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室外的“活动室”

2019-10-07 08:39张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蛤蟆蝌蚪活动室

张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来获取经验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需要教师对幼儿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尊重与保护。活动室外的自然环境是孩子最大的、天然的获取直接经验的场所,这里,也是孩子好奇心与兴趣最易萌生的地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带孩子们走出活动室,走进幼儿园里的各个地方,包括沙池、水池、草地、菜园、花园、墙角、树底……

下午的第二节活动课是玩沙,孩子们跳进沙池,玩得不亦乐乎。大约十分钟后,壮壮向我报告,“老师,小峰跑到水池边了。”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是点点头,不说一句话,但眼光会投向孩子所指的地点,如果有危险,我会坚决制止,如果没有危险,就更不说话了,而来打报告的孩子却也聪明得很,他其实心里一百个想玩,不过是来试探我的反映,见我不置可否,就如同领到尚方宝剑一般,一溜烟似地窜到自己心向往之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差不多都围到了水池边,他们一定发现了什么!于是我也蹭了过去。只见孩子们有的趴到水池边,有的探下胳膊专注地捞着什么,有的围在一起看塑料盒里捞上来的是什么东西……

孩子们三五成群,这不就是原生态的“小组活动”吗?孩子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而我只是偶尔点拨,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活动中的“配角”。

“老师,小夕逮青蛙了!”小轩向我大叫。“不可以的。”我边说边凑了上去,见我过来,小夕立刻把手缩回来,只见水池里一只蛤蟆在缓缓地游动。“老师,那里还有一只蛤蟆。”顺着孩子的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只绿色的青蛙受了惊似地向前一窜。“哦,一只青蛙,一只蛤蟆,那么,哪只是青蛙?哪只是蛤蟆呢?”我把问题抛给孩子,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就能分清青蛙和蛤蟆,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相互学习吧。然后,我再肯定孩子们的看法,紧接着,向孩子们抛出一个深入一些的问题,青蛙和蛤蟆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孩子们追逐着游走的青蛙和蛤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再跑到我面前,兴奋地把自己看到的告诉我。孩子们整个身心都浸润在自然环境中,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叫、可以趴、可以与水亲密接触……身心的充分自由才会有精妙的发现!这更胜于室内活动!

几个孩子发现水里的蝌蚪,又发现它们好像不一样。于是对这一组的孩子,我就引导他们观察这些蝌蚪:大小一样吗?颜色相同吗?再猜猜它们各是谁的孩子。孩子们和我一起观察、猜测,再结合我的一点童年的记忆,少许的科学知识,一个小小的“科学报告”形成了:灰色的、圆圆的、喜欢自己玩的蝌蚪是青蛙妈妈的孩子;黑色的、椭圆的、喜欢聚在一起玩的蝌蚪是蛤蟆妈妈的孩子;浅褐色的绿豆大小的蝌蚪是旱蛙妈妈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包括农村孩子,走出家门,融入自然的并不多。孩子们在这一方水池里,见到了蝌蚪,而且是几种蝌蚪,这难得的机会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而一味地坐在活动室里是永远没有这么绝好的时机的。

一组孩子趴在水池边观察水里的蛙卵。我交给这组孩子的观察任务是,观察蛙卵的形状、大小、颜色、状态等。这组的孩子就不能只是盯着看了,我允许孩子可以用手捞一下,体验蛙卵滑黏的感觉。

还有一些孩子喜欢自己玩,他们更喜欢自己追逐感兴趣的事物,当然,他们也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我们更应该尊重这样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更倾向于独立思考,看看他们的发现就知道了。宁宁发现水里有“乌龟”,哈哈,原来是龙虱;小虎发现蜻蜓妈妈的孩子——“水虿”;航航发现蚊子的幼虫——“孑孓”;小雨发现水里飘动着绿色“毛线”——苔藓;还有几个孩子发现水中一些我也叫不上名字的水虫。我交给这些孩子的任务是,观察它们的颜色、形态或动态、有必要还要学学它们的游走方式。看着可爱的孩子们认真地“表演”,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小强学孑孓在水里游,身体一抖一抖的,煞是可爱。活动中,能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发现的过程,孩子愉快,我亦欢欣。这,也许就是教育的乐趣吧。

当然,本次活动也有不足。第一,孩子观察青蛙和蛤蟆时,我应该允许孩子捞起青蛙和蛤蟆,摸摸它们的皮肤,这样,孩子们不光是用眼睛还能用皮肤的触摸来感受它们皮肤的差异。只因怕孩子们手脚忙乱弄伤它们,其实,我可以提醒孩子动作轻柔的,有点可惜。第二,活动结束后,应该把三种不一样的蝌蚪各带回几只,放在不同的玻璃缸中养,让孩子们观察蝌蚪的成长,见证它们长大后的不同。当然,也可以带回些蛙卵放在另一玻璃缸里,让孩子们观察蛙卵是如何变成蝌蚪的。

这就是大人眼中的“小”水池,孩子眼中的“大”世界,孩子是天生的游戏玩家,更是最敏感的发现者。把孩子放在自由的空间,孩子会有惊人的发现。教师经常把孩子们引向室外,更能解放孩子的各种感官,孩子们会更生动活泼地投入活动,还我们一场场更灵动的“课堂”。

当然,我们引领孩子走入自然这个大的“活动室”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热爱生活,喜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要有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其次,一定要不断充实自己,多读书,特别是有关科普类的书籍,如果不喜欢看书,也可以多关注电视或网络上的科普视频,自己知道得多了,才会在孩子们的问题到来时不至于捉襟见肘。第三,还要有一定的组织技巧。孩子在室外活动,所有的内容都是随机生成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活动驾驭能力。当孩子无所事事时要善于引导;当孩子之间出现冲突时要善于化解;当孩子的活动停留在表面是要引导孩子向更深入的层次迈进,当然,这也包括活动之后的再延伸。

老师们,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自由地發展,请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出活动室,融入自然,孩子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我们也会有别样的收获。

【作者单位:睢宁县邱集镇碾盘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蛤蟆蝌蚪活动室
8个教室
从蝌蚪到青蛙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蝌蚪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活动室隔断
躲猫猫
关工委主任五四建文化活动室
捉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