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式双语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初探和成效

2019-09-25 09:33张育敏胡丽丽
山东化工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双语

王 珏,张育敏,胡丽丽,吴 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知识点记忆多,逻辑性强,其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操作技术紧密联系,在朱玉贤老师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中,有两章独立的内容是关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法,包括克隆,蛋白质印记,核酸电泳,基因敲除等等,这些相关技术的最新应用都发表在国外的文献上,因此学生需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从而更好的查阅资料,更深的理解课程。这是分子生物学进行双语教学的主要原因。

针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双语教学主要分为浸润式,过渡式以及保持式[1],其中我国大学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保持式,意为同时保留母语和外语的教学,都是主体,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有机会让学生用外语的思维构建出相应的学科性知识体系,以及用外语进行思维的学习方式[2]。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没有选择全英文的教材,仍然选取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的两个工科专业: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的两个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并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案,实现较为理想的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效果。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校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工程15级和16级共计268名本科生,首先对其英语水平做了四、六级通过率的调查,及对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表1显示,15级学生四级通过率42%,六级通过率22%;16级学生四级通过率47%,六级通过率16%,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分子生物学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学生在主观意愿上,对这种教学改革方式接受度很高。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 调查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开设时间为大二第二学期,课程结束后将调查问卷发放给个人,连续两届共发放问卷268份,收回268份,有效调查率100%。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双语教材的要求,学生对双语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的建议,以及学生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3],共计客观题20道,主观问答题2道(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方面,你对教师有什么建议?2.在分子生物学教学方面,你希望学校做一些什么工作?)。本次调查亮点在于连续对两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根据15级学生的教学效果与调查结果,积极的对双语教学的课程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和修改,对16级学生的教学做出更全面合理的设计。这种调查方法具有动态性和延续性,有利于教学设计的优化和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设。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评价

如表2所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代课教师具有比较好的英语水平,并且在这一数据的调查结果上,16级比15级高出近18个百分点,说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同时,多数情况教师能做到讲授生动,教学气氛活跃,并且一般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此外,60%以上学生可以接受教师的英语使用比例应达到50%以上。这一结果显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具备,学生对教师使用专业英语授课的接受度高。

表2 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及课上英语使用比例要求

3.2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相关素材英语分配比例的建议及接受程度

如表3所示并70%以上的学生表示不需要专门的英文教材,并且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教师的课件中英文的比例和考试试卷中英文出现的比例需保证50%以下。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很大程度上对中文的依赖,以及对学习专业英语没有足够的自信,因此,保持式双语教学较为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状态,即教材不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教师引入专业英语,包括词汇、句式、短篇文献等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15级63.9%,16级62.73%)适应课堂穿插双语教学的时间只需要1~2周,更容易接受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改革模式,能够实现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效果。

3.3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满意度

由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双语教学对课程学习和未来专业能力发展具有帮助,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主观上分子生物学的这种课程改革得到了受众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50%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属于比较好,接近10%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90%以上学生认为一学期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安排,实验安排以及各种考核方式是属于满意范畴的,但其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比较少,这一结果在肯定双语教学效果的同时,仍提醒授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表4 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

3.4 学生认为目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难点及存在问题

由表5可以看出,50%的学生在进行课程的双语学习时,能理解大部分意思,也有30%的学生表示仅仅能听懂一些词汇,对课程内容不能掌握,此外,一半学生学习的困难都集中在词汇量上,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教师应适度加强专业词汇的量,同时适度减弱大篇幅专业英文的理解,以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有关授课教师主要存在问题的调查,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有针对性的修正和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从数据显示来看,认为授课教师基本没有问题的学生,16级比15级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而同时认为授课教师口语发音差的学生,16级比15级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以及认为授课教师英语表达水平差的学生,16级比15级降低1个百分点说明教师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存在问题在逐步改善,学生对其的满意度逐步提升。

表5 学生进行分子生物学双语学习的难点及存在问题

4 双语教学课程调整方式

4.1 教学设计丰富化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件内容去理解课程思想。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阅读速度,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专业英语的翻译时,教师讲解的内容就会被学生弱化,从而无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的设计应趋向易于理解,并且形式应多样丰富,在调查问卷主观题中,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需要不同程度掌握的英语单词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以及课前以英语的表达方式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

教师角度而言,多设置多媒体视频,图示,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将专业英语内容融入其中,保证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western-blot技术时,教师先介绍基本的操作步骤,然后播放一段全英文的技术操作视频,生动的展示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学生也进一步加深专业英语的使用。此外,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忽略板书的重要性,而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板书来对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理论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剖析和讲解,这种直观的模式下,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课程组织方式多样化

调查问卷还设置了两个有关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用时的相关问题,如表6所示,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会主动学习生物相关的专业英语,只有很少的学生表示经常学习;而对于完成本课程的相关阅读材料,80%学生都是花费1 h以内的时间,仅仅以完成作业为主。这一调查结果的反馈,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必须多样化。传统的上课讲解,下课作业的模式,并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表6 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基本情况

专业英语的学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关键专业词汇的记忆,二是对原理知识英文表述的理解。针对这两部分,教师可进行多种课程组织模式:例如课堂应设置固定提问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课程核心问题,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讨论,课上进行英文的汇报,并且要求其余小组必须提出至少一个的问题,同样要求英文表述;以及要求学生对某一理论进行拓展文献的阅读,并要求将文献中所认为的关键词汇罗列,课上彼此分享等。这些组织方式的目的是建议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适当延长课后学习时间,同时,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单一讲授模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进而达到更好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4.3 形成性评价

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形成性评价,即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组讨论的展现,应及时的给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明确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可以提高的方向。而对于分子生物学而言,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就是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中学生的表现。传统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和教师往往更重视实验的结果,对实验过程和原理的认识比较模糊。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对其配套实验课进行双语的融入,例如实验操作步骤,应给学生展示英文的表述,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在每一次实验结束后,都设立一个总结环节,每组学生先用英文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然后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做最终的总结,并对实验操作中应理解掌握的专业英语的表述进行强调复习,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双语的上课模式。形成性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5 总结

分子生物学不仅是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课程,其涉及到的实验技术也是生物学领域相关研究所必须的,而对于这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不仅为学生积累更多的专业英语知识,给学生提供科技英语的阅读氛围,拓宽学生视野,学习到最新的前沿性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有利于教材建设[4]。教师连续对15级,16级,两届本科生进行有关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并且根据15级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师进行教学各方面的调整,这一调整结果从16级的反馈中可以体现,学生对授课教师整体水平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都有提高。这一动态的调查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保持连续的沟通,有助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和状态等,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的改革趋势,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之路[5]。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双语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湖南师范大学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核心素养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