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2019-10-08 03:15史晓辉郭泽英
大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体系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史晓辉 郭泽英

[摘 要]统计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种边缘学科,常作为经管类专业解构经济社会的工具,是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经管类专业的本科生更好地应用统计学课程知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可操作的、科学的经管类本科生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本科生;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014-03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是一门逻辑连续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科交叉的边缘学科[1]。统计学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被广泛使用,常作为经管类专业解构经济社会的工具,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传统统计学主要是通过采用统计模型,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基本以结构数据为主要处理对象。在大数据背景下,处理对象不再是样本数据,而是总体数据,这就要求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具备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专业统计软件的应用,更应当掌握数据真伪判断和甄别的能力,即数据挖掘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来说,学习统计学还应突出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2]。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培养具有扎实经济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并善于创造性地解决经济与管理中的實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鉴于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及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课堂中汲取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经济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纯地把统计学当成一门理论学科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3],也就是说对于掌握统计学知识而言,统计学知识的应用更为重要。

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基础,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桥梁[4]。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向,这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加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的百分制考核方式。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对于统计学这类课程而言,重理论轻应用[4],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平时成绩在考核中主观评定占主要部分,与学生所需掌握的能力有所脱节,不具有考核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结旨在构建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的经管类本科生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本科生能力培养,使其成为经管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统计学课程学生评价体系。AHP是一种决策分析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萨泰(T.L.Saaty)提出,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问题。AHP是一种简单、灵活、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5],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和若干个因素,对于同一层次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最后得到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权重[6-7]。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传统统计活动主要程序包括统计设计以及数据搜集与分析。统计设计指的是把实际的研究问题抽象成一个统计问题;数据搜集是根据目的收集符合要求的数据并做简单处理;而数据分析是指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寻找数量关系与规律,并以有效的方式呈现。传统统计学主要以概率论、非全面调查、抽样推断等方法处理体量小的结构化数据,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弱化了这部分能力,却强化了数据真伪判断和甄别的能力,即数据挖掘能力。针对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结合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统计学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将统计活动要求能力表现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平时表现考核三个维度,构建可操作性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考核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1.理论考核。统计学是经管类专业解构经济现象的工具,而统计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数理推导能力、数据处理与展示、软件结果分析解读是抓手。虽然经济学专业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偏向于应用,但切莫走入“唯操作”的误区。尽管其不需要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掌握大量复杂的统计学知识,但仍然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习统计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存在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解读,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将理论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2.实践考核。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对统计学的学习更应该注重知识的应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当然,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当突出经管类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完整的统计活动实践是考核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按照统计活动程序,我们将实践能力拆分为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的能力、搜寻相关资料、软件应用、综合表达的能力。

3.平时表现考核。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中理论与实践都很重要,但是单纯通过一次理论与实践的考核依然不足以考核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鉴于学生的异质性,我们设置平时表现考核维度作为补充,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平时表现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侧面反映了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以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课程特点以及现有学术研究与个人认知基础为依据,得到以上评价指标体系。为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本文采取专家法请相关专家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筛选。共发放问卷6份,调查对象是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统计学课程的专家,表2中每个指标都有非常重要(5分)、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较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五个选项,要求专家对每个指标评分。评分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重要程度均值为4.16分,标准差为0.57分。以均值减去标准差为基准(4.16-0.57=3.58),将重要程度平均得分低于此基准的评价指标删除。数理推导能力(A3)和参与讨论情况(C2)两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平均得分低于所定基准,予以删除。经管类本科学生文理兼收,部分学生数学功底薄弱,本科阶段对数理推导能力要求并不高,所以剔除这一指标;对于本科生而言,参与讨论相对不重要,加之很难对讨论质量进行衡量,故予以删除。

二、实证分析

调查对象为山西师范大学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统计学高级职称教师5名。计算出所有被调查者给出的相对重要性得分均值,参考取值表选定近似值,并依此构造出4个判断矩阵,各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各单层次权重有效,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本科生统计学课程的成绩由理论、实践及平时表现三部分组成,比重分别为54%,30%,16%。二级指标指标权重排序后发现,软件结果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原理、综合设计排前四位,对应以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科学的体现了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层次分析法算得理论维度占比54%,这表明对于经管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对统计学课程理论的学习依然最重要。理论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数据处理与展示能力、对软件结果显示分析能力,结果表明理论部分中“软件显示结果分析能力”相对最重要,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议理论部分采取闭卷考试形式,教师应将经济类专业所需掌握的统计学知识点进行分类,可以将知识点归为以下类别:统计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数据处理与展示、软件结果的分析,每一份考题要求所属类别占考题的比例为15%、20%、28%、37%。

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实践部分主要考核对现实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的能力、搜寻相关资料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各部分考核占比为19%、19%、32%、19%、11%。由于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工作量较大,故这一维度采用完整实践活动进行小组考核。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贯穿统计学教学始终,为顺利推进实践活动的进行,建议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为实践活动的每一阶段设置相应的时间节点,并在节点时间处理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由于要求表达与结论一致,建议采用汇报展示,这样一是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二是有利于教师指导与评价。

平时表现作为补充主要考核资料阅读情况、网络平台使用情况、签到情况。网络平台板块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大纲、重点难点解析、教学案例、配套习题库以及大数据专题等。这能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利用全课程教学录像自主预习、复习,利用配套习题库自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平台上和教师进行讨论,网络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沟通搭建了桥梁。这一部分考核更加便捷且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平台系统中按53%、33%、14%设定资料阅读情况、网络平台使用情况、签到情况的权重,平台自动将每一个学生的平时表现量化为分数。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可操作的、科学的经管类本科生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一级指标由理论、实践、平时表现三部分构成,分别占比为54%、30%、16%。二级指标指标权重排序后发现,软件结果分析、数据处理、基本原理、综合设计排前四位,对应以统计学知识解決经济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科学地体现了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本文还给出关于理论、实践与平时表现三个考核维度的具体考核方式以及操作办法,旨在让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经济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可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组织、协调、总结等能力,有利于教师通过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及实施手段,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学生考核指标体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范本,本文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统计学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一般院校人才培养视角所构建,对于考核指标的构建,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认识,并且都处于持续完善和发展中。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因果.经管类专业学生《统计学》教学认知研究[J].才智,2013(30):109-110.

[2] 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0-73.

[3] 周洁.经管类专业基于应用实践的《统计学》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294.

[4] 顾铁凤,贾月梅,武瑛,韩志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工科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9-11.

[5] 霍海峰,温鲜.层次分析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8):48-49.

[6] 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 廉立军.层次分析法在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9):87-9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体系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工程制图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基于“责任制”的铁道通信信号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VBSE创业版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