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于工学结合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实践

2019-10-08 03:48侯卫卫王绍恩
科技经济市场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电气自动化

侯卫卫 王绍恩

摘 要: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其中,作为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校方办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等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次研究中,研究者对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相关建设工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从人才培养计划、相关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创建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社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1]。为了有效满足这一需求,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逐渐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长期实践,研究人员提出,为了促进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应有效推动工学结合教学的发展。总的来看,该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从而有效进行教育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以便引导毕业生在更短的时间里实现对于生产岗位的适应,进而实现社会身份的快速转变,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2]。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就现阶段而言,经济发展情况、地域以及企业生产情况等因素对该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有效促进专业培养能力的提升,有效保障高质量人才的输出,相关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有效推动专业培养工作的发展[3]。

2 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2.1 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伴随着新型技术、知识、方法以及操作工艺的应用,出现了较多自动控制设备应用于生产生活的现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有效满足企业对于人才方面的需求,应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更新,推动教学条件与总体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优化[4]。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根本目标是有效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深化开展,为企业培养与输送大批兼具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关设备运行、管理、维护、控制、改造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相关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实现上述目标,应有效结合国内外社会发展情况,同时积极借鉴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经验,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2 课程建设工作

在课程建设的问题上,高职院校应有效确保设置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相关趋势相融合。同时,应全面考虑用人企业与人才市场的基本需求,以校企合作的深化开展作为基础,推动工学结合教育体系的有效实施。在实践工作中,该体系应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问题,积极体现工学结合的目的[5]。在课程标准中,应有效明确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术,从而确保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同时,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应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以便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从而积极实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优化与调整。此外,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应更好地反映出高职院校与师资力量对于社会资源的应用情况,从而推动核心课程与岗位之间联系的密切发展。

2.3 实践基地创建

在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上,高职院校应从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等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有效做好实训基地的综合建设工作,实现“项目引导”、“工学结合”、“任务引导”以及“学训交替”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效结合,积极践行“学习中操作”与“操作中学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中,在校内实践基地方面,可以选取多元化与多渠道的建设模式,通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有效进行联合设计工作的开展,从而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实践,以便为校内实践基地的进一步完善与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奠定基础[6]。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上,高职院校应对实践基地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深化基地内部的岗位工作气氛,以便更好地实现实际工作环境的还原,从而有效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于专业技能的有效锻炼。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践基地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拓展,通过与行业内部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确保校外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与教学活动中对于校外实训工作的基本需求。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上,实践基础应可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认知、综合能力培养以及项目综合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发展,应当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与产学研教学等方面的需要,为其打造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流平台,以便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的提升,从而有效保障学生职业经验的显著优化。

2.4 专业核心技能及相关证书

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载体,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专业与职业之间的链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实现就业率的提升。同时,在对相关专业证书进行考取的过程中,通过技能的培训,可以有效缩短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时间,以便引导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7]。就目前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资格证主要包括编程控制设计师资格证、维修电工资格证、PCB设计工程师资格证、电子产品工程师资格证、电气智能工程师资格证和制图员资格证等。

3 校企合作环境的创建

3.1 推动“校中厂”的建设

从工学结合的角度上,为了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创建,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推动“校中厂”的建设,以便为学生实践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应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在企业中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企业设备与技术的使用,有效推动学生专业能力的习得。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上看,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可以引导其进一步实现工学结合,以便为后续职业的需求提供保障。

3.2 促進师资队伍的优化

从教师团队的角度出发,为了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环境的建设,应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打造一支可以在讲台与工台上“拿得起”的双师型队伍。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擅长与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教学,而在实践能力上相对较为弱化。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校方应积极安排教师进入企业与实践基地进行训练,以便进一步丰富其实践经验,从而为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在合作企业中进行技术人员合作,令其在校内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有效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补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实现总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3.3 做好课程改革的落实

在课程改革问题上,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课程的工学要求积极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而有效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有效的运用,避免“工学脱离”现象的出现。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课程内容与相关标准的有效创建,同时实现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改革,实现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以及能力拓展模块的确立,以便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必将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有效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学习与操作分离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校方应积极开展专业的建设工作,通过新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效推动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锋,李祖欣,王培良.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2018,(31):26-27.

[2]曹春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8,(3):57-58.

[3]顾宏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201.

[4]李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4):179-180.

[5]闫霞.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松下电气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5):27-30.

[6]顾宏亮.学制技师培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研究——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培训,2016,(6):163.

[7]李智,张雅婕,杨洁.基于岗位群的高职电气自动化双师教学团队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7):27-28+30.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电气自动化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在机械采煤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