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2019-09-20 05:53成汝宪
读写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成汝宪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本文重点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095-01

生活化教育模式由来已久,但在素质教育中又得到了升级,传统的生活化知识讲解,教师仍旧占据较多的时间,通过主观臆测去分析学生经历过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代沟使得课堂的兴趣低迷,学生鲜少集中注意力参与互动,对品德与社会的重点信息圈画出来死记硬背是常规操作,新时期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主观地位,教师应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通过课堂上的核心问题引导,将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材虽然配有大量生活元素的图片作为课程资源,但缺乏活灵活现的图片资料,小学生不会喜欢。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供学生学习和认知,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性学习情境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会用心选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例。如:在教学《粒粒皆辛苦》一课中小麦种植及收获的过程,我带领学生去观看农民伯伯怎样种田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诱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方面敦促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新时期教师应预留时间,让课堂上导入的生活化问题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范畴,诱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并引导学生持续化的推进求知任务。例如:教学“我的一家人”时,相信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有足够的了解,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定课前准备任务:观察并了解自己家人的职业、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准备一张家庭生活照。教师准备一张自己童年的家庭生活照,在课堂上利用轻松的谈话模式引入今天的主题: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谁能告诉大家你的家里都有谁?请哪位同学介绍,就把事先收上来的照片放在投影上,全班都能看到。教师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这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大时,和我的家人一起照的照片,大家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猜一猜其他几个人是谁?”可展开“我理想的家庭”为主题的小剧场互动,让学生前后桌组成一个家庭,按照他们以前模拟的“过家家”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并展开情境扮演,学生的参与热情都较高,最后再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小明的一家”,让大家来猜猜图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学生对家庭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温暖的互动环境中分享各自的故事,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三、创设情境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小学生拓宽视野,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学习品德和社会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切忌生搬硬套,否则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学习困扰,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说声谢谢》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分析学生的学情。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溺爱,性格较为自私,将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中,教师就需要让小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当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应该说一句“谢谢”。教师可以组织表演活动:学生在操场上跑步,突然摔倒膝盖破皮。另外一位学生把他扶起来并为他止血。受伤的学生真诚地说了一句“谢谢”。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有一种切身的体会,进而了解到说“谢谢”属于一种基本的礼仪,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四、丰富活动,促进学生体验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生活气息深度融入课堂之中,使学生深度体验、领悟生活。小学生天性活泼,热衷于新鲜事物,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丰富趣味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参与其中,体悟知识,培育道德品质。一方面,教师可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小游戏,使学生从游戏中汲取知識、培养良好品德;另一方面,教师可采用模仿教学法,针对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采用生动的人物故事,着重突出人物行为,使学生深度讨论行为得体与否,继而生发感悟,对自身行为加以反思,通过模仿良好的言行举止,在实际生活中充分践行。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教师仅仅依靠教材讲解讲残疾人艰苦奋斗的故事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组织学生模仿残疾人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认识残疾人的艰辛与不易,并使其感动于残疾人坚持不懈的精神,继而树立起尊敬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总之,小学品社课教学生活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也起到了启示作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务必要重视对该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与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品社课程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文敏.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2).

[2]张文琪.对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的两点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