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笛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创新研究

2019-10-09 03:49陈欣然任俊文
北方音乐 2019年15期
关键词:指法气息

陈欣然 任俊文

【摘要】本文以我国民间乐器竹笛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演奏过程中的技巧内容与创新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传统演奏形式的深入分析,在宗派整合、国际融合、新品发展这三个方面,详细说明竹笛演奏的发展条件,为弘扬民乐文化创造条件。

【关键词】竹笛演奏;气息;指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乐曲演奏,是声音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本文所探讨的竹笛,在演奏方面,传统的演奏技巧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积淀与探索中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演奏的发展性特征,必须对其中的传统内容进行分析,以便作为发展的根基,保证发展进程中的成长条件,实现竹笛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竹笛演奏技巧分析

竹笛在传统演奏形式中,可以明显的根据技巧方法,分为南派、北派、地方这三种类型。在地区文化环境的区分下,形成差异化的演奏内容。首先,在南派的演奏方法中,柔和典雅是典型的艺术特色,通过C调与D调的演奏,强调气息与手指的应用。从舌技巧的角度出发,经常会在乐句的开头,作出轻吐音的动作,并在乐曲演奏中,持续性的使用吐音。在手指的技巧应用上,叠、打、赠、颤,是作为常见的应用方法[1]。例如在《鹧鸪飞》《姑苏行》的传统南派乐曲中,就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大量使用这种技巧方法,在连绵不绝的乐曲中,形成清新隽永的艺术特征,在表现江南水乡旖旎风情的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演奏风格。

其次,在北派的竹笛演奏中,也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将高亢、嘹亮的声色作为乐曲的主基调,并在形成极具穿透力的表现效果。在技巧应用上,北派演奏将用舌技巧总结为双突、三吐、花舌等类型,并在用指风格上,以历、颤、垛、滑为主,使自身的艺术风格展现的更加明显。例如“历”音的演奏中,强调音阶的快速进行,并形成高度密集的系列音符,充分的展示了乐曲中的戏剧性原色。而“垛”音的应用,大多形成高跨度的音阶转化,经常会在六度进与七度进的形式中,展现演奏效果。通过这种特异化的艺术风格,也更加充分地展示了北派所特有的艺术类型。

最后,在地方性的竹笛技巧中,由于演奏风格带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无法系统的归类到南派或北派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在对此类竹笛演奏进行归类集合的同时,形成了独立的派别,并在其高辨识度的演奏效果上,形成独立的演奏效果。例如在陕西与内蒙地区的竹笛演奏中,曲风的特异化形式就十分明显,而作为典型化代表的“揉音”,在其他类型的竹笛演奏中难得一见,由此形成了独立性较轻的演奏风格。如《秦川抒怀》《兰花花叙事曲》等经典作品,都是对这一特异化演奏形式的最好诠释。

二、竹笛演奏创新内容论述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本世纪初期,竹笛作品的演奏,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型的表演风格,并在不断进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时代特征条件下的开放性发展空间。正是在这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使得竹笛演奏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独立性特征。这种发展特性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内容中,并形成了新型的演奏形式。

(一)宗派技巧的融合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转变。在传统艺术领域,这种融合性的发展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中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南派与北派的融合。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艺术交流更加频繁,在人员条件上,竹笛表演艺术家的圈子也相对集中,在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新型艺术作品。在此类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南派技巧,也融合了北派竹笛的艺术风格。

例如在1976年完成创作奥的《春到湘江》曲谱的创作中,就将南派与北派的技巧进行融合应用。在乐曲的引子部分,通过对轻吐音、波音等技巧的应用,展示了南派环境中的艺术内容,而在后续的慢板与快板交替进行的乐章中,又将颤音、双吐作为基本的演奏手法,使用北派的演奏风格对南派乐曲进行补充,形成了独特化的艺术空间[2]。在表达湖南花鼓戏元素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演绎方式的桎梏。另外,这种类型的竹笛曲谱,还有《婺江欢歌》等系列作品。

(二)国际作品的移植

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明显增加,并在乐曲演奏方面,与西方背景下的乐曲表现出高度的相容性。在这种时代条件的影响下,将西方乐曲的内容与我国竹笛演奏内容进行统一,在表现风格上,形成区别于以往表现类型的乐曲。在内容上,竹笛谱以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为基础,在“宫、商、角、徵、羽”这一系统下完成演奏。但在乐理内容上,又与西方乐曲的系统结构相通,尤其在与“大调”“小调”等内容的融合上,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条件。

在进行融合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将南派、北派的传统技巧作为基础,对西方乐曲文化中的技术内容进行整合,以此在演奏形式上的创新表达。尤其在曲风特色上,竹笛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属性,在演奏西方乐曲的过程中,会产生耳目一新的表现效果,增添乐曲内容的可听性与欣赏性。

对此类跨文化领域的乐曲演奏表达中,必须对移植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使其在演奏条件上,达到优化创新的效果,并最大程度上开发出竹笛的演奏特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呈现出艺术内容与技法的优化创新。

从题材的角度出发,引入大量的外国文化艺术内容,对竹笛演奏的曲库进行扩充,使其在发展环境上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并提高在艺术领域的观众影响力,实现竹笛艺术领域的突破与革新。例如对国外音乐作品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其中的半音阶进行连续改动,以此保证曲谱的适应性。而在演奏者的角度上,要不断学习西方乐理文化内容,以此提升自身在演奏过程中的是影响,对《云雀》《野蜂飞舞》等曲目进行适应性演奏。

(三)现代作品的开发

现代音乐艺术作品中,由于大众传媒与流行音乐的发展,使乐曲获得了开放化的成长空间,在吸收现代音乐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艺术类型的限制与桎梏。而这些内容也在演奏方法上,对竹笛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仅凭借传统的演奏特色与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型的乐曲环境与欣赏水平。因此,需要对乐曲内容进行重构与分析,以此才能保证演奏的合理性,并在艺术表达的内容中,形成新型的表现空间。

例如在1982年完成创作的《秋湖月色》中,为了营造出缥缈灵动的钟声,在竹笛的演奏中,开发出了“混振音”的技巧。在这种竹笛演奏形式长,将发音的点不再集中在一个独立的点位中,并通过用力的对竹笛进行吹奏,保使笛子在产生噪音之后,马上得到气息的控制,并达到艺术表演的应用效果。

又如1989年完成创作的《牡丹亭组曲》中,在“还魂”这一篇章,为了表现人鬼殊途的场景,营造出鬼魂降世的氛围。在演奏的过程中,使用口哨进行吹奏,由此形成一种飘然若现的灵动与空灵,用以模拟鬼魂的状态。而在《第四交响曲》的创作中,也应用了类似的“空吹”与“气声”,实现了演奏法方法的创新应用,提高了竹笛演奏的艺术效果。

三、总结

综上,竹笛的演奏技巧纷繁复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发展条件,在對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的艺术成长特性。通过对传统演奏方式的沿袭,将各种风格的演奏内容集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在保留传统民乐风格的基础上,与时代文化气息融合,提高艺术表现魅力。

参考文献

[1]周宁波.基于采茶戏艺术表演中的竹笛演奏“技、韵、情”的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7):454.

[2]王跃,王一新.黑龙江竹笛艺术演奏家霍殿兴、尚存宝的艺术特色分析[J].艺术教育,2016(11):103-104.

猜你喜欢
指法气息
上下排键指法 教学设计
BUST IntoBloom
蕾丝气息
纯白一夏
“春的气息”
基于能力培养的正确打字习惯养成研究
试论影响萨克斯音色的因素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指法的重要性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