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出土东周青铜鸠杖初探

2019-09-24 12:01王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图腾崇拜

王威

摘 要:在江浙地区曾出土数件东周时期青铜鸠杖,引起了国内学者持续的关注与讨论。早期文献中,关于鸠杖的记载多成书于汉代,所述鸠杖功能、形制也多为汉制。在这种背景下,东周时期青铜鸠杖的研究对于认识当时的礼制风俗和厘清鸠杖的发展演变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铜鸠杖;江浙地区;东周时期;图腾崇拜

鸠杖因其头部饰有鸠而得名。我国各地均有鸠杖实物出土,目前已知最早的鸠杖于1983年在青海湟源大华中庄村距今3500年的卡约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1]。除此之外,其余时代均在春秋及以后。江浙地区曾出土過数件青铜鸠杖,年代多为东周时期。以往学者在研究该地区鸠杖时常引用西汉时期文献来进行比对解释,忽略了东周与西汉在时间上的间隔,从而导致两个时代的同一类器物的差异性被弱化,难以对鸠杖本身的时代特点和传承演变进行准确理解。

因此,以同时期文献为主要依据,依托考古发掘材料,更有助于研究鸠杖的产生、发展与功用。

1 鸠杖形制

江浙地区出土的鸠杖一般分为杖首、杖身和杖镦。杖首和杖镦为铜质,杖身为木质。木材不易保存,再加上南方潮湿多雨,土壤呈酸性,因此在历次考古发掘出土或征集的鸠杖中,木制杖身一般都已腐朽湮灭,仅存杖首和杖镦。但杖身的缺失并不影响对于鸠杖整体的研究。其一,杖身为木制,其重要程度不及杖首与杖镦。其二,通过对杖头和杖镦形制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包括杖身在内的鸠杖整体有所认识。本文选择4个鸠杖进行分析。

1984年,江苏丹徒北山顶墓中出土1件鸠杖[2]。此鸠杖由杖首与杖镦组成,杖首顶端有一鸠型饰物,直颈、短尾、尖喙,饰有清晰羽纹。杖镦底端有一跪坐人像,该人像身材矮短,躯干挺直,目光平视,两手置于膝上,身及四肢饰有云纹。杖首和杖镦有对应的凸棱和圆箍,在二者与杖身连接处饰繁密的棘刺纹,凸棱和圆箍上下各饰一圈锯齿纹和勾连云纹为栏。杖首鸠鸟下部及杖镦跪坐人像上部也饰有勾连云纹。杖首高21.2厘米,杖镦高19.2厘米,銎孔直径3.4厘米(图1)。

1987年,江苏丹徒青龙山墓发掘过程中出土1件青铜鸠杖[3]。由于墓葬曾遭盗毁,所以青铜杖饰仅残存杖首部分,顶端的鸟型饰物已基本残灭。根据其形制判断,该杖首为鸠身底部的一部分,其形制、纹饰、结构与丹徒北山顶墓出土的鸠杖相似。杖首残高16.5厘米,銎孔直径3.3厘米(图2)。

1990年,浙江绍兴漓渚镇中庄村坝头山上,村民翻土时发现1件鸠杖[4],由杖首与杖镦组成,形制与丹徒出土鸠杖相似。杖首顶端饰一鸠,短喙宽尾,作展翅状,羽部饰几何纹,身饰鳞纹。杖镦底部为一跪坐人像,身材颀长,双手置膝,通身除面、胸、腹部外皆饰云纹、弦纹或三角纹。凸棱、圆箍及銎部饰三角纹、云纹和折线纹。杖首和杖镦的銎口都稍有残损。杖首残高29厘米,杖镦通高30厘米,管状銎的最大直径4厘米(图3)。

2003年,德清县博物馆征集到1件出土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河度里的青铜鸠杖[5]。鸠杖分为杖首与杖镦两部分,原有木质杖身,出土时已朽失。杖首顶端当有一鸠鸟,出土时残失,仅余鸠身底部依稀可窥其全貌。杖首稍下方有一跪坐人像,与杖镦人像造型相仿,形体相对较小,右手弯曲向上,左手略残缺,根据杖镦人像判断,左手当弯曲向下,人像通身饰粗犷曲线纹。杖首、杖镦的凸棱和圆箍饰有细密的变形几何纹和锯齿纹,二者銎口皆略有残缺。杖首残高29厘米、銎径4厘米,杖镦高30厘米、銎径4厘米(图4)。

以上例举青铜鸠杖皆为东周时期器物,在形制、纹饰、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基本由杖首鸠鸟和杖镦跪坐人像组成(杖身残缺)。杖首与杖镦之间可以通过杖身进行连接,从而构成一支完整的鸠杖。鸠杖顶端为鸠,底端跪坐一人,从其形象可看出人与鸠鸟之间的某种联系。

2 鸠型溯源

鸠杖中“鸠”的形象绝不是偶尔形成或突然出现的。历史上每一个形象的出现都有其成因和过程,“鸠”也是如此。江浙地区以鸟作为部落图腾的历史久远,最早的鸟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此后经过良渚文化,再到春秋时期的吴国、越国,鸟图腾崇拜在江浙地区一直都未间断。

2.1 河姆渡文化中的鸟形象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9件与鸟有关的饰物,分别为双凤朝阳象牙雕刻1件,鸟形象牙圆雕3件,鸟纹骨匕2件,浮雕双飞燕器盖1件,鸟状木蝶形器2件。其中1件双鸟纹骨匕上饰有两组双头鸟,鸟体相连,头向相反,中有圆圈,喙部前伸下曲。单从形体来看,其形象可能来自于鸠鸟。同一时期出土的1块象牙板,其上饰双鸟朝阳纹,具体表现为板上饰有两鸟,昂首尖喙,体长尾上翘,面对而立,中间以五重环球相连。环球外饰火纹,似太阳,可能表示鸟是太阳的使者或与太阳具有某种神秘联系。河姆渡先民将自然界中有形的鸟与不可触的太阳相关联,足以体现出鸟在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6]

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鸟图腾,并将其展现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尤其是将鸟与太阳纹饰进行结合,更是体现了河姆渡人对鸟的尊崇。

2.2 良渚文化时期的鸟图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浙江良渚反山墓地出土了4件鸟形玉器,此外还在玉钺、玉琮、三叉形冠饰上也发现了鸟的图形。在“琮王”人、兽合体的“神徽”两侧各饰一鸟纹,鸟通体刻画夸张,刻有弧纹、卷云纹,报告撰写者称之为“神鸟”。在玉钺靠近刃部上方的两侧刻有同玉琮相似的“神徽”,下侧两边刻有鸟纹,也与玉琮中的鸟纹相同。三叉形冠状饰的正面饰有简化的“神徽”,两面叉上同样饰有神鸟[7]。

饰有人、兽面结合的器物上几乎都同时饰有鸟纹,并且在有些没有“神徽”的器物上也出现了鸟纹。这说明了鸟在良渚文化,尤其是政治、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至少能够看出鸟图腾在良渚部落中的重要性。

2.3 吴、越时期的鸟崇拜

1982年,在浙江绍兴坡塘狮子山发现1座战国墓,墓中出土了1件罕见的铜屋建筑模型。模型通高17厘米,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面阔和进深各3间,南面敞开,无墙、门,立圆形明柱2根。北墙在中心部位开一高1.5厘米、宽3厘米的小窗。屋顶作四角攒尖顶,顶立一圆柱,柱顶塑有一大尾鸠,圆柱各面均饰有S形勾连云纹。报告编写者认为屋顶圆柱是“图腾柱”,并将柱顶大尾鸠视为越族图腾,应当是无疑的[8]。

春秋战国时期,鸟书在吴、越、楚、宋等地十分兴盛,常见于青铜兵器和礼器上。现今出土的吴、越王佩剑上常见错金鸟书。例如,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其剑身上书8个鸟篆铭文——“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再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的2把同铭越王者旨於睗剑,正面刻“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又如现藏于安庆博物馆的越王丌北古剑,剑身正面铭文为“古北丌王越,越王丌北古”,反面铭文为“自剑用作自,自作用剑自”;剑首铭文为“唯越王丌北古自乍之用之佥”。以上铭文均为鸟篆体阴文。

从器物造型与文字形象上能够看出,在吴越地区鸟图腾崇拜十分盛行。同时,鸟图腾也已经引起了当时上层统治者的重视,在文字以及由其反映出的权力与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统治者所尊崇。

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再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江浙地区对于鸟图腾的崇拜行为一直延续下来,不仅没有出现中断或淡化的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至春秋时达到高峰。鸠杖在江浙地区的出现及普及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可以说,鸠杖的出现正是由于当地人民对于鸟图腾的崇拜。

3 鸠杖功能

鸠杖既是鸟图腾崇拜的衍生物,就必然与权力、地位乃至阶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其整体形制来看,鸠杖皆是鸟立于杖顶端,人跪坐于杖底,这种地位上的悬殊差距一目了然。《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生契。”《墨子·非攻下》载:“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由此可见,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将鸟进行了神化,使其成为高于人的存在。人向神鸟跪拜,在很大程度上是祭祀现象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鸠杖持有者的地位应当高于跪拜者,但低于神鸟,也就是“绝地天通”权力的拥有者——巫师。

从鸠杖出土墓葬的其他随葬品也能对其功能有所了解。绍兴漓渚镇与德清县武康镇出土的鸠杖为农民翻土时意外所得,因此难以断定其埋葬地。但仍可以通过鸠杖上的纹饰间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绍兴漓渚出土的鸠杖几乎遍布弦纹、三角纹、云纹、折线纹等,纹饰复杂、布局工整,跪坐人像与鸠鸟刻画得惟妙惟肖,为该地区同时期青铜器所少见。德清出土的鸠杖虽纹饰略显简略,但圆箍处仍饰有复杂精密的变形几何与锯齿纹,人像全身也饰有流畅的曲线纹。人像双手摆向相反,可能具有与祭祀相关的含义。

浙江丹徒北山顶鸠杖出土于一座大型土墩墓,封土下是刀形墓坑。首先,墓坑两侧各随葬一人,并有少量随葬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江浙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鲜有殉人现象。又据《越绝书》“阖庐子女冢……杀生以送死”,可见该墓墓主地位定然不低。其次,在随葬的3个青铜鼎中发现了不同动物骨骼,根据检测,分别为猪、羊、鲤鱼。《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祭祀用牛、羊、猪,少牢祭祀用羊、猪,此墓在少牢的基础上增加了鲤鱼,可见墓主身份地位之高。最后,该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包含了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在内的大量青铜器物,以及陶器、石制品,数量之巨,令人咂舌。报告编写者根据墓葬位置、随葬品风格、铜器铭文及文献,推测该墓墓主为吴王余昧[9]。不论墓主是否为吴王余昧,仅从墓葬规模来看,墓主身份地位必然显赫,当为诸侯级别。鸠杖随葬于墓中,应是一种世俗权力的象征。

祭祀与权力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仍具有密切的联系。春秋时期,国家机制发展成熟完善,統治阶级早已将“绝地天通”的权力掌握在手中,由国家指定神职人员掌控,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鸠杖很有可能兼具祭祀与权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5).

[3]江苏省丹徒考古队.丹徒青龙山春秋大墓及附葬墓发掘报告[C]//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4]蔡晓黎.浙江绍兴发现春秋时代青铜鸠杖[J].东南文化,1990(4).

[5]周建忠.德清出土春秋青铜权杖考识[J].东方博物,2004(11).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7]王明达.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8]牟永抗.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

[2][9]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1988(3).

猜你喜欢
图腾崇拜
论女娲形象的流变及其内涵意蕴
蒙古族与俄罗斯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图腾对比研究
清代服装中萨满图腾因素研究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浅谈黔北仡佬族文化的原始宗教印迹
文明的印痕
鱼凫图腾与古蜀文明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