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

2019-10-09 10:02许雯倩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历史

许雯倩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在不同时期美学变化表现出了中国人民自然观的转变。造园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丰富诗情画意的意境,力求严谨而精致的变化,园林作为艺术作品无处不体现其艺术美。其中各个时段不同的园林物质表现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国情与思想变化。本文从园林美学以及历史发展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进行浅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历史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一)中国美学发展

中国美学思想远在先秦时期就有萌芽,到了西周末期,周太使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孔子作为儒家代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道家老子则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们的思想,比西方美学观点要早了一个世纪。先秦至两汉,在中央集权统治下,重善轻美的哲学伦理被逐渐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战乱频发,此时美不再是善的附庸,频繁战乱导致文人无用武之地,他们郁郁不得志,从而向往出仕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于是文人私家园林得到大量发展,同时美学也远离了政治伦理。隋唐时期,进入古中国最繁荣的时代,美学思想也有了新的突破,它与佛学禅宗相联系,追求人类个体超脱人世烦恼,注重解放心灵,同时它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不提倡脱离现实的世俗生活。明清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开始出现萌芽,有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倾向,追求艺术创造性,强调美与实用、功能的关系。先秦至两汉把美当作伦理问题进行探讨,那魏晋之后则是更加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研究。

(二)中国园林美学

美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颇具争议,但对于美的特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从美的共性去体验美,感受美。首先,美需要在具体事物中体现,是需要通过载体来表达的,脱离了具体事物,美也就不复存在。其次,美具有感染性,它伴随一种生动的形象出现,并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愉悦感,不管是可欣赏的还是聆听的,最终都以观赏者心情和身体的舒畅为目的,感染人的心理情感,使之得到慰藉,就是美的。最后,美具有功利性,美是由人来创造感知的,它一定对人有利或者无害,就算是再自然的景象,也是经过人的认知而得到的。所以美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社会功利性。

园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并能使人们得到美的陶冶。园林是使人心情愉悦,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园林美是由园林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意识与园林形式的结合,主要分为三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第一,自然美是园林美的首要形态,中国古典园林自汉代起就奠定了以山水建筑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中国园林雖然是人工园林,却刻意摆脱人工园林的痕迹,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自然美不是大自然,而只是一种形态。人造园林无论多自然,都不是原来的自然界了,园林的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的交互而形成的,它不仅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也凝结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1]

第二,园林作为人们的历史生活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物质活动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和思想,并通过其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的素养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都会深深影响到它的形态,同时它又具有极大地包容性,几乎没有艺术门类比园林艺术更包罗万象,它涉及许多复杂的技术,比如建筑、设计、栽培、材料、布局等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绘画、文学、雕塑、书法等艺术门类。这些艺术特征,终究归结到实用性上,不管是对人进行艺术的熏陶,还是用于居住游赏,园林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是同时存在的。[2]

第三,园林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社会美。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进程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与文化艺术发展进程的影响,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面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时代性。比如清代稜恩殿四周的台基石栏杆上,雕满了凤在上龙在下的龙追凤石雕花纹,这就充分体现了慈禧太后权势凌驾于皇帝之上的社会政局现状,透露出了清代这一时期的特殊情况。此外,很多园林留存下来的自然景观、人物故事,也是一种社会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很早,殷商时期就有萌芽,最初称为“囿”或“苑”,当时园林只是帝王诸侯用来展示权势和捍卫王朝的工具,他们圈占大范围的山林地并在其中饲养猎物,供帝王阶级捕猎享乐所用。打猎在远古时代本是人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农业文明之后,尤其当阶级出现时,这种手段便被阶级化了,同时在高山地之上,各地诸侯每年都会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农业丰收,国泰民安。

秦汉时期皇家园林开始出现,以宏伟的建筑群为主,山水植物为辅,秦始皇在咸阳修建了著名的宫室建筑群--阿房宫。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家园林的第一个高潮,当时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促进了“一池三山”体系的建立,同时正式奠定了山体、水体、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础地位。

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朝代更迭战乱频发,文人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运用,他们都想逃脱这个混乱的世界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正是此时,中国皇家园林出现转折,私家园林开始大量出现并开始发展,与皇家园林并驾齐驱,其中有些文人也开启了佛教和道教的启蒙之路,许多文人留下千古佳作,表达园林带给他们内心的平静与归属感,如晋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隋唐,随着国家的繁荣,我国园林发展也进入全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趋于规整化,内容多样化。唐朝社会富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广泛,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诗书画艺术更是达到巅峰,文人造园更多的将诗情画意融入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之中。比如大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发展成熟,皇家园林在此时出现了新变化,更注重整体规划和细节上的推敲,代表作有北宋宋徽宗的东京艮岳:一座表现山水胜景为主题的大型皇家园林,山水创作艺术极为精湛,各种景致力求细腻变化,堪称绝作。我国山水主题园林在宋代已趋于成熟,为明清园林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已发展至巅峰状态,不论是造园技巧还是艺术情怀都无可比拟,各类园林全面发展。同时自然山水园林的造园艺术得到了深化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造园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践出现了大批造园专家和能工巧匠,他们都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正是他们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这一艺术珍宝屹立于世界文化园林之中。[3]

三、思考总结

中国山水园林美学体现出的自然审美理想离不开中国先民千年来的审美实践,而审美实践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又息息相关。它的变化体现出中国历史上人民世界观、人生观和自然观的转变,让后人更好的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利于当今社会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包罗万象使得人们不得不为古代人民的智慧所震撼,它是多种艺术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当今园林来说,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发人们重新思考古典园林的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对话,以自然与历史的视角审视园林美学。

参考文献:

[1]梁隐泉,王广友.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2+22-30.

[2]张路红.园林艺术--情感与自然的交融[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2-3.

[3]楼庆西.中国园林艺术[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1:9-21.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历史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新历史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