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声音一定要传下去

2019-10-10 17:49龚琳娜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及创始人,代表作《忐忑》《金箍棒》等
南方周末 2019-10-10
关键词:璧山唱法合唱团

龚琳娜 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及创始人,代表作《忐忑》《金箍棒》等

重庆璧山少儿合唱团:

我想写给你们——我训练的第一支合唱团,这封信不是写给某一个人,也不是写给现在合唱团的第一批孩子,而是未来这些年一批又一批将学习和毕业的孩子们。内容是关于唱歌、音乐和生命的关系。

我是一个来自贵州的孩子,在我出生的年代,没有网络,直到我初中,当地每家每户才有了彩色电视机。在这样一个周围都是山的地方成长起来,我获得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会唱家乡的民歌。那时我没有见过世界,更没有了解过世界。12岁那年,因为歌唱得好,我被选出来代表中国少儿艺术团去法国演出。我在法国见到了眼花缭乱的物质:大型超市、灯红酒绿的饭馆……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心里也会觉得,唉,我们的家乡是那么落后。但是,当我在舞台上唱起家乡的歌,法国人都站起来,有节奏地给我们鼓掌,那一瞬间,我有了自信心。

从少年时代一直到现在,我唱了这么多年歌,最大的自信就是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唱出中国的声音——它和别人不一样,你知道吗?那是来自你的土地、家乡、国家的声音。

12岁去法国演出彻底改变了我的梦想,它绝不是长大了要买一个大房子,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绝不是这样。我的梦想是,把我的歌唱到全世界,让世界的观众也爱上我们的文化。从此,我就开始寻找怎么可以学到中国的声音。准备考音乐学院的时候,有老师说你要不要学美声唱法,将来可以出国留学。我说,不,我当然要学习中国的唱法,所以我选择了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

从附中到中国音乐学院,我学了七年。中国的唱法是跟随流派或是不同的师傅走的,并没有具体的教材。音乐学院的教材仍然只能是以西方的理论为基础,可是你用西方的声乐方法唱民歌就会感觉特别的别扭。毕业之后,我迷失了自己,发现我们出来的声音都一样,这不是老师的问题,是模仿西方的问题。我必须靠自己去寻根,所以我又一次回到贵州采风。

我去了山野、田间、地头,去了解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这些人怎么唱,吃喝住行都和他们在一起。苗族的“飞歌”也有真假声,这完全不是西方的唱法啊;我又去了侗族,跟他们一起唱“大歌”,大家在榕树下一起唱,唱出了多声部,他们的声音有“水音”,这又是不一样的声音。我开始研究汉族的民歌,学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好声音,找到了真正的宝藏。当代人要听新的歌曲,所以才会有了《忐忑》。大家说它是“神曲”,因为不知道怎么去总结它,但是它有根基和内核,那就是中国的唱法。

如果以西乐为标准,那么中国音乐永远没有地位,没有自信心,它的美丽没有被别人看到。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唱到世界了,可是我的后面的人不会唱,又有什么用呢?只有拿旗的人,却没有部队。我明白了,不仅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还要让中国的人爱上和了解自己的声音。

我想把这套声音的方法教给孩子们,然后就机缘巧合地遇到了在璧山的你们。你们将各种各样的声音唱出来,可以带动璧山区所有音乐老师的教学,然后能够向外蔓延。我是一个歌者,愿意站在舞台上唱歌,但是现在更想关注你们的声音。

如果以后的孩子都学钢琴、小提琴,学习欧美英文歌,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了,再也没有劳动号子如《黄河船夫曲》这样的歌了,那么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就会丢了,到那时候,我们的文化呢?我们音乐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并不是我们一定要去争什么,而是我们的声音一定要传下去。我希望三十年后,甚至三百年后璧山少儿合唱团都要存在下去,希望你们能够一直坚持唱不同地方的声音,跟世界上任何一支合唱团都不一样,不是西方教堂式的唱法,而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声音。

就像当初12岁的我一样,你们能够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文化在哪里,你们的路将会很宽很广,希望你们那时都是幸福和健康的。

龚琳娜

2019年10月9日

(南方周末记者张锐整理)

猜你喜欢
璧山唱法合唱团
璧山:“四城”同建 人民同享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青蛙合唱团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这里遇见主城
重庆璧山:从公厕“革命”到资本创新
好戏正上演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