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命教育教学的思考

2019-09-25 02:09张晓峰侯丽杰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方法教育资源

张晓峰 侯丽杰

[摘 要]生命教育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在科学认识生命的基础上提高生存技能和质量的教育活动,它的传播、广泛实施在我国经历了引进阶段、高歌猛进阶段和理性沉淀、深化阶段等三个时期。当前我国初中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教育学生“知己”“知人”“知物”三个方面,其实践面临着资源挖掘不足、实践表面化、师资力量匮乏等困境。初中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必要大力推广体验性课堂教学、叙事式课堂教学、角色扮演教学和视频观赏教学等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初中生生命教育;教育内容;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8-011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8.022

一、生命教育的缘起、内涵与发展历程

“生命教育”理念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内地的兴起只是近30年来的事情。1968年,美國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在其创建的“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中探索了蕴涵在生命教育中的原则。1986年,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一书中阐明了他的学校教育观:教育是集知识学习和生存体验于一体的过程,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应是未来教育的新要素,“孩子们所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职业;他们必须懂得如何明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违背自身内在的深层次需求”[1]。此后,生命教育思想开始向世界各地辐射,辐射过程中伴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借鉴、传承、转换和创新。

生命教育的产生与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华特士之所以发生命教育之先声,是与美国在二战后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进行反思,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粮食与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关注的增多,对自杀、他杀等社会问题及吸毒、性危机、安乐死等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缺乏有效办法的背景分不开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应对社会中各种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2]。1989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教学大纲》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使之“热爱生命,选择坚强”[3]。这是日本为应对工业化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下人的脆弱性问题而提出的教育策略。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为为解决青少年中的吸毒、暴力、贫穷、自杀等问题而开展生命教育。

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经历了20世纪末的引进阶段、21世纪初的高歌猛进阶段和近十年的理性沉淀与深化阶段等三个时期。正如生命教育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借鉴、传承、转换和创新过程一样,我国的生命教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借鉴、丰富、创新的本土化过程。(1)叶澜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半程开始关注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主张从生命的层次认识课堂教学,呼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由此,生命教育被纳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开始在部分中小学发端。我国生命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式专家冯建军认为:“生命化的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完善生命是目的。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生命的本质,才是完整的生命化的教育的内涵。”[5]这为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赋予了相对宽泛的内涵,其目标在于通过教育加强对生命的保障和完善,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有别于我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尽管这一时期开展的生命教育过程中译介、借鉴国外教育内容与经验的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教育内容的本土化趋势自其实施伊始即显露无疑,且日益强化。(2)21世纪之初的十年,是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热兴与实践的全面展开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教育内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此后,辽宁、上海、湖南、江苏、重庆、湖北、黑龙江、云南、陕西等省市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实践陆续展开,大中小学校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此间,生命教育群众性组织活动日趋活跃,多家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和实践基地相继成立。(3)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生命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获得全新发展的阶段。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这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此后,我国内地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实践探索遍地开花,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

生命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人的全面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也是教育回归其本旨的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生命的特性及其发展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及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幸福的一种教育活动”[7]。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意识的建立和生存技能、生命意义感的获得等方面;关注、尊重、热爱、善待(欣赏)、成全、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过程逻辑和终极目标。

二、中学生命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发展困境

有学者认为:“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思政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验式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8]中小学校要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当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教师有效开展课内外生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与能力等方面的配合与提高等问题。当前,关于中小学开张生命教育教学的方法,有学者认为应包括四种:思考教学法(知)、体验教学法(情)、反省教学法(意)、实践教学法(行)。张振成提出的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教材与教法宜生动、活泼、有趣;注重生活式体验;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重视全体参与,相互分享与共同体验”[9]的主张,成为多数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教学的指南。同时,教师的素质越来越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生活化、差异性、发展性的原则。生命是通过活生生的生活体现出来的,因此生命教育要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放置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做能够面对现实、成就自我、贡献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差异性原则是要求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开展差异性的教育教学,亦即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倡导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原则。

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在生命教育需求日益增强、国家整体推动政策日益细化的时代背景下,当前我国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认识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即教育学生“知己”“知人”“知物”。具体而言,教育目标是要帮助和引领处于青春期之前和青春期的初中生了解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学会保护自我、应对各种突发灾难(危害)的常识与技能,树立尊重、关怀生命并能悦纳自我和他人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内容是:“知己”——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人生规划,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知人”——教育学生重视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处理、维护主流社会公德,学会尊重、包容他人并与之和谐相处,融入良好的社会秩序之中。

在应试教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在唯分数论英雄的竞争环境下很难顾及对个体生命的涵养、培育,生命主体缺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或时有发生的,其实践面临三大困境:一是生命教育的资源挖掘问题。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体系性的国外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经验研究成果尚待开发。二是生命教育实践问题。生命教育的内容若不能以实践性的活动加以体验、巩固,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阶段,则很难实现其指导价值,因此生命教育的推广需要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三是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多数初中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很难适应生命教育的发展要求,既缺乏生命教育的知识支撑,也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技能与动力,很难在学科教学中系统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内容的准确传递,更缺乏长期的教学计划。

三、初中生生命教育教学的实践模式

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命的感觉与体验、联想与想象,追求生命化的教学,就要改变对知识传递的过分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应使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课堂,使其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认识生命现象,欣赏、赞美生命的神奇与美好,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因此,重视生命体验和生命在场的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笔者践行了以下几种课堂生命教育教学策略,以期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是开展体验性的课堂教学。生命教育课堂体验就是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生命的相关知识,掌握珍护生命的技能,形成尊重生命的情感与价值观,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10]。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联系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背景及对生活世界的回归,通过情景体验学习知识、技能,释放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这与生命教育的要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例如,在初中物理“声现象中的次声波”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大自然中的地震、台风、海啸、飓风等现象外,还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探讨地震中的避险和自救知识,使学生了解就近躲避地震的知识,掌握震后的安全防护技能、方法:在空旷地带,可原地下蹲,双手抱紧头部,减少身体的受冲击面积;若在地震中被埋废墟之下,可依据固体传声原理,敲打周围的水管、墙体等,及时发出求救信息。也可依据课堂讲解内容,布置体验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查找视频资料,学习在台风、海啸环境下的自救技能。

二是开展叙事课堂教学。叙事课堂教学意在通过听、讲故事让人在敞开心扉,达到治愈心灵的教学目的。美国学者杰罗姆·布鲁纳认为:“我们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人因为把自身的经验说成故事而赋予了自己的生活以意义。因为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与他人产生了互动,便积极地塑造了自己与生活的关系。”[11]透过故事,人们会在生活中产生关于生命的顿悟——故事改变了人存在的感觉,当人们觉得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自己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生活遭受挫折时,故事能让人重新找到生命的感觉,重返生活想象的空间,重拾生活中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故事性的存在,教师与学生正是借助于他者故事的阐释、分析与重构来进行教学交往并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生命教育更需要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生命本身是一种兼具现实性与抽象性的价值存在,生命教育的对象要能够在情感层面将外我的生命视为一种亲在性的本体,并对他者的生命能够产生共通感才能实现生命教育的获得感。例如,在生命教育系列活动课中,笔者安排表述能力较强的同学讲述自己已辞世的长辈在其人生弥留之际身边所发生的一些情节、片段,让其他同学理解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最后阶段的心理,从而唤起学生珍视人生、完善人生的愿望和付诸行动的决心。因此,把生命叙事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生命真正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角色扮演的核心教育意蕴在于通过让受教育者设身处地的扮演特定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加深体验,进而建构起新的知识内容与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让受教育者通过表露所扮演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方面的变化来深化其对问题的认识。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去扮演主题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去体验与感悟生命的珍贵[12]。例如,在讲授树立关爱他人品德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聋哑人出行的情节,让扮演者在模拟情景中體验残障人士出行的诸多不便,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强调关爱他人品德的必要性。

四是视频观赏教学法。通过视频观赏,受教育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视频内容的教育意蕴。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相比,视频观赏教学对中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有效传递精神生命成长的过程、意义。当前已经有很多国家采用视频观赏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多种形式、不同内容的生命教育,如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当前,视频观赏资源来源渠道广泛,教师和学生皆可收集、制作、分享,成本较低,传递方便。

參考文献:

[1]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

[2]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青年教师,2007(2).

[3]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与启示[J].国外中小学教育,2007(1).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5]冯建军.论生命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6]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7]冯建军,王卫东,石中英.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2.

[8]刑胜.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研究综述[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0(12).

[9]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10]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86.

[11]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6.

Thought on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ZHANG Xiaofeng, HOU Lijie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activity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ppreciate, respect and cherish life, to improve their survival skills and life quality. The spread and ext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introduction stage, high-flying stage, rational precipitation stage and deepening stage. At present, the main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 knowing oneself", "knowing people" and "knowing things", the practice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ource exploitation, superficial practice and lack of teachers. The classroom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experiential classroom teaching, narrative classroom teaching, role playing teaching and video viewing teaching.

Key words:  life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ducational content;educational resources;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方法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新课改后的分析
公共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中职学校三结合教育中学校的作用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程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