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专业群“产教融合,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机制研究

2019-10-08 04:31宫国顺陈佰忠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实现机制产教融合

宫国顺 陈佰忠

【摘要】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高铁专业群的建立和发展。本文结合当前高铁专业的现状,指出了“产教融合,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作用,并结合高铁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铁专业  “产教融合,双轨合一”  实现机制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高速铁路专业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Z—21,项目类别: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委托项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016-02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还需进一步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致力于教育、科学以及科研等多方面新格局的发展,打开新的渠道让办学特点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向,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让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最佳。

1.“产教融合,双轨合一”模式简介

产业融合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将高校设立的“专、业”联系到一起,注重教学和专业的结合与支撑,将学校发展为集人、才、科技等方面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最为有效且最为基本的一个途径。学校与企业双方联系密切合作严谨,将课堂环境与实际生产环境科学地结合在一起。

双轨合一是指在高职院校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理论知识的传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对接,实现“课岗合一”,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开展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既具备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的学习。

2.“产教融合,双轨合一”对于高铁专业的作用

“产教融合”与“双轨合一”对于高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要求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并且可以提升技术培养和技术型人才的优势。企业提出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要求,校方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让高职院校和高铁行业等方面的发展相互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企业和学校之间相互合作融为一体,教师也需要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进行锻炼并加快教师“双师型”的转变,高铁企业派遣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任课,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的生产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可以为高铁企业提供符合职业要求的高质量具备综合素质与时间能力的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进而促进高铁行业的发展。

3.高速铁路专业群“产教融合,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机制

(1)依据产业需求完善高铁专业群建设

高铁产业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上游。工程建设与维护,主要负责高速铁路的站房、轨道、桥梁、隧道等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二是中游。装备制造与维护,主要是负责车头、车厢、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装备的生产制造,动车组检修、控制信号系统维护、通信线路检测等。三是下游。客货营运与服务,主要负责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客货运的生产组织及服务,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高铁产业链还间接涉及钢铁、水泥、电缆、数据通信等许多相关行业企业。

因此高铁专业群需要包括工程技术以及动车组检修技术等多个方面。同时根据工程建设与维护等方面的岗位需求将本校行业北境与原铁道类型专业的教育特色发挥出来,政行企校四方联合起来展开合作,让制度与标准相互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专业群建设体系。在该体系下实现实时优化,进一步展开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

(2)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内外培训

要根据高铁专业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建设多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资源库,建立数字资源平台,实现校内外、课内外、师生的互动与评价,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如网络课程学习与互动、仿真软件学习等。

参照铁路企业半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进行标准化的养成训练,搭建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的客观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依此实现毕业生上岗后与职业无缝对接的目标。

对接铁路企业中的行业标准主要根据车、机、工等工种性质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各个铁路类专业主要根据对口站段的咨询等方式,结合当前铁路主流运营设备与要求编制所需的实训大纲及指南,让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术可以直接运用在实际的岗位中。由铁道出版社出版了《铁道工程技术实训项目标准化指导书》等铁路主要专业系列实训教材。

参考文献:

[1]张健.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对接[J].江蘇教育·职业教育,2015(1):28.

作者简介:

宫国顺(1968.10.23-),男,汉族,黑龙江省明水县人,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陈佰忠(1982.09.30-),男,汉族,吉林省梨树县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铁道工程技术。

猜你喜欢
实现机制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