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让文章更有意蕴

2019-10-07 08:46何子芳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白杨树白杨军民

何子芳

导言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今天,我们就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法。

课文品读

《白杨礼赞》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作者茅盾亲眼目睹陕甘宁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同日本侵略者作坚决斗争的场景,受到感染而写下的。请看——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思路分析

这段文字作者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军民,然而,作者对坚持抗战的军民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与敌斗争,如何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而是通过对白杨树的外形和内在气质的描绘,引领读者联想,间接地赞美和颂扬,这种技法就是象征手法。

作者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先把描写的场景定位在西北高原,这个既雄伟而又荒凉的地方,人们在这种地方远远看到白杨树,就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将白杨树在黄土高原以及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与在这里的人民联系起来。接着作者近距离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写它“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每一句描写都饱含情感,生动细腻地描摹了白杨树的外形美。

读者对白杨树外形了解之后,接下来作者又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深入挖掘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将其视作树中的“伟丈夫”。为了更好地引发读者联想,作者先后用到了“伟岸、正直、朴质、挺拔、坚强不屈”等词来赞美它,给人感觉白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像人一样,具有顽强意志的生命。由此,作者顺势连用四个反问句,把白杨树身上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逐层展开,以树写人,由树及人,引领读者进一步联想,自然就能把白杨树和北方军民联系在一起,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白杨的形象,脑海里浮现出北方军民的形象。

总起来看,作者抓住白杨与北方坚持抗战军民的“神似”之处来写,借此颂扬他们坚持抗战的精神,含蓄蕴藉,十分恰切。这种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革命的精神,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非常贴切、自然。

技法讲解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要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象征物”,做到形神兼备

象征物,就是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那一事物,也就是“托物言志”中的“物”。写作中,象征物的选择是有一定的技巧的。要选择那些生活中人民比较喜爱的,或看似平淡,但却有一定内涵寄寓的事物进行描绘。在描绘时,也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征,充分显示象征物的本质审美属性,处理好点睛之笔。这样,就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二、抓住相似性,设置象征意义

如何设置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呢?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根据外在形态设置象征义,如由“圆月”象征着“思亲念乡之情”;根据生存环境设置象征义,如“野草”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精神”;根据特点、性质设置象征义,如白杨树象征坚持抗战的军民;根据功能用法设置象征义,如“手帕”象征着“妈妈的关爱”。总之,要抓住“物”和“象征义”的相似点、接近处展开,方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三、明确“象征义”,做到始终如一

象征包括象征物和象征体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自然万物,千姿百态,其色彩、风韵不仅给人以美感,在人们心目中还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杨柳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等。运用象征手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象征体的具体描写中。同时,在描写中,不论情节如何变化,要始终保持象征物的前后一致性。

四、揭示象征义,借助独特语言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描写的形象必须要符合其自然形态,同时又要借助它来表达象征意义,所以需要运用独特的语言才能够起到好的效果。《白杨礼赞》一文,为了引领读者理解象征意义,作者把白杨树比作树中的“伟丈夫”,并连用四个反问,引领读者联想思考。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时候运用了这些特殊的语言,使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了联想。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独特的语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象征意义,这样才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总之,象征手法作为一种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要素,象征手法才能在文中真正发挥其作用,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生动、富有深意。

佳作示例

我也是一束阳光

一考生

黄昏,在一条阴阴的小巷里,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一根冒着青烟的旱烟杆,鼻孔里冒出一缕缕白烟。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脚边摊着一袋袋雨花石。

小巷背光,此时夕阳西斜,悠长的巷子更显阴暗,老人害怕天黑,害怕回到自己的家。他布满皱纹的脸阴沉沉的,眼睛偶尔瞧人时,放出一束冷漠的光。我背着画夹偶然路过这儿,目光瞬间停在他的脸上。我抿了抿嘴唇,轻轻地说:“大爷,我想给您画张像。”“画像?”他把烟杆在石头上轻轻地敲了几下,似乎在想些什么,接着说:“行,但你得买几袋雨花石。”“嗯。”我答应了。“一袋一块钱,你买十袋吧。”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掏出了十块钱,给了他。

我打开画夹,用恬静、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似乎想从他冷漠的眸子里寻找什么。他被我看得有些不自在,茫然地向远处看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淡淡的轮廓。像画好了。他走过来,随后将十袋雨花石递给了我。我摇了摇头,只问了他的住址和姓名,便匆匆踩着夕阳,从巷子里走出来,回了学校。

半年后,我寄了一封信给这位年迈的老人。信中只有一张参观美术展览的入场券。我想,他一定会想起那天夕阳西下的情景,他一定会来的!

他果真来了。

展览厅里,有许多人围着欣赏一幅油画。他也好奇地走了过去。画面上,一位疲惫的老人,坐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下休息,老人蓬亂的头发灰蒙蒙的,那双凹进眼眶里的眸子,乍看灰暗,细看又透出逼人的寒光。他突然一惊,这不就是自己吗?此时,他的心猛地下沉,浑身血气直往上涌。他使劲地把眼睛揉了又揉,唯恐自己看花了眼,可他清晰地看到,在油画的右上角写着两个字:父亲。他抚摸着“父亲”二字,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图画:阳光从槐树上筛下来,自己坐在树下,小女儿轻柔地捶着背,孙儿甜甜地喊着“爷爷”……老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倏忽,老人的美梦被来来往往的人打破了,他嘴角抽搐一下,浑浊的眼泪重重地滴在锃亮的地板上……

几天后,我突然收到一张十元钱的汇款单,汇款人姓名:父亲。我久久地凝望着这两个神圣的字。后来,我终于知道老人是一个被儿女遗弃的父亲……

再一次来到这条巷子,太阳还没出来,老人还在那棵老槐树下坐着,我悄然走到老人身旁时,他惊喜万分,然后说:“展厅的那幅画,就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我打开画夹,准备再给老人画幅画,老人抬起头时,阳光如水一般涌来……

点评

“阳光”给人以温暖,带来光明。作者把自己借助画作改变老人情感,让老人情感的冰川终于在“父亲”二字的春晖中融化的过程,比作一束阳光,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写法别致新颖,含蓄而有意蕴,这是作品最大的亮点。同时,作品多用衬托,如阴暗的小巷、枯死的老槐树、西斜的夕阳,反衬老人不幸的人生,为下文强烈的渴盼作了伏笔,也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匠心。

猜你喜欢
白杨树白杨军民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废园
一个追拍马拉松的人(小小说)
白杨
会唱歌的树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校园里的白杨树
快乐劳动节
太行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