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三剑客

2019-09-20 05:09邢小俊
安徽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葡萄贫困户村民

邢小俊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在前前后后的三年时间里,记者深入生活在扶贫工作的一线,通过采访返乡创业被誉为中国最合格农村经理人的鄢小珍,村委会主任胡耀云,打响“南有樱桃,北有葡萄”旗号的宋双峰,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扶贫就是赶考!扶贫就是庄严的承诺,他们就是榜样和英雄!

农村职业经理人——“土门公社”女主人

“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如此要求。

小时候,鄢小珍努力学习的梦想就是走出这块沟壑,不当农民。现在,她所有努力的目的却是为了当个合格的职业农民。

她回乡创建的“土门公社”意在抵制“现代化农业”,提倡施“粪肥”,反对用“化肥”,抵制各种农药和除草剂。关于养鸡她提倡散养,每次一万只鸡仔赶进深沟里,一小半会被野兽吃掉,或者变成真正的“野鸡”,她养的鸡都是站在树上睡觉的。

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帮弟弟妹妹攒学费,小珍主动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她走出了大山,到西安一家皮鞋厂打工。这一切成了她的人生财富,让她学会了知足,懂得了感恩。

城市生活是她迷恋的,财富也是她做梦都想获取的。后来,七年农业机械销售的经历不仅让她赚到了钱,更让她视野大开。但是,她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她经常看到一些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一个月迅速长大的鸡,用有毒调色剂泡制的食品,以及身边人不断出现的怪病让她胆战心惊……小珍经常悲悯地想:污染最严重的其实不是城市的环境,而是我们的身体。

2014年她回到家乡,看见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土地没人种了,村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一现象让她感到十分焦虑。

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明天谁来种地?

民以食为天,都不种地未来我们吃什么?

田园将芜,胡不归?凋敝的村庄让回归的她感到痛心,她的心被强烈的乡愁纠结着。以前,在她的记忆里,田地里跑动着野兔野鸡,村庄的牲口多,猪羊鸡狗猫兔满处跑。现在,哪里还能看到这番热闹的景象?她决定回到生养她的大山中来,实现天人合一。其实,她销售的农业机械让她从心底唤醒了对农业的热爱,对土地的迷恋,这七年时间也让她累积了一些关于农业方面的经验。她高薪聘请农业大学的专家来给家乡的土地“号脉”,发现大片的土地板结、微生物失衡。她下定决心要自己种一片地,把村民闲置的土地承包来统一种植。

三年前的炎夏,她注册了一家新农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她创建的“土门公社”抵制“现代化农业”,提倡有机养殖、种植。公司的定位是:为城市打造绿色厨房,为农村架起致富桥梁。

她一家一户找村民做思想工作,有时与村民谈到深夜,才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家,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合同签订了下来。合同中明确要求农户种植时不使用除草剂、化肥、氮磷钾这些物质,这些物质长期过量使用会对土壤肥力产生破坏。草是农民最恨的东西,但是你喷除草剂,会对土地造成巨大的伤害,不只是草死掉,土地里头所有的生物都会死掉,这块地也就等于死掉了。连草都活不了,还能种出什么好的东西?

向大地索取得越多,大地的反扑,会越来越严重。用农药的道路注定是一条昂贵且越来越贵的道路,付出的成本不仅仅是现金,更是丰富的生态和人类的健康。土地如果失去了制造植物所需养分的能力,就要额外补充各种各样的化肥和农药,这样下去成本反而增加。让草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并加以引导,可以把农民最恨的东西,转变成最有利的东西。

她的那片地里不用除草剂也不割草,各种草和果树在这片“小森林”里和谐相处,野草绿意盎然却不杂乱,高度仅及膝;细看土壤,很久没施肥,却黝黑肥沃又松软,果树也欣欣向荣。她的“草木共生”理念,与杂草化敌为友,保留果园里自然生长的草,不割,也不打药,只用“碾压”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牲口拉着石磙子在地里绕一圈,把草都压平。刚开始的阶段要忍耐让草长得高一点,大概要到腰部,压下去才会倒。草长得越长、质地越软,就可以压得更贴近地面。壓平以后,伏倒的草就慢慢腐烂,成为最好的土壤有机质来源。

压几年以后,草就长不高了,就像人一样,老了就长不高。她说:留草的好处非常非常多,可以保湿、吸热控温,制造有机质。下大雨时,泥土和肥料不会流失。如果没有草,不管施什么肥到土里,百分之七八十可能都会流失掉,尤其是山坡地。

目前,社会上“现代化”高速养猪法已经普及到成千上万个各种各样的养猪专业户手中了。小猪从10多斤到50多斤,吃拌有添加剂的饲料,每天长一斤多肉,这时候的猪还有精神在猪圈中跑几圈。小猪长到50斤以上时,随着这种拌有添加剂的饲料摄入的增加,开始大量喝水,每天要长2至3斤肉,这时的猪开始出现24小时几乎都在睡觉的状态,除了吃食时被人打醒。

化肥是给土地施肥的,现在也拿来喂养动物。为了让猪毛发亮、漂亮,卖出好价格,猪长到100斤的时候,饲养时除拌入添加剂外,还要加入几斤化肥尿素颗粒。

这种靠喂食拌了添加剂和化肥的饲料快速催肥的猪,必须在300斤左右卖掉,否则猪就站不起来了。这饲料里的添加剂主要含有大量激素、安眠药等药物。这一事实,所有的养猪户都非常非常地清楚,所以,他们自己大都不吃靠添加剂催肥而养出来的猪。

小珍给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优质品种的黑猪仔,不打抗生素、不用添加饲料、不喂食化肥,让村民按照传统饲养方式来喂养,并签订了回收价格和时间的协议。小珍还在一个快被人遗忘的山谷里修盖了20余间茅草屋,创办了“土门公社大食堂”。10间房作食堂,10间作民宿客房。也许大地才是一粒真正的安神药品,在这里,山谷的夜晚黑得彻底、纯净、安宁,住在“土门公社”的民宿里,地气就从土地最深处慢慢地渗出来,草木在夜晚也散发着清芬。她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上承租了农户两百多亩土地作为“土门公社自留地”,种植核桃树,树下散养鸡,种时令蔬菜,西红柿不催红,黄瓜坚决不打药不使用膨大剂。

她在洋芋沟流转了2000亩山林,林下放养20000只芦花鸡。今年开春,看着地里日益增多的白花花的土鸡蛋,她既高兴又发愁。突然有一天,她产生了一个想法:建一个网络销售平台,利用网络的力量,把鸡蛋销出去。她开了一家微店,将鸡和蛋拍成照片发到网上,呼唤城市的朋友们前来捡鸡蛋。这一招真灵,城里的游客接连不断地带着小孩前来捡鸡蛋,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

被断绝与自然的脐带,是多数都市病的根源。城市人需要精神上的乡村,需要在乡村找乐子。随着游客们口口相传,来“土门公社”捡鸡蛋的人越来越多,订单也慢慢多了起来。

土鸡、土鸡蛋、大豆、稻谷源源不断进入城市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平台,让大山中的好产品走向城市。绿色、生态、健康、融合、共享,是她的理念;原汁原味原生态,是她的追求;打造一方远离闹市的清净之所,是她的愿景;为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及配套服务的发展,是她的目标。

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大家提供天然、健康、绿色的食材,想让旧时那原生态的味道不要逝去,让每一位来到“土门公社”的客人都能缅怀过去那段美好单纯的岁月。

她号召村民们将自己家里的土鸡蛋、野菜、香椿以及游客喜欢的其他农产品都送到“土门公社”。往日的春天里,村里的大妈大婶都在打麻将、晒太阳,“土门公社”开业以来,大婶大妈都去地里挖野菜了。

她承包土地,直接付给村民租金让村民有了收入,同时,她雇佣村民在承包来的地里进行种植养殖,付给他们工钱,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让村民脱了贫。她暗下决心,要与乡亲们一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她尊重农民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狭隘和胆怯。她明白,热爱国家,就是热爱你站着的这片土地,热爱乡土上一座座的村庄,热爱村庄中进行着的朴素生活。

她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视林如子,视山如父。

很快,成效来了,村民不用外出打工,腰包也鼓起来了。许多在外创业的土门年轻人纷纷返乡,曾经的“空心村”也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公社。“土门公社”目前直接用工上百人,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公社来了。公社发展了,村民不用外出,在家门口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她认为才是最长久的脱贫之计。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不读书也不找工作,上午都在睡觉,下午才陆续起来,打牌喝酒吹牛。加入合作社后,村里年轻人的变化,让村支书吃惊:“早上就到养殖场了,肩挑手扛的,原本一个个白白嫩嫩,现在晒得比我还黑。”

县长来了,副市长来了,国家级农业专家来了,农业专家高度地评价小珍走在了“趋势的前沿”,盛赞“土门公社”是“一种超前的生态农业模式”。“名气”渐大的小珍还参加了全国农场主首期培训班,学习了“一号文件”,知道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长远地想,她还想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上租农民房子开十几间民宿。民宿里管家和服务员的收入不比城里低,有了民宿,有了好工作好收入,何愁青年不回乡?年轻人回流了,乡村才有希望。

她又听到好消息:政府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解决村级班子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学历偏低、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

2018年,用鄢小珍的話说是最辛苦的一年,也是“最上台阶”的一年。这一年,她临时被丹凤县委、县政府派往南京对接具体帮扶项目。在南京的200个日日夜夜,她一手打造起商洛在南京开设的首个农产品实体门店,在全国首创了“线上线下下单,点对点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其间奔波了多少道路,流下了多少汗水,承受了多少心酸和委屈,都历历在目,忘却不掉……

南京雨花台区与丹凤县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两地就已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从政府对接到民间交往,从财政扶持到社会帮扶,从项目援建到爱心资助,双方在不同层级、各个领域、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深度协作。十九大以来,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号召,雨花台区进一步加大了对丹凤县的帮扶力度,两地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支援与合作并举”的工作方针,加强沟通交流,推进项目合作,双方区县、部门、街镇及学校、医院、企业互访达43批645人次,争取到苏陕扶贫协作资金233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7亿元,实施了36个成长性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10728人。其中,建设功能复合型综合体,“门店精准帮扶”的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丹凤县农特产品和中药材资源富集,但由于产销模式单一,产销渠道缺乏,长期以来无法找到稳定市场,而雨花台区地处南京主城区,居民小区密布,对优质农特产品需求量旺盛。2018年3月29日,“商洛秦岭农产旗舰店丹凤馆”在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正式开馆,这是商洛在南京开设的首个农产品实体门店。新建的“商洛秦岭农产旗舰店丹凤馆”集农产品展销平台、旅游精品推荐、招商会谈为一体,面向南京市民,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三大类63种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特产品。这个新建的农产品实体门店从开业至今,在短短107天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销售收入实现142万元,商品以其价格适中、质量优良受到南京市民的追捧。有关专家认为,这既是丹凤解决贫困户脱贫增收问题的“抓手”,又是两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的一个“突破口”。为了确保门店精准帮扶的初衷,门店规定,销售的散货产品和地道中药材大多数要从贫困村直供南京市场,供应企业和合作社必须提供扶贫利益联结情况,开创了“线上线下下单,点对点精准扶贫”的新模式。目前,门店通过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贫困户土地流转、贫困户参与加工和服务就业、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先后扶持带动227户贫困户增收,平均每户净增收0.26万元。随后,丹凤县还将在南京陆续再打造一批实体门店,在雨花台区其他两个新城、新村再布设2~3个门店,并增设商洛美食小吃城、商洛在宁务工人员创业孵化园、生鲜蔬果超市等门店。

2018年9月26日这一天,鄢小珍和丹凤县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媛等人一行,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洽谈丹凤农特产品进京销售及检测等事宜。

她既能眼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敢想敢做的性格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的赏识,他们纷纷点赞“你就是中国最典型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农村要发展,就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胡耀云——国家级贫困村三年脱贫记

70后热血青年胡耀云给人的印象是一身正气,精明能干。87年他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智,先后在镇街道开店,做房屋装修,发展到后来承包工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打拼,以诚实守信赢得了市场,把自己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成了远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然而,就在他个人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意做得越大越强的时候,遇上了2015年马吉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他被马吉村村民推荐当选为马吉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马吉村共有五个村民小组,属国家级贫困村,当时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43人。村民人年均纯收入不足千元,部分群众的家庭条件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多余的钱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条件。马吉村所属的五个村民小组,巷道均为土路,遇到下雨天,群众根本无法出行;村民的生活用水,靠的是浑浊的雨水,根本无法饮用。村委会一班人,各自抱着各自的算盘,工作纪律涣散、无凝聚力,班子是当时关庄镇有名的烂杆子班子……看到这一切,胡耀云的压力来了,他当时心想:“群众这么信任我,推选我为马吉村的主任,这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期待。”他暗自发誓,任期内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改变马吉村的现状。特别是这76户贫困户,不但要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还要让他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存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在自己的任期内,要让他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让马吉村的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掉贫困的帽子。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委会班子成员不团结无凝聚力的问题。他通过多次开会,入户和干部交流、谈心,承诺在他的任期内,要给马吉村村民办大事实事,让马吉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要让76户贫困户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他的耐心、诚心感动了村委会一班人,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了一块,所有干部均承诺要在胡主任的带领下,为马吉村的发展,为马吉村的脱贫攻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村里干部的思想统一了,接下来他就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马吉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去了。他2015年5月份上任后,看到马吉村二组的三棵千年古槐树因无人管理,古树周围土壤经雨水的冲刷,树根裸露在地表之外,导致树叶发黄,生命垂危。随后他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这个情况,寻求他们的支持,希望对这三棵古槐树予以保护。他的建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上级当年就投资12万元,对这三棵古树进行了培土,并修建了铁栅栏,实施了保护。如今这三棵古树根繁叶茂,成了村口一道亮丽的风景。

马吉村五个组的巷道均为土质巷道,若遇下雨天,巷道泥泞,群众根本无法出行。这一切胡耀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心里的压力非常大,并发誓在任期内必须把五个组的巷道硬化完,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有压力就有动力,从2015年到2018年,他先后跑回资金160万元,为马吉村五个组硬化了巷道5000米,并配套安装路灯220盏,彻底解决了马吉村五个组群众出行难及照明问题。对于群众生活用水问题,他多次召开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他在会上说:“咱马吉村村民祖祖辈辈吃水靠的是老天下的雨水,雨水浑浊,水质差,造成村民普遍体质差。村民生怪病的多,大家想想什么原因?其主要原因和饮水有直接关系。咱们这一届班子,必须把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掉,让村民人人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尽量让他们不得病少得病,把看病的钱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他说到做到,通过个人的付出和努力,还有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投资300万元为马吉村新修水站一座,又投资70万元建起了净化池,为马吉村344戶村民安装了自来水,使村民用上了净化后的自来水。

在和村民的走访交谈中,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田间生产道路坡陡,弯急,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路面狭窄,大小农业机械无法通行,造成车翻人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五组一村民在驾驶农用三轮车拉运农作物时,三轮车侧翻造成驾驶员左腿截肢;四组一村民用联合收割机收麦时,因道路不平且狭窄,造成收割机翻车等等……针对这一情况胡耀云拍着胸脯对村民代表表态:马吉村的田间道路不但要修,而且必须高质量高标准地修。随后他马不停蹄先后数次到镇、区农发办跑项目、跑资金,最终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30万元。并于2017年在马吉村五个组实施了宽度为六米的田间砂石路工程,该工程动用了多种大型机械,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修通了马吉村五个组的田间砂石路,并在路边栽上了绿化树和百日红。现在的田间路是路宽、路平、花鲜艳。随后他又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土壤改良化肥135吨,将其全部发到村民手中,并把与其配套的农田灌溉水管覆盖到了二、三、四组的田间地头。

一亩地用来种干鲜果的收入是种粮食所无法比拟的。村民人人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无粮不富无粮不稳的思想已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村民对经济效益极高的苹果、干杂果认识不到位。全村344户村民中,栽植苹果及干果的农户不到40%,现有的果园管理粗放,商品率极低,一年下来果农力没有少出,收入却不高。面对这一情况,他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开会,提出马吉村要发展,贫困村要摘帽,村民要有钱,必须把干鲜果作为马吉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他建议马吉村人均必须有一亩以上的果园,贫困户人均不得少于一亩半。他的建议得到了村委会干部和村民代表的肯定和支持。他先后对五个村民小组现有的果园进行提升改造,并为76户贫困户带来免费的苹果、花椒、核桃树苗,让他们栽植,并对他们予以经济补助。随后他又多次到耀州区果业局跑项目、跑资金。他的热心行动得到了区果业局的大力支持,最终政府投资300万元,他于2016年春季为四组、五组村民建成了高标准优质苹果示范园265亩,由区果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7月份他又跑回资金150万元,为这265亩示范园修建了滴水灌溉工程。工程不但解决了示范园的灌溉用水,而且还辐射到周边果园,共解决了新旧果园1000余亩的灌溉用水问题。他多次请市果业局的技术人员到马吉村为村民课堂授课,进园实地操作,手把手地教村民,特别是教贫困户怎样对果树进行修剪,果园用药等专业知识,使村里的苹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马吉村以前卖苹果时是果农找果商,今年卖苹果是果商找果农,并预付定金,苹果价格由2015年每斤1.2元到2018年每斤4元,并出现了果商争相抢购的局面。仅苹果一项的收入,使马吉村出现了年收入30万元一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六户。花椒核桃的年收入过2~3万元的村民也大有人在。村民及贫困户中出现了养羊、养鸡、养猪大户十余户。他又组织村民及贫困户家中的剩余劳动力,到本地和外地务工;帮助个别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在镇、区等地开了门面房,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脱贫攻坚入户调查时,他发现马吉村现有的76户贫困户中有22户贫困户的住房因年久失修,逢雨必漏。他心急如焚,多次到镇上和政府交涉,为这22户无安全住房的贫困户争取到配套资金。最终为他们争取到在关庄社区购得住房一套,人均25平方米,使他们户均花钱几千元就住进了装修漂亮的社区楼房,并为他们在社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经济来源问题。

在医疗卫生上,他看到村里原有的卫生室地方窄小,房间少,光线不好,群众看病不方便。他又协调相关部门投资11万元,为马吉村新修建110平方米的卫生室,并精致装修,安装了空调。还购置了配套的医疗器具,让卫生室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接下来他看到村民文化生活方面十分薄弱,也看到了村民对文化生活新的追求。他又于2016年投资14万元为马吉村新建文化广场一个,百姓大舞台一个,共60平方米,并配套安装了健身器材和路灯,多次邀请区文化演艺公司,来为村民演出文艺节目。并先后成立了马吉村锣鼓、秧歌队,以及广场舞队,还办起了村图书室,每年定期表彰马吉村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有力地促进了马吉村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成立了马吉村互助资金协会,并利用村经济合作社的资金与润林公司、湖羊养殖公司、蓝孔雀养殖、鸿伟兔业签订合同,吸引全村76户贫困户243人参与养殖,享受产业分红。2017年他看到村委会办公楼破旧,他又自筹资金16万元,对马吉村村委会办公楼进行里外装修,并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脑、空调,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

而今,马吉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困村再也不贫困,并顺利地通过了省、市级的验收。马吉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多次受到关庄镇政府的表彰奖励,马吉村在关庄镇的排名由倒数第一一跃成为靠前第二名。

如今村里76户贫困户家庭都入驻社区楼房,有了自己的安全住房,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有了短期和中长期产业的收入,经济来源也多了起来。为了解决他们的收入和就业问题,2018年11月初,胡耀云带领四个贫困户赴江苏东台学习编织技术,筹建社区编织工厂。

宋双峰——“增收”牛鼻子抓得准:“南有樱桃,北有葡萄”

野狐坡,听听这个村名,大家就会认为它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可事实是这个村子并不偏僻,它过去离县城也不到五公里,铜川新区建成后,它的位置就在市区内。过去,野狐坡村虽地处铜川新区,但经济、精神“双落后”,村民矛盾纠纷多,村巷脏、乱、差也是远近闻名。

80年代初期,村民董织绒家开始种植葡萄,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从此村民们纷纷跟着学习葡萄种植技术,渐渐地走上了葡萄栽培的致富之路,村容村貌也有了新变化。如今,全村有780户村民种植葡萄,占全村户数的五分之二,村里有优质葡萄600余亩。

野狐坡是全耀州区最大的自然村,现有居民780多户3000多口。四十出头的宋双峰当过三年野狐坡村村委会主任。2018年4月20日他当选为野狐坡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乡党们推选咱当村官,咱就要给乡党们把村里的事管好!”上任伊始,面对一个780户3200人的大村,宋双峰始终以村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樱桃、葡萄主导产业,连续两年邀请果业技术专家到村上进行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并发展栽植百亩葡萄示范园,打响铜川新区“南有樱桃,北有葡萄”的旗号。葡萄示范园建成后,他利用采摘旅游及绿化苗圃基地等途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难题。

“葡萄产业好管理,病虫害少,见效快,风险少,再加上我们离县城近,销路根本不愁。葡萄已经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种植品种有黑奥林和户太8号等。”宋双峰介绍道。野狐坡村的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阳光照射时间长,海拔高度适中,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是栽植葡萄的最佳地域。野狐坡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葡萄村。一进村,绵延的葡萄架映入眼帘,村民们新盖的楼房鳞次栉比,整个村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现在我们村很多人家都在种,每亩地平均收入两万块钱不成问题,乡里乡亲的日子都过得不错哩。”董织绒家共有13亩葡萄,家中盖起了新房,这些年卖葡萄成了家中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葡萄成熟季节,每天有成千上万斤成熟。由于葡萄大多施的是农家肥,野狐坡的葡萄具有肉厚、汁多、味甜、皮薄等特点,参加了杨凌农高会展销、铜川名优农产品上海产销对接会,下一步我们想让葡萄通过电商销得更远。”该村“第一书记”杨卫东说。葡萄让村民增加收入有了渠道,让村民们心中有底气,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为了让葡萄产业发展得更加壮大,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设计了精美的礼盒,还经常组织村民学习葡萄管理技术、参观示范园交流技术等服务。为了让更多城里人尝到野狐坡村鲜美的葡萄,村上积极联系大型水果批发商和超市。同时,村上积极与电子商务运营公司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发展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下一步,野狐坡村将依托葡萄产业,搭桥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产村融合,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新村,让村民在葡萄种植中收获幸福的生活。

“目前,村里将过去废弃的煤场整合,用于建设100亩大棚葡萄示范园。这个作为村办企业,收入用来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举办各式各样文化活动,提升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宋双峰说。

村民们尝到了葡萄带来的“甜头”,村上的经济好了,下一步开始主抓村风村俗,于是村部召开了首届农民运动会、正月十五社火文化大汇演、村晚等活动。

宋双峰大力发展村里的教育事业。他连续三年在教师节对村部幼儿园的教师给予资金奖励,并对村里二本以上的大学生进行了奖励。他还主抓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新区第一个村史馆;对环村巷道进行了硬化,用柏油鋪设3公里,安装巷道指示牌40余块、路灯200盏,方便了群众出行。除此之外,他也看重村民道德建设,完善乡风文明,连续三年举办“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活动,并对每户好家庭给予资金奖励。不仅如此,村里还举办了象棋、兵乓球比赛及农民运动会,成立了七彩娱乐班。连续两届夏季纳凉晚会的举办,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2015年野狐坡村被评为区级文明村;2016年被评为区级“四创”工作先进村、市级脱贫攻坚先进示范村;2017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宋双峰个人在2016年被相继推选为区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2017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铜川市劳动模范;2017年12月被评为“铜川好人”。

一位在省城西安工作的记者祖籍在野狐坡村,他回野狐坡最大的感受是:村民富了,村上95%以上的家庭都住上了200到300平方米的新楼房;50%以上的家庭门口停着小汽车;年轻人和孩子从穿戴到谈吐举止,根本分不出城乡差别;妇女们的集体健身舞跳得比大城市的社区阿姨也差不到哪去;村里60岁以上的所有老人每月都会领到几百元到千元不等的补贴,新农合医保几乎覆盖所有人。村民普遍反映,国家政策好,老百姓日子过得甜。科学技术使村里一年产的粮食能吃三年,一年四季吃的新鲜蔬菜、各种水果都不缺,小超市、无线网使村民生活更方便。特别是60到70剛出头的老人们,幸福感最强,用他们的话说:“国家政策对我们老人照顾得比自己亲生儿女都强,做梦都没想到农民晚年会领到工资,看病还能报销。”

这位记者唯一担忧的是:担心野狐坡75岁以后基本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便的老人,找不到照顾他们的人,即使有钱也雇不上保姆。由于挣钱的门道多,村上的年轻人基本选择到铜川新区打工,这样许多人连自己父母都顾不上照顾,当然也不会选择当保姆。而用宋双峰的话说:“我们村底子差,目前村有经济不够壮大,公益性老人服务机构还不健全,形成对老年人晚年和临终关照有很大的缺失。”这也正是他带领大家埋头致富,时不我待的原因吧。

国家把脱贫的时间锁定在2020年,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贫困户“八有”:一是有安全住房;二是有安全饮水;三是有基本农田;四是有增收产业;五是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六是有基本社会保障;七是实现家里有余粮;八是实现手头有余钱。这些实际而朴素的指标,这三位最基层的支部书记牢牢记在了心里。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村子里普遍都建立了村民议事“六步法”:广泛征求议题——统一受理议题——定期上会讨论——征求群众意见——联席会议决议——决议结果公示,重点内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经过议事会议决,真正做到“策由民议”;同时,新村通过强化宣传、塑造典型等方式引导发动群众自觉参与环境治理,主动开展房前屋后、大街小巷、陈年角落整治,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真正做到“事由民办”。为了可持续发展,他们都在以“农村人才引进和后备干部孵化行动”为抓手,培养一批包括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科技带头人、“乡村工匠”等在内的农村干部人才。

责任编辑   飞   扬

猜你喜欢
葡萄贫困户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