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竞技体育中的经典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的认识

2019-10-07 14:43王迪
新一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运动训练竞技体育

王迪

摘 要:本文对竞技体育领域的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周期理论进行再认识,分析了经典分期理论的起源、应用条件及在现代运动训练中的演变和学界对其的看法和质疑,对新衍生的板块周期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实践角度对板块周期的出现和运用给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典分期理论;板块周期理论;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使其成功参赛获得竞赛优胜。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理论到实践,运动训练的过程都是复杂且深奥的。为制定长期训练计划而采用的分期理论,让运动训练从无序走向有序,很大程度上发掘了人在运动方面的潜能。某个理论出现后都需要在实践中被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在周期理论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有学者或教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本文将以综述形式,结合实践经验进行阐述。

一、经典分期理论

1962年,前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周期训练理论,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等,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不同,可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这几种。[1]马特维耶夫首次从多年和全年长期系统训练的视角,赋予了训练分期实际内容,提出了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重要训练原则。[2]1970年,著名学者邦帕(T.O.Bompa)将这一理论传到美国,并于1983年出版了《Per 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一书,介绍了分期训练理论。

(一)经典分期理论的再认识

马特维耶夫提出的周期训练理论是基于人体适应性规律,依据竞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形成、保持、消失,将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遵照“超量恢复原理”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计划地在重大比赛前调控出来,获得竞赛优胜。该理论贡献在于:(1)使得原有无序的运动训练成为组织有计划的有序的过程,对竞技运动训练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经典分期理论作为先行理论被创造性的扩展为按赛季组织的分期进程,以单周期为基础,分为双周期和多周期等。(3)生理学基础为人体适应性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马特维耶夫提出的分期理论依据超量恢复原理,即负荷的累加效应,在小周期和中周期训练过程中,后一周期训的开始也是上一周期超量恢复的最高点,这样能够有计划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能力。(4)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符合人体生物节律特征。运动训练过程本身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从训练学角度出发,任何技术的习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哲学思辨立场,具有普遍适用性特点。

(二)对经典分期的质疑和争论

对经典分期理论的质疑声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前苏联学界已经开始展开争论。当时,获得举重奥运会冠军的功勋教练A.H沃罗比耶夫明确提出,该理论缺乏生物学研究基础的支撑,并不能够满足训练实践的需求;而前苏联一些冠军教练员也对该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并称他们的训练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训练分期理论的模式进行。目前,学界针对马特维耶夫的分期理论提出的质疑和争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该理论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员日益频繁的参赛需求,不能使运动员在较短周期内连续出现多个竞技高峰,因此,该理论适合处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运动员而不再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2)该理论缺乏严谨的实验研究(3)由多个训练阶段构成的复杂训练或许容易造成运动员的疲劳积累甚至引发运动损伤,与高水平运动员全面的发展专项素质相矛盾。(4)该理论提出了高水平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准备统一的原则,但在较长的一般准备期中,忽视了专项训练的重要性,而在比赛期,将专项训练作为训练主导可能会出现训练强度过大,一般性训练原则被忽视等问题。

我国学者崔东霞等(2012)则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坚持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是统一的整体,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动负荷,当负荷量逐渐加强、逐渐累积,运动成绩会在训练负荷量稳定或者降低后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这就充分体现了竞技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3]众所周知,人是运动训练的主体构件,即运动员才是运动训练的实践者,任何训练形式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在安排运动训练时,如果不能从改造运动员自身出发,片面追求一些外部的东西,如一味让运动员夺金牌,事实上脱离了运动训练的本质,于是训练和比赛活动就成了“夺金夺银”的代名词。[4]Tudor O. Bompa等教授在《Per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第五版中认为:经典分期理论或多或少都在被运动训练参与者所运用,就如最具有实践的理论的价值——传统分期理论想达到的目的是为训练提供基础的结构和计划上的指导纲领。[5]在Tudor O. Bompa等撰写的《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一书中,仍沿用了马特维耶夫的分期理论框架和精髓,在内容上增加了塞利的应激—适应理论,并在方法中给出了大量实践应用实例。

二、板块周期:商业化体育赛事运作下的产物

(一)板块周期的提出及评价

“板块”周期是由前苏联学者维尔霍山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也是自马特维耶夫提出分期理论后出现的以长期训练计划和安排为主要目标的分期理论。

国内学者陈小平(2016)指出:“该理论是在世界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迅速发展,传统分期理论已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诸如优秀运动员專项成绩继续提高、赛制大幅增加和赛前竞技状态快速形成等一系列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向人们展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视角和新理念。以色列学者V.B.Issurin,也是板块周期理论的拥护者认为:“板块分期训练从其全面意义来看,是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负荷的分期训练模式。”

V.B.Issurin在文章《New Horizons for the Methodology and Physiology of Training Periodization》中指出优秀运动员年度训练运动能力表现趋势中以世界著名男子撑杆跳运动员,现该项目记录保持者布勃卡(Sergei Bubka)为个案,介绍了世界顶级精英运动员在竞赛期出现的多高峰竞技能力和出色运动成绩的典型特征。[6]表1中可以看到,在1991年长达9个月大约250天的竞赛期中,他参加了一系列的比赛,在而在一年中只剩下3个月的准备期,在此期间布勃卡并没有参加官方举办的竞赛。而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布勃卡参加的所有比赛中92%—100%都发挥出了个人最好PB,或许,是频繁的高强度参赛提供给了运动员一种非常激烈的训练刺激效应,那么,如果使用传统分期理论的话可能布勃卡就不能参加如此多的竞赛而获得类似训练的刺激效应。当然,布勃卡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顶级运动员,但他在竞赛期频繁参赛表现出很高的运动能力的例子也可以为相似运动水平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显然,传统模式并不能提供多峰型竞技能力准备,很多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传统分期模式上已经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周期训练模式。

(二)2实践板块周期的现实探索

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为了追求转播的超高收视率和高利润,参赛运动员也要适应夜晚比赛和一个赛季众多高强度竞赛。板块周期的优势在于,可以围绕一次重大比赛设计以力量板块为目的的训练,以集中发展运动员的力量和为下一阶段专项技术的训练以及对专项具有影响的素质(爆发力)的提高做潜在准备,而在随后做的技术板块一方面得到了力量板块的痕迹效应,一方面为随后到来的比赛进行技术和力量进行整合。

2011年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将V.B.Issurin主编的《Block Periodization: Breakthrough in Sports Training》翻译出版前后的一段时间,板块周期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国内一些教练也对这种能够实现“以赛代练”频繁参赛为目的的周期理论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并且不断修正该理论使得符合我国田径运动训练和竞赛特点、要求。

三、总结与展望

对于传统分期和板块周期的激烈争辩,无论教练员和运动员选择了哪一种理论来指导长期训练,首先应根据运动员的现有水平和所处阶段,结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判断应走什么路,能够走到哪个层次,选择采用哪种分期模式,只有走在符合實际情况的道路上,竞技体育中的任何训练理论都绝不是空谈和妄想。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2):112-114.

[2]陈小平.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板块”训练分期理论[J]体育科学,2016,36(2):3-11.

[3]崔东霞,李钊. 比较与批判: 生理学与方法学视野下的分期与板块训练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72-375.

[4]肖林鹏,唐立慧.论运动训练的“以人为本”[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37-39

[5]Tudor O. Bompa, G. Gregory Haff. Per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M]Human Kinetics,2009,5:11-13

[6]Vladimir B. Issurin . New Horizons for the Methodology and Physiology of Training Periodization[C]Sports Med 2010,40(3):189-206.

猜你喜欢
运动训练竞技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浅谈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策略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