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区域地理探究活动

2019-09-20 14:03张若熙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乡区域核心

【摘 要】2017年版课标中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地理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为例,尝试探索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区域地理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地理探究活动;新课标;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3-0055-03

【作者简介】张若熙,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0)教师,二级教师。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随着时代对地理课程要求的不断更新,地理教材呈现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高中地理课程每一节中设置的“活动”部分便是创新地让地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亮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对“活动”部分一带而过,认为其对应试没有帮助,或者空留一个“课后作业”给学生,既没有总结也没有反馈,“活动”变成了一种摆设,教师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活动课程设计的初衷,更忽略了活动课程设置背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落实在平时的课堂中,那么如何顺利开展活动课程?如何在课程標准的指导下合理的开展活动教学?如何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总结,才能在活动中突显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如何将地理活动引出课堂走向学生生活?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核心素养融入活动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模块“我的家乡怎么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地理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一、紧扣素养,做好活动设计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模块是选择性必修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针对性强,不仅杂糅了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不同区域的情况各异,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也不相同。而“区域发展”模块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模块,“区域发展”模块的活动至关重要,如能合理的开展,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有极大的助益。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核心素养在“区域发展”模块的具体要求如表1。

考虑到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从尽可能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也基于2017年版课标的考虑,笔者在教学“区域发展”模块的“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学生探究活动中做如图1的流程预设。

在这一流程的基础上,笔者以家乡南京为例,对活动进行了分步设计——

第一步:采集家乡南京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掌握家乡发展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者相关网站搜集资料的技能,并且归纳、比较数据。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江苏省统计局(http://tj.jiangsu.gov.cn/)发布的《江苏统计年鉴2018》收录的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通过此步骤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二步:通过数据加工,对南京201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南京的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工业能耗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或分析出2008年到2017年十年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时空综合分析;或将南京与同级别、高级别的城(县)市进行地方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家乡发展的优劣势。此步骤通过不同层次的数据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第三步:通过对家乡位置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家乡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多个地区的分析,培养学生区域联系的素养。在此环节,对区域位置范围、区域特征、区域间联系的认知是“区域发展”模块的核心,也是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四步:在区域认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各地区位置范围的差异导致的地理要素的差异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立足学生,展开活动探究

建立基本框架后,在具体的活动流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挖掘问题。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原有的“旧”印象,生长出“新”知识,借力打力,利用其中的关键线索鼓励引导学生深挖原因,进行探究。

比如,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请你们谈谈对家乡的印象。”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南京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人口增长模式已经是现代型,目前老龄化严重,应该接纳外来劳工,鼓励大学生毕业定居南京。”——这个问题在地理学上就属于“人口”问题。有学生回答:“南京拥有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钢等重工业生产企业,重工业发达。”——这个问题在地理学上属于“工业”问题。这些对家乡的印象就是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从学生的直接经验中发现问题,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巧妙设置问题,层层深入。

“区域发展”模块是学生接触到的综合性最强的内容,在此之前的学习大多是单要素的分析,学生缺乏综合分析的锻炼。基于这点考虑,教师应优先挑选学生自己提到的知识点与学生已内化知识相关联的线索进行问题设置,比如:“南京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人口增长模式已经是现代型,目前老龄化严重,应该接纳外来劳工,鼓励大学生毕业定居南京。”这条线索的探究就很清晰了,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过人口金字塔、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知识,对人口未来发展规划方面的问题得心应手。还可以兼顾到其中争论激烈的观点,比如:“南京是江苏的行政中心,但经济发展比不过苏锡常。”利用学生对家乡发展美好的愿景和现状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形成思维交锋的火花。

同时也要注意问题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个地区一年的数据的分析,到单个地区多年数据的分析,再到多个地区多年数据的比较。教师在设立探究目标的时候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例如笔者设置的探究目标如下:(1)分析南京市2017年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比较一、二、三产业及高新科技产业的比重,思考南京产业结构的合理性。(2)分析南京市从2008年到2017年十年间生产总值的变化规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规律,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情况。(3)将南京市与江苏省内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并将上海市、杭州市、广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3.推荐学生分组合作模式。

2017年版课标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应用于思维交锋处、思维发散处或是规律的探索处,合理的分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稳定的分组成员还可以在不断地磨合中协调互补,最大程度提升成员水平。

地理活动课程恰好具有发散性很强的特点,再加上完成活动目标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转化、处理工作,所以地理探究活动首选分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中,也要充分权衡各因素,精心设计分组方案,一般来说分组的原则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

三、构建对活动的多元评价

在2017年版课标指导下,教师应该注意多元方式评价,这里的多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1.评价功能多元。教师在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弱化知识与技能,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评价指标多元。直面学生直接经验差异带来的个体差异,用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来综合衡量学生才更稳妥。

3.评价主体多元。建议教师引入学生自评、组评。

4.評价结果多元。教师要兼顾小组内每名学生,让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重视个体间的差异评价。

笔者对本次活动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量表的设计 (如表2)。

活动课程应当作为课本与现实之间联系的桥梁,将地理课堂引入学生生活的媒介。正确的开展活动课程对于教师深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等都至关重要。在2017年版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设计地理活动时无疑要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这条线索合理的贯穿在活动目标设置—方案设计—具体实施—总结评价的全过程中,将引导每一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房晓飞,徐毅.深度利用学生绘图,扎实落地核心素养——以初中区域地理实践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19(2):29-31.

[2]赵鹏彬.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评价研究——以另类评价法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0):60-62.

[3]黄榕青.高中生地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以调查福橘产销情况为例[J].地理教学,2019(1):34-36.

猜你喜欢
家乡区域核心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区域发展篇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