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2019-10-08 04:44武家磊吴玲
文教资料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西方学徒制现代学徒制

武家磊 吴玲

摘    要: 学徒制由来已久,中西方学徒制经历了从以往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现代学徒制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有着共同特点,又有着差异性。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可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    中西方

一、西方学徒制发展历程

在西方,学徒制在原始社会就初露形态,而且具有明显的私人性质,实际上是以父子或者养父子关系为基础,依靠口耳相传、示范和模仿完成技艺的传授,因为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有学者称之为“前学徒制”。从出现时间看,这种前学徒制形态的教育形式明显早于任何学校教育形态。

到了中世纪后期,伴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家庭作坊生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出现了商人、工匠或艺人的社会分工,行会及行会制度应运而生。行会这种享有封建特权的封闭性组织的产生促使学徒制从前制度形态向制度形态转变。这一时期,行会以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师徒关系及其他相关细节,师徒关系总体上仍较为亲密,但已不再是纯粹的养父子关系,有了向雇佣关系转化的倾向。

十六世纪—十八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生产方式逐渐从家庭作坊向手工工场生产转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及行会制度的腐败使传统行会学徒制日益瓦解。十六世纪中期起,行會对学徒制的控制权逐渐丧失,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对学徒制进行干预,取得了对学徒制的控制权。使学徒制的制度性得以加强,使师徒关系彻底转化成雇佣关系[1]。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西方社会爆发两次工业革命,行会学徒制受到致命打击。人力被机器所取代,过去的个体手工工场生产被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所取代,行会学徒制已经不再适应甚至开始阻碍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产和无产阶级对正规教育的呼声促使学校职业教育逐渐兴起。集体商议的工厂学徒制苟延残喘的存在,但越来越非正式。但从学徒制发展历程看,这一阶段的学徒制非但没有获得发展还出现了倒退。

到了二十世纪,正当人们以为学徒制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学徒制却在德国获得重生。1920年,德国将进修学校正式改称为“职业学校”,进修学校逐渐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企业职业培训和学校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德国双元制雏形基本形成[2]。1969年,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德国双元制的确立。德国双元制的出现被认为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成功经验为西方各国纷纷效仿,学徒制在现代社会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学徒制研究与实践的高潮。

二、中国学徒制发展历程

学徒制在我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奴隶社会,并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演进。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较为完备的学徒制度。当时为了传承手工业的技艺,也为了防止技术外传,最初采取的是家族继承的方式。后来打破家族范围,便产生我国的民间学徒制。民间学徒制是师徒私人间的约定,不受任何组织的约束。

秦汉以后对官府工匠的培训制度逐渐完善,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传承,除了民间学徒制外,还出现了官营学徒制。到唐代时,对官府工匠传授技艺作了严格规定,保证师徒培训效果,官营学徒制比较完善。

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行会组织,传统学徒制度逐渐转变为一种附属于行会制度的教育机制。到了近代,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为了牟利,开始向旧式行会制度发起挑战,并逐渐使学徒群体异化为一种最廉价的劳动力,传统学徒制逐渐衰落[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方面有大量失业工人急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技术人员,国家颁布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探索施行学徒制,客观上促使传统学徒制在新中国得以延续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有些地区出现缩短学徒培训周期等做法,最后出现“徒弟不肯学、师傅不愿教”。国家出台政策,催生了一批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学徒制的雏形。

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了学徒培训仍是职工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对学徒制相关细节作了明确规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职业教育制度逐步确立,传统学徒制逐渐被取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获得飞速发展,在培养大量技术人才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遇到困境,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现代学徒制呼之欲出。

三、中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一)共同特点

虽然中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产生时间不同,但都是以往学徒制发展到现代阶段的表现形式,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技能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产物,也都是职业教育制度遭遇瓶颈、不得不寻求突破的解决途径。中西方现代学徒制都摒弃了以往学徒制的缺点,实现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需求。

(二)差异性

1.国家管理层面

西方许多国家将现代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制定了劳动和教育等相关激励政策,为学徒制提供法律保障,还设立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严格规范学徒制的运行。另外,许多国家还以多种方式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些补助和培训经费等,调动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中国虽然曾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目前只停留在试点和摸索阶段,并未在全国范围推行。再加上开展试点过程中,配套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并不完善,不易调动院校、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2.利益相关者数量及机制

西方国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注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行业指导委员会、工会、企业、学校等,甚至还出现了第三方培训或中介机构。虽然有众多利益相关者,但大多国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至少包括政府、行业、工会和学校四方在内的相对成熟、相对均衡的合作机制。在我国政策激励幅度较小,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数量较少,且尚未形成成熟、均衡的合作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

3.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点

现代学徒制达到了将学校本位的知识学习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相结合的目的。学校和企业作为育人的两个主体,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西方现代学徒制是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和培训机构。主要体现在:企业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也是学徒制的主要培训场所。在中国,学校仍是主要的场所,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4.学习者的身份

在西方现代学徒制中,学习者具有双重身份: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并且两种身份中以学徒为主。青年从企业获得学徒岗位后,才算进入现代学徒制项目,才能获得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份。在中国,学习者虽然具有两重身份,但是以学生为主,青年通过职业院校的招生被录取为该校的学生,进而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框架下,签订协议成为学徒[4]。

(三)启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可以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一些经验,制定配套政策,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改革,加大经费支持和投入,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刘慧敏,杨志强.学徒制在英德不同境遇及其复兴的“归因”分析[J].职教通讯,2008(5):77.

[3]刘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1-82.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江苏省卫计委卫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课题重点项目,《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中的普适性研究》(编号:JCK201514)。

猜你喜欢
中西方学徒制现代学徒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