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事而巧于言,写出生活的独特感受

2019-10-07 08:46张智勇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阿长束缚约束

张智勇

我们常说,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是多样的,面对同一生活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流露在笔端的情愫自然也会迥异。但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感受”不成功、不真实、不独特、不深刻的例子。因此,如何写好自己的那一份属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属于此时而不是彼时的独特感受尤为重要。

真题回放

请以“幸福的约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考题透视

2018年浙江宁波中考作文“幸福的约束”,作为一道沒有任何引导语的“裸题”,既节省了学生的读题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审题负担,又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空间。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约束”。“约束”对于向往自由的中学生来说,有着切身的体会。在生活中,爸妈的唠叨、老师的苦口婆心、社会的种种规矩……这些都成为青春期孩子想要摆脱却永远摆脱不了的“镣铐”,所以中学生应该有话可说,有情可陈。而出题者的高明在于,在“约束”的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幸福”,让题目顿时充满了一种思辨色彩。它赋予了“幸福”另一种新意,也赋予了“约束”不一样的含义。我们常常将“约束”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唯恐避之不及。而这个题目,却以“幸福”牵引“约束”,引导考生换个角度,以积极的心态看生活,引导考生积极阳光地体验生活中的种种束缚。

“约束”让人不舒服,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背后又蕴藏着什么?可能是父母的望子成龙,是老师的拳拳之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透过这样的“约束”,我们才可能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因此在审题上,为了更好地理解题目,从而进行选材和构思,我觉得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1.何为约束;2.被谁(什么)约束;3.怎么样的约束,为什么让人感觉幸福;4.收获的是什么样的幸福。

有哪些约束?从个人角度来说,有来自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朋友、师长、兄弟姐妹的约束;从社会角度来说,有来自规则、法律、道德等的约束;从自然角度来说,有客观的生活环境的约束,有时间、空间的约束等等。无论选取哪一个角度,最后的主题都应该定格于“幸福”。

题目中“幸福”和“约束”二者貌似对立,写作的关键,是为这两个对立找到关联,约束为什么是幸福的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把这个过程加以实现。可以说这个题目,切入点是“约束”,而想要写好,关键是看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永远都在,有时却会乔装成约束,你必须努力看,才能发现它的笑颜。总之一句话,要超越约束,读懂幸福。

技法点拨

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即使是普通人的生命也各有其精妙,不可重复。因此,体悟创造生命之美是每个个体生命的意义所在。“我手写我心”,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所谓独特感受,即作者个人观察、感受事物的感觉。观察-思考-感悟,是写出、写好事物独特感受的三部曲。

一、“外察”要细。任何一事一物皆与众不同,要想写出对这一事物的独特感受,需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由外到内,由表及里,锁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本质的不同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望着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爬过月台,在并不伟岸的背影下,作者情致所动,观察细致,描写到位,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父子情感。再如王鼎钧的《那树》一文中,早期大树的枝繁叶茂和清静怡人,近期大树的冷清和矛盾挣扎,现时的大树遭受屠戮的痛苦悲凉,三个阶段写得动人心魄,就得益于观察细致入微,源于作者对事物的敏锐感觉。

二、“内化”要深。“感受”需要一个深入的“悟”的过程。感受在心中翻腾、过滤,得到感情和思想上的深加工,化粗为精,化浅薄为深厚,成为属于自己的某种精神顿悟。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我”在爸爸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的事。 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作者深入的体悟中,变成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人生大事,这件事让作者铭记于心,他要通过这段脱险的经历告诉自己和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再如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把地下森林的形成这一自然现象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巧妙结合,极力描绘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和险恶的生命历程,从而突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沉默寡言,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三、使用恰当的写作手法。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对比、联想、想象、烘托等手法,都是传达个人感受的有力法宝。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位真实的、平凡的“阿长”的其人其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很多往事,有详有略,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人物,不仅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又表达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再如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中,运用丰富优美的联想和想象,把生命分别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前者侧重生命的曲折起伏,后者突显了生命的平静至美,两处比喻皆生动可感,又内涵丰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佳作工坊

幸福的约束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中学九(8)班 郭晶晶

我常常望向窗外那蓝天白云,小鸟在无忧无虑地飞翔,没有束缚没有牵绊,然而我多么渴望像它们一样,可等着我的永远是父母的约束,没完没了的考试和作业,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是我期待的!

约束的力量是多么可怕,以致我迫切地希望逃脱,就像刚出生的雏鸟想要远离鸟巢去它向往的蓝天。约束带来的束缚让我窒息,别人说什么能做,我就照做;什么不能做,我就不做,我就像提线木偶一般天天表演着同一部戏中的同一个动作。但我忽略了木偶也是在别人的操控中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全家去外面野餐,那时正值春季,是个放风筝的好季节,于是我们欣然出发了。一路上,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这里的环境堪比世外桃源,让人眼前一亮,印入眼帘的是那姹紫嫣红的花朵和郁郁葱葱的草地,微风吹在脸上,整个人都被感染了,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情愉悦。

于是在微风的帮助下我们放起了风筝,我在前面拉线,弟弟在后面托着风筝,我快速地奔跑着,越跑越快,弟弟在后面追着风筝一路奔跑,快乐极了。我停下了脚步望着那风筝,它想挣脱,它想要自由。突然一阵大风刮过,线断了,风筝自由地在天空翱翔,我要是那只风筝该有多好啊,我想着。又是一阵疾风刮来,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地落向地面,一会儿功夫就掉入了小河,随着河水顺流飘去。我的心像是被针猛地扎了一下。风筝得到了它渴望的自由,挣脱了线的束缚,可是自由是短暂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它再也不能重新飞上天空了。

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就如同风筝想要挣脱束缚一样可笑,父母老师如同那拉线放线的人,我如同那风筝,线放得越长,飞得越远,但如果没有线的束缚,风筝终是不能飞高的,即便飞上了蓝天,也终将掉下来。因为有了长辈的这些束缚,我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意义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现在我发现不是的,我同样可以在约束中活得快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约束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指导教师:杨 峰)

特色点评

开篇以小鸟向往蓝天白云,暗示“我”渴望没有父母约束的自由。行文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厌烦父母的管束,心理描写细致真实。而一次与弟弟放风筝的小事,让“我”幡然醒悟——“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约束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文章从自己真实的生活中选材,写出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尤其对放风筝这一情节的刻画非常细致,既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刻画,为后文“我”的转变做好铺垫。篇末自然生发议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约束也是一种幸福”。

猜你喜欢
阿长束缚约束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阿长与沙县小吃
自由博弈
运动亦优雅
阿长买《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
马和骑师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