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综合整治技术论述与应用报告

2019-09-25 09:33黄龙翔何嘉辉王素玉何敏旋黎德俊黄海宇
山东化工 2019年17期
关键词:护岸底泥河道

黄龙翔,何嘉辉,王素玉,何敏旋,徐 坤,黎德俊,黄海宇*

(1.广州市水之道生态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80; 2.广州市新之地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80)

随着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河道已成为承载城市文明的载体,发挥着多种功能,包括行洪排涝、生态景观、观赏休闲、水质自净等。在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河道黑臭日益严重,成为世界的普遍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居民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

2015年4月《水污染防止行动计划》(“水十条”)出台,针对城市河道明确提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1],因此黑臭河道治理已刻不容缓。

1 治理历史

1.1 国外河道治理历史

西北欧、北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其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河道生态修复等起步较早,对我国河道治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德国在1938年代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理念,认为河道整治要与生物充分结合,特别是用植物作为工程材料来治理污染河道。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达到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之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了用生态工程治理污染河道的新理念。

1997年,日本认为污染河道整治应包括河道水量维持、水质改善、生态系统构建、河岸带重建和两岸居民活动等内容,将河道水体、河岸带空间及两岸居民社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重点强调使用生物生态治理工程方法来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尤其是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1998年美国出版了《河流廊道恢复的原理、过程和实践》用于河道生态治理,河道治理已经进入“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阶段[2]。

1.2 国外典型河湖治理案例

表1 国外典型河湖治理案例Table 1 Typical cases of river and lake management abroad

1.3 我国河道治理历史

我国近期河道治理经历三个阶段[3]: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为工程治河阶段。主要以提高防洪排游、水利安全为目的,利用防洪排污工程等措施治理河道,主要措施有裁弯取直、堤岸建设、清淤、渠底硬化等,其中堤岸多采用硬质直立式。此阶段河道的渠化建设,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阶段。全国新建污水管网、污水厂等,清淤、调水补水、河道堤岸建设等,实现了一定的污染控制和景观效应。

第三阶段(21世纪初以来)为河道生态修复阶段。人们日益追求河道的自然景观、河水清清、鱼虾嬉戏、岸边和水里生长水生植物的自然生态景观,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河道生态修复以及多自然河道的建设。在这个阶段,控源截污、底泥生态修复、生态护岸、水质修复、河岸生态景观重建、微生物修复等治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践“亲自然河流”和“自然型护岸”的形式。

表2 国内典型河湖治理案例Table 2 Typical cases of river and lake management in China

2 我国河道的现状及特点

(1)河道水资源污染严重、河道黑臭:

①生活污水直排,或雨污水混排严重影响水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②工业废水直排,严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和水质,危害河道生物;

③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对水体水质和生物也有较大的影响。

(2)城市河道防洪泄洪能力较差:

①很多河道防洪泄洪能力较弱,防洪标准未达到规定要求;

②河道淤积严重影响行洪断面;

③堤岸残缺,影响安全。

(3)河道周围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从事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水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城市为了扩大用地面积,盲目地填埋水域。

(4)河道周围硬化设施过于单一:

河道的传统功能主要是排洪泄洪和航运,河道整治多采用单一式直立硬质断面形式,严重阻碍水生生物和岸边植物的生长,影响水陆能量的交换,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5)忽视河道中自然景观功能。

3 我国河道治理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我国的城市河道污染治理起步较晚,近几年借鉴国外河道整治的经验和自身的探索,我国河道治理经历了从仅注重水利功能,到河道综合功能的提升,建设思路逐渐清晰,目前河道综合整治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是:(1)“重建设、轻管理”;(2)河道治理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缺乏“一河一策”。

4 河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水体黑臭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单一技术对黑臭河道的治理收效甚微。

科学治河应结合现状,以目标为导向,系统施治,从过去的“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水生态建设”向“五位一体(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转变,同时建管结合,实现河道全面水生态修复和提高水质净化能力[4]。

(1)水资源建设:调水补水和引水稀释补充河道基本生态基流,是一种临时水质改善技术,主要作为应急措施应用。

(2)水安全建设:包括底泥疏浚和生态护岸建设(自然土坡护岸、石笼护岸、木桩护岸等)。

(3)水环境建设:包括:①控源截污: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初雨面源调蓄与处理等;②污水旁路处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旁路人工湿地等;③河道水质提升:河道曝气、水体微生物、河道砾石床等。

(4)水生态建设:包括人工浮岛、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

(5)水文化建设:挖掘沿河文物古迹、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增加展示传说、人文历史、地方民俗等的配套设置,丰富现有河道工程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

5 示范项目简介

本次选用山东省某黑臭河道为例,长度5.5 km,河宽约30 m,市政污水直排、雨污合流、底泥污染、两岸可用于河道建设用地少、直立硬质驳岸、水体流动性差,透明度低于20 cm,水体散发较大气味,是典型的城市黑臭内河。

图1 治理前

Fig.1 Before training

采用“五位一体”的治河方略(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化),并“重建设,重管理”。

(1)水资源建设:为改善河道流速缓、水体交换周期过长等现状,进行调水补水,改善水体流态、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溶解氧,提高净化效率。

(2)水安全建设:对河道全河段进行清淤疏浚,确保河道行洪排涝安全,同时消减底泥污染,为防止清理后的底泥造成二次污染,对底泥进行固化封闭后改造边坡,缓解地表径流形成的外源污染,净化河道水质,建设生态型岸线。

(3)水环境建设:根据河道污水源调查分析情况,沿河两岸设置截污工程的实施,已将沿河两岸的部分污水截留至污水厂处理;对部分雨期的雨污合流来水,采用下河污染物强化处理和生态滤床净化系统强化处理措施。

(4)水生态建设:通过水生态系统构建,逐步引导恢复河道健康、完善、平衡的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水域自净能力。

(5)水文化建设:根据居民活动特征,设置栈道、亲水平台等。

(6)监控维管:为长期保持河道“清畅绿美”的效果,提出“监控维管”的长期维护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排污口监督调查、河道感官维护、设备维护、水质维护、生态景观维护等内容。

治理后的河道水体水质明显转好,遏制黑臭状态,透明度大于30 cm以上。

图2 治理后

Fig.2 After training

6 总结与建议

我国的河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起步晚,在制定适合我国河道污染特点的河道治理技术路线时,可以结合国外的河道污染治理成功经验,结合“五位一体“的治河方略,同时考虑河道治理技术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相容性,并将它们统一起来[5]。

猜你喜欢
护岸底泥河道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