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国画家方增先辞世

2019-09-30 05:50
中国画画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物画水墨艺术

著名中国画家方增先先生于2019年12月3日19时36分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8岁。

1931年,方增先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西塘下村(今属兰溪)。1949年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3年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5年任上海美术馆馆长;1991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该院终身董事和国际顾问;1993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受聘为上海大学讲席教授;1998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1999年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9年担任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其代表作《粒粒皆辛苦》(1955年作)被美术界公认是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作品《说红书》(1964年作)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作品《母亲》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与此同时,他还画了大量变形写意的白描古装人物绘画。2001年,方增先开始将目光回到身边的生活,用积墨的方法创作了《大山的回忆》《闲看行路人》等一批力作。其作品《古诗意图》等分别被山东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出版画集有《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等。

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物画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人物,中国画坛“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将传统笔意与现代造型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国画人物画的时代革新大潮。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到七十年代的《艳阳天》《孔乙己》,方增先的人物画融贯中西两种不同体系的技巧,并找到两者的连接点,实现了将西方写实造型原理与中国水墨写意技法融汇于一体的超越。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积墨人物画法,则再度把国画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气象浑成的博大境界。

方增先对于写实人物画的贡献,既在于他一手伸向西方,吸取科学的造型理念,更在于他一手伸向传统,提炼传统艺术的形式,使之与表现现实的需要相匹配,从而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曾说:“我很想默写出人的任何动作。”简单的一句话,凝聚着多少心血。为了更好地参透、改造结构素描,使之更合适于中国画的实践,他孜孜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塑,从而提出了“团块接榫”的概念。可以说,浙派人物画的成功离不开方增先对素描造型的研究和探索。

方增先以中国画的线条、笔墨去反映生活本身的艺术实践,教育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方增先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为新水墨人物写生技法的推广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大受欢迎。他和他的同道们较早地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系统且行之有效的人物画教学体系,并为全国各专业院校中国画系科教学广泛采用。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美术教育中的人物画专业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年浙派人物画教学方法的影响和助益。

与此同时,方增先还是一位对国内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前瞻性和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为上海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美术的活跃和发展做了很多推动性的工作,其中就包括上海国际双年展的举办。他曾说,“上海是个大都市,画家和观众的接触面都很广,不管什么流派都有人喜欢、欣赏,美术作品的风格古典的、民间的、外国的都有人要,这与上海的文化有关。各人可以兼容并蓄、各自发展。这种方式对当前艺术的发展更适合。因为艺术应该发展流派,各有各的门路”。

尽管方增先自己在创作上走的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水墨人物画道路,但对其他各种艺术流派、风格从不排斥、不拒绝,尤其对于年轻人的艺术创作,他很开明宽容,尽力去理解支持。

从童年时与绘画结缘,笔墨伴随了方增先的一生。“一语不答重行行”,他沉默而执着地前行,未尝停止他跋涉的脚步。

而今,斯人乘鹤,但他的艺术将长久地留驻在世人心间。

猜你喜欢
人物画水墨艺术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水墨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纸的艺术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