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命题特点,完善备考过程

2019-09-28 03:11宋懿徐勤
求学·文科版 2019年9期

宋懿 徐勤

2019年的全国高考试题是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命制的,考试中心明确:高考要求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纵观全国卷的三套试题,可以发现

“立足区域空间视角,通过时间变化,透过地理现象揭示其本质,以达成人类的识生存、谋发展、向往美好”的地理理念与学科思维,彰显了地理学“解释过去、思考现在、预测未来”的学科价值。

一、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卷)分析

(一)突出核心内容

首先对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的“材料情境”与“设问角度与层次”进行如下统计:

通过分析全国卷的三套试题,可以看出其所考查的地理学科核心内容有:

(二)取材生活现象

2019年地理试题的情境材料,大多取材于生活,学术化痕迹明显减少,简洁易懂,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周边发生的一切,关注世界的变化。

如: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的第一组选择题(“长三角村办企业”题),所给的材料几乎就是新闻媒体的语言;第二组选择题(“欧盟籍与非欧盟籍”题),涉及中东动荡产生的难民问题;第43题(“安仁古镇旅游”题),与乡村振兴的政策相呼应。

(三)抓住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体现在多个方面,重点考查的应该是识图(包括地图、统计图、原理图、示意图等)、读图、析图的能力。全国卷Ⅰ地理试题中有六幅图,全国卷Ⅱ有五幅图,全国卷Ⅲ有五幅图,平均每套试卷有五到六幅图,还不包括“无图考图”试题。

而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图中所隐藏的信息的能力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2019年地理试题中有关读图能力考查的,有两处值得注意。

一是全国卷Ⅱ的第一组选择题,图1“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变化方向”。乍一看,这些箭头会让人发懵,以为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联系。只有在长三角城市发展存在时空差异的背景下,仔细审阅完材料和图,才能领会这些箭头是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之间的城市“地位”变化。

二是全国卷Ⅲ的第37题(图2),材料的文字叙述是“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其中“不同时间”容易解读,而“水体形态”则很容易让人误读为“水位状态”。因为平时我们碰到的是“水位”“水深”“水量”这些概念,基本不会涉及“水体”,所以要从图中河底与河面的深度来理解“水体”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真正理解了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才能解读出河底深度不同的原因:不同季节的流量(流速)不同,引起了流水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不同,导致了河底沉积物厚度的不同。

(四)彰显学科价值

地理学不是光靠背诵、记忆就能学好的学科。地理学具有“解释过去、思考现在、预测未来”的学科价值,要想学好地理就必须具有这种格局观。

以全国卷Ⅰ的第一组选择题为例: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偿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地理学,是研究时间空间格局的学科。本组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素养)是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时空格局变化,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是指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小资本型的经济逐步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前瞻性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究。

总之,地理学科的格局是“必须要对地理问题有个宏观的把握(从区域特征的角度认知),分析真实情境下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促成人地协调”。

(五)关注世界变化

地理原理告诉我们,自然现象的影响因素和产业活动的区位都是在变化中的,从而有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产业的升级、转移。比如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会产生许多新的、复杂的问题。(关注“求学杂志”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关注世界变化”,即可查看更多内容)

(六)体现美好生活

地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走向人地协调的美好生活。

1.传统试题的延续

人地協调的理念继续体现在环境问题的产生、治理与保护这一类试题上。

2.新颖视角试题创设

全国卷Ⅲ第42题,通过日本本州岛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祭”活动与旅游业发展的情境创设和设问以及给出的参考答案,都体现了高考考查考生在地理视角下的审美和艺术素养。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冬季多大雪。由于地处偏远,该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都市,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乡村日渐衰败。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地区于2000年开始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该活动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当地传统文化。该活动使越后妻有地区逐渐成为日本知名的旅游地。图3为永久保留的“大地艺术祭”经典作品——《梯田》。

指出越后妻有地区举办“大地艺术祭”活动的旅游价值,并说明能够永久保留在田野上的艺术作品的特点。

【参考答案】旅游价值:“大地艺术祭”以弃耕的农田、闲置的农舍和校舍以及山地为舞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具有审美价值;充分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价值。

特点:艺术作品主题与“大地艺术祭”主题高度契合;艺术作品的制作结构和材质牢固,不易被冬季大雪损坏。

本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成是对《旅游地理》一书的补充,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中国教育报》对该题是这样评价的:“通过艺术作品《梯田》,栩栩如生地呈现当地农耕生活的风貌场景,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融合的美丽田园画卷,引导考生欣赏自然美、人文美,领悟人地和谐之美。”

二、2020年备考建议

(一)落实基础知识,学会学习

1.弄清概念,体会现象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概念”,概念是用来区分不同事物的,只有弄清楚了“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探究“为什么”。

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最容易混淆的是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些知识点是否能够打通,是能否获得高分的关键。比如“降水、水分、水源”这一组概念:降水,是大气中降落在地面的水量;水分,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留在地面的水量;水源,是流经某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水量。通常情况下,降水量多的地方水分多,但是两地蒸发量要是差别大,就不能简单画等号了。比如在我国西北地区,200mm年等降水量线基本就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但是在低纬度地区的非洲,由于蒸发量大,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3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源与降水、水分的关系为:降水量大、水分充足的地区通常水源充足,但是水源可以是别的区域流入的,干旱的地方降水少,但水源可能会充足,比如沙漠地区的绿洲。

2.理清原理,梳理逻辑

如“太阳辐射强度、日照时数、昼夜长短、云量、地形、海拔、太阳高度、大气密度”这一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就可以理清。

可以看出: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既有直接因素(太阳高度、日照时数、大气密度),也有间接因素,更有“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的现象。只有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才会将其运用到实际分析中。

3.追问结论,自主学习

学会问“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本中有很多的结论,如果只停留在对结论的记忆层面,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也可以说还未真正进入地理学科的门槛。

比如“地球上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能”这句话,不单是记住就行,还要学会发现问题、深入挖掘、拓展延伸、刨根究底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培养发散性思维。“几乎都”三个字意味着“不全是”,即除太阳能以外还有潮汐能、地球内能等。

再如“一般地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同学会忽略“一般地说”四个字,把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的关系绝对化了,这样就无法解释某些现象,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沙特的经济发达程度远不如日本,但城市化水平却高于日本,究其原因是沙特为热带沙漠气候,只有少量人口在绿洲从事第一产业的活动。因此,通过这样的追问,可以从课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地理学科中“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这一核心。

(二)重视地图

地图是试题命制时一个很好的信息载体,可以考查学生识图、读图、判图的能力,引导考生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图包含的信息丰富,掌握读图方法可以让复习事半功倍。

1.心中有图,丰富想象

心中有图形,图中有内容,内容有重点,事物有联系。

第一,心中要有基本的轮廓图,如中国轮廓图、世界轮廓图(海陆分布图)、大洲轮廓图、大陆轮廓图、主要岛屿轮廓图、主要半岛海峡轮廓等。

第二,层层充实主要内容,如主要地形分布、主要河流分布、气候类型分布、洋流分布、主要城市分布、主要农业工业分布等。

第三,把握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形特点与水系特征的联系,气候特征与水文特征的联系,风带、气压带与洋流分布的联系,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联系等。

2.学会比较,分析异同

区域、区域特征、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

对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较,学会从相似处找差异,从不同处找相同。

如荷兰的纬度偏高,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云南的纬度偏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两者的农业生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发展了规模化的鲜花产业,这一共同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两地都气候温和,适宜鲜花的种植。这样的比较就可以促使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两地的特点都是气候温和呢?深入探究,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关心世界,关注问题,注重变化

1.生存问题

人类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影响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是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如何通过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两个方面是地理学习的重点。

研究环境问题,应该侧重探讨如何减少人类在活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清洁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主要涉及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动力,这两个方面都与科技创新和应用有关,因此,新能源开发和创新科技的应用所引发的世界产业格局变化也是一个重点。

3.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市场、快速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与互联网的发展)、5G网络等高科技领域的突破、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补性日益体现,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参与,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应该关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互补性与互惠互利,相关的地理内容主要有:(1)主要涉及哪些国家和地区;(2)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经济地理特征是什么;(3)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4)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合作点在哪里。

“中美贸易争端”也是一个热点。从地理学角度审视,是美国在经济“滞涨”背景下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破坏了原有的国际秩序,是“單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则面临着如何调整产业布局来突破美国的贸易壁垒问题;就美国方面来看,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也就是制造业的回归,那么,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就会遇到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涉及提高劳动效率与管理,势必会加速智能科技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以上所述的内容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