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9-10-07 08:39罗冰峰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环节科学

罗冰峰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蒙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教师直接讲授就能达到的,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研究,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才能够慢慢养成。由此可见,科学教师必须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科学事物的变化过程,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而观察课的作用在于,指引学生观察、分析直观现象、客观事物,并勇敢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们和老师进行探究交流,得出自然事物中科学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科学观察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概述

观察课以观察、探究、交流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观察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发挥思维能力,动口说,动手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观的一种教学模式。观察课的实践过程为:(1)通过情境设置,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观察;(2)探讨问题,整合信息;(3)得出结论,相互交流;(4)深化认识,课外拓展。

观察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课程展开前期,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课程展开中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课程结束期间,促使学生掌握探究自然科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小学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课,顾名思义,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对物体的观察上,这是观察课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课程开展的基础。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不仅能对观察的事物加深印象和认识,还能加强自己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持久性的一种直觉活动,需要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在观察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按照计划认真仔细地观察对象,并寻找答案。观察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相对来说,自然观察运用更加普遍。自然观察,可以在户外,也可以在户内完成,例如在公园观察花草树木、落叶、昆虫、动物等,也可以在室内观察自然视觉下的物体。例如,在《植物的叶》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树的叶子,并发现同一种树的叶子是具有共同特征的。教学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树叶,并统计树叶的数量和种类,结合判断依据,区分同类树叶和不同种类的树叶,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情感意识。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观察的树叶是同一种类吗?从哪些特征区分树叶?同一种树叶又有哪些特征呢?从问题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抒己见,了解植物叶子的变化形态,以及不同叶子的不同特征,从而了解得更多的植物,有效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观察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接触被观察的物体,完成了看和想的环节,接下来就是实践操作环节,也是最吸引学生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验证实验猜想。众所周知,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设备验证某一现象或者探寻某一答案,从而解决问题。在小学科学观察课上,常用的实验方法有:(1)自主实验,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实验,从而掌握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事实,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2)演示实验,即教师展示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事实;(3)模拟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相应的软件进行实验模拟操作,让学生通过模拟过程,掌握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事实。

(三)评价学生的观察结论

评价学生的观察结论是整个观察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阐述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实验。观察课的实践操作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相比观察环节和实验环节,评价环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展开的各个环节要合理把握和分配时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讲评,这也可以再次提高学生的认识。评价过程,也是阐述成绩好坏的过程,教师需要重点评价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指导建议。由此可见,要想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单纯的讲述、指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者教师集中评价等。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优势在于,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学习行为是否合理、学习过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从而完成针对性的评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与完善,达成自我教育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公正、全面。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作为启蒙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要突出趣味性、浅显性的特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呵护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科学课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机会,在最大限度上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学生安排户外观察、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植物种植等科学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在观察课上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也是权威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形成正确地对待科学世界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让学生形成关爱生命、爱护自然、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理。小学科学观察课的开展,只有将学生与生活百态、自然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才能够感受到科学的生命力,从而更加热爱科学,使得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  重庆】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环节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科学拔牙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