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选课走班”改革的实践

2019-09-20 14:03卞捷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在“选课走班”模式下构建学生与学生的联系网络,重新激活课堂、营造氛围,是一项新课题。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探索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式合作学习模式,能推进初中英语课程改革,让必修课程活起来,让选修课程动起来,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选课走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3-0051-04

【作者简介】卞捷,北京十一学校(北京,100039)教师,一级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曾获校“魅力党员”“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北京十一学校作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始终走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目前,推行“选课走班”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侧影。

从2012年开始,我校初中学部开始实施选课走班模式,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权,让他们都能选择最适切自己发展的课程,拥有一张专属自己的课程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全球領先的芬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给予选择就意味着赋予责任”,[1]而责任感正是学习内在动力的源泉。但只有模式,没有内容也是空谈,所以还必须相应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实践中,一方面我们控制班级人数,一个教学班不多于24人;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开设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课程。已开设有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有不同层级的分层课程,语文、英语、史地政、技术、体育等分类课程,还有艺术、游学、研究性学习等综合类课程。

就初中英语学科而言,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课程,即教授国家统一教材,每星期有3课时。目前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其优点是教材设置的能力体系与课标要求的吻合度很高,缺点是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且阅读量不足,难以满足一部分较好学生的需求,所以需要教师沿着教材的能力主线补充部分资料;另一部分是自选课程,如笔者所在学校初二英语学科自选课包括原著阅读、英文电影、外教口语、基础阅读等。每名学生在一学年中至少选修一门英语自选课。自选课就像购物超市,学生可以各取所需,能力强的可以通过原著阅读及原版英文电影赏析来体验高阶英语,提高语言运用水平;能力稍弱的可以选择基础阅读,通过精读一些原汁原味、短小精悍的小文章,逐步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选课走班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分类课程,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打破了原有固定班级、固定同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的确,在新的环境下,如何“破冰”并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网络,重新激活课堂、营造氛围,是教师们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初步探索。

一、让必修课程活起来

1.打通能力体系,倡导小组合作,让基础学习在集体的努力中完成。

十一学校英语必修课程立足于“能力为体,知识为辅”。国家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十分清晰,且加大了对能力的要求。我们结合这一特点,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分解到每一学段的教学中,落实到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落实到教师自己研发的教材、教学辅导书、练习册中,特别是通过任务型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索、体验、建构、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相互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使课堂内在活力得到充分激活。

课程改革以来,英语课程最明显的变化是词汇量增多,迫切需要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笔者的英语课堂上,没有统一地教学单元内的词汇,而是把它们放在听力课或阅读课中,先进行分类,然后区别处理。具体做法是:将材料中上下文信息不足以提示其含义但又影响阅读或听力的词汇(一般为3 ~ 5个),定义为第一类词汇,参考多本词典设计一个5分钟左右的、由呈现到巩固的练习;第二类词汇是学生依托课文语境可以理解的词汇,笔者采用的策略是尽可能在完成快速阅读或泛听任务后再处理,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克服生词障碍进行读或听的能力,也是对学生推断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两两结对,设计各种各样的猜词游戏。猜词的过程既是对文章或听力材料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密切同学关系、活跃课堂氛围的过程。从实际效果看,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经常在猜出词义时欣喜若狂,对猜偏的还会进一步深究词义。

2.从交流互动出发,精心设计单元口语活动,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热度。

英语首先是交流工具,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英语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根据每周所学课本的单元,为学生量身打造一道与他们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口语测试题,同时突出小组合作、突出表演展示,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趣味性。

“评分指南定义成功,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2]为完成题目,学生一般4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撰写出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手稿,并在规定时间到老师处脱稿表演。为了让每名学生都清楚评价标准,第一次口语测试当堂完成,并由老师现场打分,其中涉及语言表达、对话流畅、成员参与、情境表现等多个维度。学生会在合作表演中相互熟悉起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组间学习,每周五教师会选出班上得分最高的1-2组,对其手稿进行深度修改,然后利用下周一的时间请该组学生按新修改好的剧本给同学们表演展示,并发电子版手稿给全体学生。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5 Animals in danger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濒危动物的外貌特征和当前处境,书中主要介绍了大象和熊猫。据此,该周口语测试题为:4名学生分别扮演人类、大象、熊猫和海豚,选择以下3种场景之一进行汇报。场景1:三种动物分别上台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场景2:三种动物相遇,互相倾诉各自的悲惨遭遇;场景3:一名代表人类出现,三种动物向人类控诉他们的罪行,人类为自己的行为辩白,但同时向动物道歉,承诺履行保护动物的各类措施。

作为补充,老师们推荐了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纪录影片《海豚湾》,既丰富学生的口语测试的语料,又是对学生进行保护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该片一经播出,就引发了热烈讨论,他们自觉分成两组——“保护海豚组”和“日本捕鱼组”,组内交流互动非常密切,使走班的学生迅速融合。年级中有一个班居然是“日本捕鱼组”获胜,这给学生带来不小的震撼——原来问题换一个角度想可以如此不同。可以说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创造性学习中完全被调动出来,课堂氛围活跃。

二、让选修课程动起来

1.英语原声电影: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激活英语课堂。

英文原声电影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识。选修此课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优秀,但也有个别较弱的学生选修此课。为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减少课堂上的“吃瓜群众”,笔者把班里的24名学生分成6组,每次观影之后都会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并赋予每个成员以角色。

奥苏伯尔在他有名的“有意義的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但如果学生尚无学习动机,则无须等学生有了动机后再学习,只要教师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显示出学习动机的。”[3]所以,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要找到把新知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相联系的那个“钩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比如,在必修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做饭做菜的一系列表达,在选修课上就与之配套选择了相关电影《料理鼠王2》。笔者设计了观影后的小组活动任务单,内容是:通过小组讨论创作一道菜作为Sherrys Kitchen的今日特餐,为这道菜起名并描述制作方式;小组展示包括一人介绍菜名,一人介绍做菜所需原料,一人介绍制作步骤,一人为这道菜进行宣传。全部展示结束后,全班为自己最想点的那道菜投票。

这一巧妙的任务设计很快点燃了课堂,因为这不仅巩固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且激发了小组荣誉感及每个人的参与愿望。不仅使学生将过去所学与新知挂钩,还让他们通过团队合作用英语解决现实问题,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2.英语基础阅读: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与英语原声电影课程不同,选修英语基础阅读的多数是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当然也有个别能力还不错的同学。此课程旨在让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对一篇篇原汁原味的文章精读,实现对文本真正的理解,并对文中较好的表达学会赏析并逐步积累。这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清晰、语言纯正,非常适合精细化的文本解读。在这个课堂上,笔者会设计不同的文本解读方式,并通过一两节课的观察,指定几名领袖学生组成各自的“战队”,其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归属的战队,以战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详细阐明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再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4]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或资源的目的,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渴望,我们就要对传统的活动导向的设计及灌输式学习进行翻转,进行逆向设计。比如有一篇文章是讲植物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根、茎、叶”,每个部分所在的位置、主要功能及相互关联。为了更好地激发课堂的活力,在这节课开始前,笔者就从学习的预期结果出发,进行了逆向设计。

学习任务或者说要求是:每个战队负责研究植物的一个部分,并把这个部分画出来,最后由一人代表自己的战队上台向其他战队的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倾听的学生要把其他战队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图片中,形成完整的植物各部分构成及功能图。

利用组队捆绑式项目研究和战队之间的专业分工,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研究,也学会了倾听和合作。同时还培养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并尝试与人共享的良好品质。进行汇报的学生所得分数就是战队每个成员的分数,纳入每个学生这堂课的过程性评价。

由此可见,选课走班模式下激发课堂活力,关键就在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个体学”转变为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团队式“合作学”,不断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在选课走班模式的教学中,我们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交流,经常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这就需要每名老师对初中英语分类课程达到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在围绕课标的基础上对每节课进行灵活且精心的设计。学生在参与中,密切了关系,提升了兴趣,锻炼了能力,从而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不仅让课堂充满效率和活力,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活。

【参考文献】

[1]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4.

[2]黄绍裘,黄露丝玛丽.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272.

[3]余文森.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3(3):46.

[4]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19.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课程改革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