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机器换人”背景下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建设的探讨

2019-10-09 03:43黄惠玲梁佩珊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换人工作岗位东莞市

黄惠玲 梁佩珊

[摘           要]  东莞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为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自2014年起进行产业升级,提出“机器换人”计划,至今取得显著效果,东莞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提升,与此同时,制造业的用工需求出现矛盾的两面,一面是低端的、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在裁员甚至消失,一面是掌握机器人应用新型技能型人才的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根据“机器换人”产生的机遇和不足,从“扬长”“补短”“前瞻性”探讨东莞市中职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

[关    键   词]  “机器换人”;学科建设;扬长;补短;前瞻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96-02

2015年5月19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6年4月28日,工信部、发改委及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这两项战略相继出台,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确定了机器人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也对机器人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莞市紧跟国家步伐,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在生产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率先发展“机器换人”。

一、东莞产业“机器换人”的必然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

东莞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被誉为“世界工厂”,在制造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莞前期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中国人口红利,大部分从事劳动力密集的代加工产业,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利润空间一再击破底线。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兴起,东莞作为国家改革前沿的制造业城市,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在2014年8月4日,东莞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了《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自动化和智能化装备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生产水平,重点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先进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提升东莞市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引进智能制造企业,鼓励及推动企业“机器换人”,东莞市政府设立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创投基金,至2017年,撬动融资100多亿;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机器换人”企业,至2017年,“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报项目2698个、总投资386亿元。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163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因此,为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泛性。

二、“机器换人”背景下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岗位的需求及劳动关系的变化

(一)“机器换人”推进过程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劳动力关系的变化

2014年至今,东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东莞市外来从业者数量一直在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小作坊、小企业的倒闭,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纷纷转型或者迁出东莞,归根结底是东莞产业在升级过程中“腾笼换鸟”,淘汰低端、污染大的产业,“机器换人”引进先进制造业,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技术岗位和传统技术岗位更替现象,出现技术性失业。

所谓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技术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替代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属于这种失业的工人都是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作。

从目前的数据显示,“机器换人”淘汰了很多传统工作岗位,以电子与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为例,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是否意味着面临就业率变低,就业面变窄?在经济学界,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技术进步一方面破坏旧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又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这些补偿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使因技术进步而被排挤的劳动力可以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所谓的补偿理论。补偿理论在岗位变化及劳动关系变化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招聘市场上看,用工需求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企业“机器换人”的大幅裁员,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掌握新技能的技术人员。

(二)“机器换人”发展进程中对人才岗位的需求

上面提到的补偿理论正好解析了当前用工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低端、重复性高、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新工作岗位的产生需要大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而人才培训机构来不及补充这部分人才。“机器换人”發展进程中,工作岗位重新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电子与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为例,工作量大、重复性强、规律性强的岗位,大部分可实现机器人生产代替人工生产,因此产生掌握机器设备操作员、机器设备维护与维修员、生产管理员等工作岗位,要求劳动者除了掌握电子电路相关知识,还要求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生产设备操作水平、设备维护与维修能力。如电路板焊接,机器人生产采用SMT技术,从业者进行SMT编程,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修改设备参数以适应产品要求,需要掌握机器操作能力。SMT与传统的人工焊接岗位分工不同、技术要求不同,对技术员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中职学校应迎合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市场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三、迎合市场人才需求,制定学科建设内涵的探讨

机器人生产是一场世界范畴的技术革命,中国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如何迎合市场人才需求,制定学科建设内涵,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和探讨。

(一)东莞产业“机器换人”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就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补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一方面破坏旧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又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市场的作用下,东莞产业“机器换人”岗位减少了,但同时对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主要创造了以下新的就业机会。

1.与机器人本体相关的工作岗位,如机器人销售员、机器人装配员、机器人技术咨询员、机器人售后客服员等。

2.与机器人运行与控制相关的工作岗位,如机器人运行编程员、机器人生产操作员、机器人运行维护与维修员、机器人维修员等。

3.与机器人配件相关的工作岗位,如机器人配件销售员、装配员等。

(二)机器人生产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阿尔法狗大败国际围棋高手,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能力,同时,在世界机器人竞赛中,我们也看到了机器人打不开一扇被关着的门的尴尬,被戏谑万一机器人占领了地球,只需要把门关好就安全了。机器人生产也有着极其相似的两面:一面是高速、高效率的生产能力,另一面是机器人无法触及的工作死角。机器人生产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机器人灵活性不强。目前,我国机器人生产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手,而且六轴以上的机械手占的比例不高,大部分还处于四轴以下的低端机器人生产。机械手制造虽然在精准度、速度、强度等方面优于人工制造,但是还达不到全智能制造,特别是对非标准化产品生产,很少使用机器人生产;在为用户定制的小量订单生产中也极少使用机器人生产,主要还是受限于机器人灵活性不强。

2.机器人缺乏创新和决策能力。尽管近几年来,机器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人被代替,但人类所独有的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决策能力是机器人永远无法做到的。以电子产品生产为例,从电路设计、电路图绘制、电路板装贴到产品测试、产品组装,机器人生产参与的环节并不多,大部分集中在电路板装贴环节,其他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主要还是受限于机器人没有创造能力、情绪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因此,人类所独有的显著特点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

3.小规模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生产、用户特殊定制产品的生产、技术咨询及售后维修是机器人不能替代的岗位,仍旧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员。

(三)东莞产业“机器换人”趋势下,学科建设“扬长”“补短”

1.“扬长”——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需求,制定学科建设核心。“扬长”,即以东莞产业“机器换人”对信息技术专业就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为向导,以“机器换人”产生的新的工作岗位为契机,培养适合机器人市场需求的新技能型人才,为推动东莞产业升级助力。

用工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表明,在东莞产业升级过程中,由于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发展势头比较快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企业需要大量掌握新型技能的人才,当前企业招工难、用工荒,大部分情况并不是招聘不到人,而是招聘不到符合岗位需要的技术员,作为中职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人才,能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制定适合当前用工需求的学科建设核心,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能否抢占先机,率先适应市场需求,占领用工市场。如,当前用工市场紧缺的机器人装配工、机器人生产操作工、机器人运行与维护工等,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之匹配的专业课程。

2.“补短”——精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机器人生产的有效补充。“补短”,即填补机器人无法触及的工作岗位的需求,优化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目前机器人生产主要采用机械手,主要应用在重复性高、规律性强的环节,虽然在速度、精准度、劳动强度上比人工生产有着显著的优势,但由于机械手自身的不足,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决策力、创新力、情绪判断的环节,仍然是机器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些环节目前仍需要人工代替,因此,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精细化,并设置与之匹配的专业课程,作为机器人生产的有力、有效补充。

3.专业设置兼顾产业升级的前瞻性。中国是机器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至2013年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机器人生产水平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大部分企业仍采用六轴以下的机械手生产,但是,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明确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决心和发展方向,中国机器人生产在发展,东莞产业升级中“机器换人” 也在全面推进。因此,中职学校電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应具有发展观和前瞻性,在人才培养上,不止于适应当前的岗位需求,还要对未来三年用工要求有预判,在专业设置上,设置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吴锦宇,葛乙九.“机器换人”背景下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

[2]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5.

[3]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换人工作岗位东莞市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机器换人,技改步伐加快
开年珠宝小惊喜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都是“换人”惹得祸
真心可笑的办公室规则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