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019-10-07 08:46胡馨月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寓言庄子比喻

胡馨月

导引

一部《庄子》包罗天地万物,参透世间无穷理趣。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庄子》又是一部怎样的书?我们该如何来阅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庄子和他的《庄子》一书。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被尊为南华真人。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其哲学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他的文章大多汪洋恣肆,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庄子》。

内容概述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一部反映庄子哲学思想的书。《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10余万言。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除内7篇外都是后人所作。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详细阐述了庄子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思想,既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思想诠释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表现为:

1.崇尚自然之美。所谓自然之美,在庄子看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顺应自然就是美的。庄子极为推崇自然之美,“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选自《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选自《知北游》),庄子明确地表达出美存在于大自然中。他认为人们的生活也应当顺应自然,如果人为地去破坏自然发展,也就是破坏了美。自然之美在庄子看来也是朴素、率真之美,就是不加修饰、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做人应该不做作、衣饰简单、善良、单纯、质朴,才是最美的。

2.追求自由之美。自由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庄子也不例外。庄子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无羁无绊,无拘无束。他以超越性的眼光,透视人的生命历程。在《逍遥游》中,他构想鲲化为鹏后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天际,他不要“留骨而贵”的高官厚禄而愿做只“曳尾涂中”自由自在的乌龟,他愿把参天大树放在“无何有之乡”而自己寝卧其下任逍遥。他的《逍遥游》是精神完全没有倚待、不受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是一种齐万物而无己、不以功劳自居、不为虚名所累的圣人神人,才能达到自由与逍遥的境界。

3.关注人格之美。庄子的独立人格意识,是对人自身的关注,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视,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庄子主张发挥每一个人自然的个性和富于创造的才能,这是对个体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充分肯定。庄子反复告诫人们不要扭曲本真的人格。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人,另一类是“至人”“圣人”“神人”。这“至人”“圣人”“神人”等一类人,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利害和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们的人格美才会达到极致。

艺术特色

作为极致思想的承载,《庄子》在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力:

1.寄理于寓,借寓言理。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奥玄妙,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庄子采用了“寄理于寓,借寓言理”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生动形象的寓言表达出来。而这样既能够被人理解,又容易被人接受。例如为了阐发“无为”的哲学思想,他巧用“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说理浅显,更易于被人接受。

2.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庄子》在说理时表现了超常的想象力,其用天马行空的巧妙想象代替了对现实的如实描写,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可谓意出尘外。例如,《秋水》篇中“望洋兴叹”的故事,写在秋水上涨时节,大大小小的河流奔腾跳跃汇入黄河,使黄河更加宽广,气势更加雄伟,它波涛汹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作者从黄河写到大海,写得混混茫茫,形成了开阔而壮观的境界,这与当时社会人们有限的认知水平,真是天壤之别。

3.语言夸张,比喻生动。《庄子》的艺术还体现在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大量运用比喻说理虽然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特色,但《庄子》的比喻却多样、巧妙、精辟、隽永,且擅长譬喻,经常喻后出喻,喻中设喻,无人能及。如《齐物论》中,他用十几种事物来比喻自然的声响,借实表虚。另外,作品中还大量运用夸张。如有“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鹏,“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等,都使文章姿态横生,美不胜收。

如何阅读

读《庄子》得到的,首先是精神,继而是物质的财富,而失去的只是无知。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阅读这本书呢?

通常来说,读古书有三种方法。一是朗读法,二是诠释法,三是意会法。读《庄子》,主要推崇朗读法和意会法,千万不要纠缠于字眼。

《庄子》的思想高邈超拔,力透纸背,且涉及广博,虚无缥缈;其遣词造句,更是含混朦胧,汪洋恣肆。所以对于一般读者,对其美段、美句,高声诵读;对其中的许多成语、寓言,可以读熟记牢领略其魅力;而对于作品中阐述的思想哲理,只要达到意会,不必逐字逐句解读,也无须细究细枝末节。

原作欣赏

材与不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①,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②得终其天年③。”

夫子④出于山,舍于故人⑤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⑥杀雁⑦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⑧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⑨?”庄子笑曰:“周⑩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大木:大树。②不材:不成材。③天年:自然寿命。④夫子:指庄子。⑤故人:旧友,朋友。⑥竖子:童仆。⑦雁:鹅。鹅由雁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⑧奚:疑问代词,这里的意思是“何”“哪一个”。⑨何处:如何自处。指在材与不材间选择哪种以立身自处。⑩周:庄子自称。

赏析

庄子的寓言,总是耐人寻味。一个人怎样处世?材与不材,都可能面临危机。庄子以一篇寓言告诉我们,审时度势,明察事物,参透人生,进退自如,不为外物所羁绊才是正理。当今社会,成材固然是人生的积极追求,不材也许是一種另类的生存方式。只要不为外物所累,顺其自然,哪一种都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译文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的人停在树旁却不去砍伐。问他原因,回答说:“没有可用的地方。”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得以尽享它自然的寿命。”

庄子从山中出来,寄宿在老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请示说:“有一只鹅能鸣叫,有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鸣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尽享自然寿命,今天主人的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猜你喜欢
寓言庄子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时装寓言
买椟dú还珠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庄子说》(十五)
比喻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