔王和百眼鬼的故事,此时的哪吒“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因降十大魔君有功而被玉帝提拔为都天大帅总元戎。

尽管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各种因素对哪吒形象塑造产生影响,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部传播最广的文学作品,是哪吒形象最终定型的关键。

在《西游记》中,哪吒的儿童形象首次被完整描述出来:“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孙悟空也瞧不起这娃娃的模样,说他“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由于颜值不低,后来甚至还有对哪吒性别的认知分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也用了这个梗,当江流儿问孙悟空哪吒是男孩吗,孙悟空敷衍答道:“女的!”

到了《封神演义》时期,哪吒的背景故事交代得愈加完整丰富,其鲜明的性格也塑造了起来。塑造模式很简单也很常见,从天生神力却具反抗性格,到历经挫折磨难不服输,最终得以涅槃成长。

龙招谁惹谁了?

吊诡的是,《封神演义》中哪吒被赋予了无惧无畏、奋力反抗的意味。但细思哪吒与石矶娘娘的恩怨、闹海杀龙的故事,在现今的价值观下,哪吒真的是个正面人物吗?

石矶娘娘原型是石头,在《封神演义》中她善良讲理,苦修得道而成仙。徒弟碧云童子被哪吒用震天箭射死,为徒报仇的她找到哪吒讨还公道,却被哪吒和师父太乙真人联手打回原形。

闹海的故事更过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封神演义》中,哪吒在母亲殷夫人的掩护下偷跑出门,来到位于东海口上的九湾河洗澡。由于哪吒天生神力,洗个澡却弄得东海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晃动不止,巡海夜叉李艮受命前去阻止,被哪吒活活打死。

手下被杀,龙王三太子敖丙前来理论再正常不过了,哪吒又是一言不合就开打,打死不算还残忍地抽去敖丙的龙筋。可怜龙王丧子,想找天庭告状,谁知哪吒就守在天宫门前,待龙王一来暴打一顿,“用手连抓数把,抓下四五十片麟甲,鲜血淋漓,痛伤骨髓”。这怎么看都是哪吒仗势欺人、蛮不讲理,怎么看都是东海龙王一家莫名其妙遭了无妄之灾吧!

到了当代,也许是人们意识到哪吒这个纨绔子弟所作所为确实不太恰当,为了维持他少年英雄的人设,石矶娘娘和东海龙王一家继续牺牲——在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石矶娘娘和东海龙王父子的形象被丑化,他们欺善欺弱,无恶不作,哪吒杀石矶、闹东海是大快人心的替天行道。石矶和龙王一家上哪儿说理去?

其实作为一种文化意象,龙在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被杀,甚至被抽龙筋的,这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语境。如宋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抽馗龙之筋;《灌口二郎神斩健蛟》中,二郎神将蛟龙斩杀。

屠龙仪式甚至存在于民间祭祀之中,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里,有的龙故意通过制造自然灾害危害人类,有的龙直接伤人吃人,或是龙本身并未做什么坏事,为了体现人类的神勇,使英雄经历磨难,必须有屠龙的环节。就连魏征斩龙也只是为了铺设他的个人威望。

反叛还是牺牲?

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是哪吒传说中比较典型的故事,其出处已无从得知,也无法考证这是翻译密教佛经而流传还是中国本土所创。但目前来看,北宋时期各灯录中就有所提及,如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记载的唐代禅宗公案中提到:“问: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哪吒本身?师放下手中杖子。问:佛法二字如何辩得清浊?师曰:佛法清浊。”

同为宋代禅僧的善卿在《祖庭事苑》中也同样说到:“丛林有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之说,然于乘教无文,不知依何而为此言,愚未之知也。”

很明显,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本是颇具哲学意味的佛教故事,北宋时期就广为流传,“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以全身报之以父母,然后得本来身,此亦是哪吒本来之身”。

但随着毗沙门天王与李靖的逐步融合,以哪吒为主角的传奇完善成型,原本的佛教哲理故事也被赋予了壮烈的色彩,巧妙地与东海闯祸、父子结仇、莲花化身、重生升华衔接成更具戏剧冲突的民间传说。

而剔骨割肉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封神演义》时期,剔骨还肉意味着哪吒自我毁坏身体,有悖传统儒家伦理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而動画《哪吒闹海》又是另一种高尚含义,即报父母恩、牺牲自我,以拯救陈塘关百姓……

从哪吒的形象与传说流变也许恰好印证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点——长期以来人们印象中天真可爱却饱受磨难的哪吒未必是真实,而魔丸转世、天生为恶的哪吒也未必十恶不赦。承认人性的复杂性,是当代文艺作品愈加趋同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二郎神哪吒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哪吒来了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与多重人格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我家的“二郎神”
邻居家的“二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