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伦道夫?斯托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

2019-10-06 02:18于金红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斯托

于金红

【摘 要】澳大利亚作家伦道夫·斯托(Randolph Stow)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解读各不相同。从其主要作品《归宿》等内容来看,来自中国的道教哲学对他的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它的小说《归宿》等,探讨了道家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他的作品,以加强中澳两国在文学文化上的联系。

【关键词】道家思想;伦道夫·斯托;归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229-02

澳大利亚作家伦道夫·斯托(Randolph Stow)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解读各不相同。从其主要作品《归宿》等内容来看,来自中国的道教哲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生应順应自然,不必过于刻意,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而伦道夫·斯托的一生经历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谦和宁静,淡然自若。

一、道家思想简介

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是一种深受欢迎的思想流派;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与社会及人类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人生应顺应自然,不必过于刻意,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自我。作为一种看问题方法的“道”,“依道而看”的道家方法论对于个人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性,它能向每个人揭示出属于他自己的“能在”,从而让人真正去追寻并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依道而看,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敞开自身,让他人或物性以最适宜的方式向着自己敞开,从而形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最适宜的良性关系。

二、伦道夫·斯托及其作品简介

伦道夫·斯托(Randolph Stow,1935-2010)出生于西澳大利亚的乔拉尔特顿镇,他的中学时代分别在乔拉尔特顿和珀斯的学校度过。中学毕业后进入西澳大学学习法律和艺术。195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鬼影憧憧的土地》(A Haunted Land, 1956),次年接着出版了第二部作品《旁观者》(The Bystanders, 1957), 紧接着在1958年推出了影响最大的小说《归宿》(To the Islands, 1958)。伦道夫·斯托的后期作品还包括:《图木林》(Tourmaline, 1963)、《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 in the Sea,1965)、《午夜》(Midnite, 1967)、《初出茅庐的女子》(The Girl Green As Elder flower, 1979)、《来访者》(Visitants,1980)、《地狱的边缘》(The Suburbs of Hell, 1984)及三本诗集。

从创作量来看,伦道夫·斯托并不算一个多产作家,但他是一个有着独特思想和生活态度的作家。《归宿》的出版,让他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并获得了迈克尔·富兰克林奖,可是斯托对此却反应淡然,出人预料。后来他甚至一度放弃写作,去尝试其他工作。之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定居英国,在1980年之后,除了少量诗歌和短文,他再没有更新的更好的作品问世。

三、从《归宿》等作品的内容看道家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

《归宿》可以算作斯托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赫里奥特(Heriot), 67岁,多年以来一直在家乡的教区做负责人。但最近却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及信仰产生了怀疑,内心充满了幻灭感(徐显静,2015),感到“十分厌倦和孤独”(黄源深,2014)。强烈的不良情绪让他变得暴躁易怒,他摔碎了十字架,并与一位教民——土著黑人雷克斯(Rex)发生了争执,混乱中他用石头打到了雷克斯的头部。看到雷克斯倒下,赫里奥特以为他死了,就从教区离开,向着一座土著人意谓“死亡”的小岛,“开始了他寻觅‘归宿的赎罪之行”(黄源深,2014)。

从《归宿》的内容看,赫里奥特的“归宿追寻之旅”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肉体上的磨砺,另一部分是精神上的升华。首先,在肉体上的层面上,67岁的赫里奥特已经不再年轻力壮,但却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所谓的“死亡之岛”。在旅途中,他还要忍饥受冻,经历种种生活上的不便。但这正是儒道哲学中所说的“劳其筋骨而后得大道”之理。而在精神层面,赫里奥特走出教堂,怀着赎罪的心情,去找寻土著人口中的象征“死亡”的小岛,打算在岛上了此残生。一路上,他情绪低落,心情灰暗,本已经了无生趣,却遇到了一位对他怀有“甜蜜的爱”的执着的黑人教民贾斯廷(Justin)(黄源深,2014),执意要随他远走天涯。后来他们又遇到几位流浪者。在一起跋涉的途中,灰心丧气的赫里奥特逐渐恢复了宽容友爱的本性,内心慢慢地平静下来。此次精神之旅更加契合道家思想的主题,肉体所经历的磨难让他的思想得到了洗涤,而旅行伙伴们的陪伴又让他不断自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最后终于大彻大悟,看透生死,精神得以升华。中华文化里处处都是这样的影子:在俗世中不如意,选择遁世得以解脱。而归于自然、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赫里奥特的赎罪之旅既体现了斯托内心对西方宗教和哲学的认识,可以看作是一次基督教的朝圣之旅,又与东方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而大彻大悟、自我救赎并由此获得内心安宁的旅行。这正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的深意,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内心安宁、超脱现实的生活,返归大自然接受道的启迪(徐显静,2015)。正如赫利奥特在荒野里获得了对事物真谛的顿悟,“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中国古代隐世道士的影子”(杨性义,1995)。

伦道夫·斯托接触中国道家思想缘起中学阶段,当时班级里有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同学,通过他们,斯托接触到了来自中国的书籍和哲学思想,深受启发。特别是林语堂的作品,让他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淡泊宁静的哲学气氛很让他着迷。据说斯托的祖父是佛教徒,东方哲学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年后,他对老子的《道德经》着迷不已,经过多年细心研读,他发现了其中深奥的玄学思想,并专门模仿《道德经》赋诗十二首,诗名为“图木林之约——《道德经》主题之变异”。在诗中他同样显露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人大,地大,天大,道至大。

在太空的洞中,在原子的所有空间中。

(《道德经》主题变异之二十五:Hassall, Antony)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文学创作上伦道夫·斯托不光把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写进作品之中,还开展了自己成就斐然但孤寂淡然的一生。他视自己同时为英国人,后期选择定居英国的小镇,偏安一隅,淡泊孤立,在文學创作上也不甚了了,随意而安。他一方面是个出色的作家,他的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西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个性迥异的鲜明人物形象。但另一方面,他却对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反应淡然,对由此而获得的奖励殊荣亦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悦。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除了少量诗歌和短文问世外,几乎再没有大的创作。没有刻意地苦苦地追寻成功和名利,淡然宁静一如遁世隐士。

四、结论

受西方文学世界的影响,并同时受到澳大利亚文学巨匠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的影响,伦道夫·斯托的作品从刻画人物的外部世界逐渐转向了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伦道夫·斯托的创作经历及其作品内容看,他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道教的思想影响。这些文化因素作用其中,让他成了自己世界里那个洒脱不羁、虽孤寂离群却依然宁静自若的伦道夫·斯托。

参考文献:

[1] Hassall, Antony. A Strange Country: A Study of Randolph Stow. St. 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68,P52.

[2] Hassall, Antony. Randolph Stow. St. 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P223-228.

[3] Higginbotham, Paul D. “Honor the Single Soul: Randolph Stow and His Novels.” Southerly, 39 (1979).

[4]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

[5]徐显静,伦道夫·斯托道家思想的侨易解读,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

[6]杨 性 义.〈小 岛 之 行〉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外 国 语,199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斯托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