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09-24 02:11夏雯瑶
商场现代化 2019年1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九大

夏雯瑶

摘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是对过去单纯依赖物资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影响中国经济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二选择,自2009年提出以来,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本文探讨了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路径入手,分析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坚持市场开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三个角度阐释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發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九大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①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②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时代难题,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认为增长方式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阻碍,强调要从外延、粗放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内涵的增长方式转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确有利于资源的节约,缓解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但究其本质,这种增长方式仍是完全依赖资本、劳动、资源等要素的投入,看重的还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虽然过去的一些经济学著作并未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作特别区分,但就各国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未必会带来经济发展,相反还可能带来诸多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灾难:环境污染加重、贫富差距拉大……而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物资消耗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物质福利的提高以及成果的合理分配等。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1.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资消耗和低人力成本,技术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都是粗放型、扩张型增长模式,衡量的标准是看数量和规模增加的多少,这种增长方式确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量的飞跃,但需要警醒的是,这种增长方式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和低人力成本。长期下来,这种高投入、高开采、高消耗的路子,带来的却是低产出、低效益、高污染的回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创造的GDP仅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19.5%的能源,这仅是就行业平均来说,在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行业,消耗的能源诸如煤炭、水泥、钢铁等约占世界消耗量的近50%。

过去,低廉的人力成本是我们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要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领先我们几十年,他们把产业调整后淘汰的高污染低产能产业转移到中国等亚非国家。这些产业给我国积重难返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问题加重了负担。此外,这种情形下虽然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外商支付的人力成本远低于生产这件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回报,甚至不足利润的百分之十,这对提供人力资源的我们来说是极不公正的。

低人力成本下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供给外商,但产品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他国手里。长期以来,我们的计算机、电视等电子产品难以做到整机生产,芯片、显像管等核心部件仍需要技术引进,单凭芯片售卖,英特尔公司已经从中国获取了不少利润。技术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显然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2.工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且工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

同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许多行业都存在工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竞争力弱等问题。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作为我国第一钢铁产量大省,省内有些耗钢企业的钢材仍需从国外、省外进口;医药也是河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却以原料药生产为主,经济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难以与国外一些大型医药企业竞争。

工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同样是我国各行业存在的通病,其中汽车、钢铁行业尤为严重。截至2011年,全国整车生产商有一百多家,但年产量能超过100万辆的只有五家,而美国全国只有三家汽车生产商,但每一家的年产量都超过700万辆,高下立现。钢铁行业情况类似,全国近800家钢铁生产企业规模不一,有的大型企业年产量超3000万吨,有的小厂家年产量仅几十万吨,而全国排名前五的企业钢铁总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28.5%,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影响钢铁行业的长足发展。③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题

面对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矛盾与短板的一条重要途径。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重大科技突破和广泛潜在发展需求为基础,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强力带动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用“快、优、活、强”四个字概括④:增长快、质量优、创新活、带动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迅猛,出现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效应

过去五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的大环境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超过15%,约是GDP增速的两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如广东、江苏等,其产业增速快于当地工业的同期增速。面对长期以来困扰工业发展的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我国部分地区在政府政策引导与龙头企业带动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极具地方特色且发展前景良好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例如,京津冀地区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拥有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部地区则形成了新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显示技术等产业集群。

(2)研发投入增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相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度分行业研发相关指标占总量指标的比重图表中,综合R&D项目数、项目人员数以及项目经费支出三个指标,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⑤。以上三个行业在三个指标中占比均超过10%,表明政府加大了对以这三个行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投入。

投入的增长带来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下,2010年中国全年受理专利、发明专利及授予专利权、发明专利权状况显示,境内申请(授权)均占比超过50%,其中境内申请专利量和境内授予专利权量占比更是突破85%⑥。

(3)政府相关政策日益完善

自2009年始,政府已出台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规划160多项,形成了国家宏观规划、地方具体落实的政策执行体系。地方在落实政策时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发展适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部分省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有24个省市设立了这一专项资金。此外,在关乎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方面,国家陆续颁布了多项专门税收政策,如对节能环保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减免税收,鼓励引导其发展。在国家的宏观领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市场开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地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须知,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在鼓励与扶持其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市场调研等手段了解群众的需要,对于一些有利于群众生活且不为群众所知的新兴产品,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接受并消费,为战略性新兴产品开拓广阔的市场需求。政府应结合各个地区、各个产业、各个时期的特殊情况,配合使用行政立法手段、税收与财政手段和公共服务性政策,针对性地予以政策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以政策支持为辅助手段,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现如今我国已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主的产业布局,较之以往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有些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的过程中过分看重短期利益,将资金和人才投往能产生短期利益的行业,忽视了市场需求,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行业产能不足的僵局。对此,政府应从大局出发,即时转变产能过剩部门的生产方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平衡资源流向,加强对弱势行业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入驻,注意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子行业。其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子行业中也存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缺失,这些缺失的环节正是美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傲的优势,因此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有效整合产业链,重点发展薄弱环节,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强化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着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从而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优势企业,力争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3)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升期和机遇期,我们要抓紧这一时期继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在自主创新上做文章。首先,要继续加强对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资,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的自主研究与开发,构建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其次,促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学校和各类研究所成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建行业技术平台建设,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子行业要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最后,加强自主创新战略机制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创新规律,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自身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律。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李克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N].中国政府网,2019年3月5日.

③叶连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④李朴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45).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2011年2月.

参考文献:

[1]叶连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刘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广义生态文明观的“悖论”与“破解”——技术进步与结构性失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4]邢文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J].红旗文稿,2017(22).

[5]李樸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45).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7]李克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N].中国政府网,2019年3月5日.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九大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