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重大题材畅销书的五个“实”

2019-10-11 03:10邱然
出版参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畅销书

邱然

摘 要:讲好党的故事是新时代新闻工作和党史工作的共同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是用口述史的方式讲述党的领袖成长之路的一次成功尝试。本文从五个“实”出发,深入探讨了怎样将党政重大题材与可读性、趣味性结合,实实在在打造一本既叫好又叫座的重大题材畅销书。

关键词:重大题材 畅销书 贴近群众

截至2019年7月,笔者采写编著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1]销量已近1000万册,码洋接近8个亿,成为同类题材排名首位的超级畅销书。该书2017年8月正式出版,两年多来该书创造了重大党政题材类书籍中的一项有趣纪录——近百分之八十的销售数据由零售构成,也就是读者自费购买,其余的百分之十几才来自党政机关团体订购,还有百分之几来自各级图书馆的采购。这说明该书的可读性很强,读者口碑很好。

笔者作为该书的策划兼作者,在此与大家探讨一下创作过程,以及怎样将党政重大题材与可读性、趣味性结合,实实在在打造一本既叫好又叫座的重大题材畅销书籍。

讲好党的故事是新时代新闻工作和党史工作的共同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是用口述史的方式讲述党的领袖成长之路的一次成功尝试。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连续刊出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组织和完成这组采访实录,我们贯彻了求真务实的要求,做到了三个“实”,就是:选题要实、采访要实、写作要实。

一、选题要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题策划始于2013年春,经反复思考和研究,直至2015年夏,才定下最终方案。在选题策划之初,我们遇到许多绕不开的困难和问题。如不解决,贸然去做,那只能停在“欲速”层面,结果必然“不达”。我们老老实实把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达”更近了一步。

(一)首要问题:写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但是基本不可能采访到他本人,这怎么写?

中央党校的主业主课,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我们党校报刊社的记者也不像新华社记者一样能时常有幸跟随总书记做报道,写新闻。关于他的新闻报道,几乎蹭不到“热点”,并且报刊社并不是日报社,在“新闻”报道方面并不擅长。要写这组报道,既无“天时”也无“地利”,甚至能调配的人力、物力也是“捉襟见肘”。这就是现实!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从“旧闻”中梳理“新闻”,走“迂回路线”,采访梁家河的村民、一起下乡的北京知青、社会各界人士。

(二)再一个问题:写给谁看?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不只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也是全国青少年成长的榜样,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总书记成长过程,增进对总书记的感情,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此,文章不只要写给党员干部看,更要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看。

(三)最后的问题:用什么方式写?

如果读者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那么有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研究和宣传,不能生搬理论。为此,必须实实在在考虑到人民群众喜欢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上下五千年,历经数朝数纲,但是能让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仍是“卧薪尝胆”“精忠报国”“大禹治水”等鲜活的故事。于是定下了讲好故事的三原则:一是要真实,源自生活,实话实说;二是要好看,只有好看,才能爱看;三是要生动,生动才能感人,感人才能入眼入心。

2015年中央党校成立了采访实录编辑室。在成立之初,采访实录编辑室明确定位:“采访实录 实事求是。”归根到底是一个“实”字,脚踏实地做党的学术理论普及,将高深的理论方针政策,用平实的访谈故事呈现出来。采访实录编辑室的成员都是参与过多次大型党史人物访谈工作的专业人员,专业的记者、编辑、作家,曾对口述党史采访工作做了有益探索,并及时总结了相关经验,形成了一个业务精湛的团队,为顺利采写《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专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采访要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正式采访联系始于2015年9月,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们采访,一来我们的平台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类似的事,二来所谈问题比较敏感,我们多次拜访总书记当年插队的知青,均被拒之门外。后来,采访到的第一个人是曹谷溪老人,他当年也是记者出身,他了解我们的难处,同时他也是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第一个采访过总书记的记者,当年报道总书记办沼气的《取火记》就是他写的,他手里有很多照片和文字资料。2016年1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采访了曹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第一篇稿子诞生。

(一)访谈背景,逐条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我党总书记。1969年1月,才15岁的他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待就是七年,直到1975年10月才离开。在这七年时间里,他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被推选为大队支书。三十多年的时间,他从大队支书成长为党的总书记,从普通插队知青成長为国家主席。他后来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2]

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他都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发生过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哪些人知道这些故事?这些都是我们采访组需要扎扎实实理清楚、问明白、写精彩的事。

(二)实地调研,脚踏实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5年底,采访实录编辑室成员集体奔赴陕北,在延川驻扎下来,展开实地调研,摸清哪些人员可以谈什么内容。比如,北京知青当时都和村民一起参加集体劳动,我们要先了解清楚谁跟他在一起干活多,就让谁谈劳动的故事;谁是他们的房东,就让谁谈知青在房东家的故事;谁去他窑洞多,就让谁谈日常生活的故事。谁知道他入党的经历?谁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谁陪他在煤油灯下夜读?谁知道他当选大队支书的过程?谁最清楚他当选大队支书后为村里做了那些实事?

调研之后再做详细统计,对每人谈的侧重点进行归纳。避免同一内容的重复和不同内容的遗漏。在选择采访对象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要有人谈,另一方面要真实,对有些年纪太大、记忆力不好、表达能力不强,或表达过于夸张的备访对象,采访组都采取谨慎态度。

从备访人员中筛选出正式采访对象之后,采访组就与他们进行沟通:一方面了解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另一方面詳细咨询他们能谈哪些内容。在沟通过程中,采访对象往往会提供更加详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相关内容列入采访提纲,为后面的采访做铺垫。

在拟写采访提纲的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年龄、职务以及主要经历等特点设计采访问题。问题通常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做到环环相扣、不断深入。前期采访问题的设计尽可能照顾后期文章写作,并且以对材料的熟悉和通过充分的做功课来考虑采访对象有可能给出的答案,确保整个采访的过程、方向、框架、内容大致能达到我们的预期。

采访提纲准备好之后,先送到采访对象手中,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准备材料,思考如何做答。大约一个月后,采访组再次回到延川开始正式采访。

(三)现场采访,求真务实

因为受访者大都是村民,所以在现场采访时,要特别注意采访技巧。为了减轻紧张气氛,我们尽量选在村民自己家中或者村民熟悉的环境进行采访。往往先聊家常,再带入话题,根据现场氛围和受访者谈话方向,引导更多细节和内容,深入挖掘故事。在挖掘故事过程中,村民们语言表达往往达不到我们的预想效果,容易先讲故事结果,叙事顺序没有条理,也容易缺少关键的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在采访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尽量在没有镜头压力的情况下完整、细致地讲清楚他所知道的故事。有些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年岁偏大,思维比较发散,容易陷入某个故事或某个细节,越讲越跑题,或者讲起自己的家长里短就打不住或者主观想法,偏离主线,我们会马上把话题拉回主线。有的村民文化水平较高,思路清晰,采访一天就完成了;有的村民则需要采访多次,花费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主题的采访。

采访过程是团队合作,主访人与村民聊天、提问。同时旁边的文案会进行记录,摄像师负责拍摄视频、录音、拍照,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三、写作要实

我们的定位是采访实录,实在、接地气,文章一开头就是采访的时间、地点、人物简介,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就定了一条死规矩“不写官话套话,只写大实话”,写作时用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基本用采访者的原话、土话、方言,只调整语序和表达方式,每篇文章发表前必须请采访对象亲自核实,他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只有在采访对象在口述时记忆不清、史实错误、事件错误时才做较大修改。

(一)口述内容,一一核实

采访结束后,进入稿件写作阶段。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对采访对象的讲述内容做了大量核实工作。遇到采访对象所述内容与历史资料不符时,会多次向受访者本人求证,并查阅档案资料。遇到同一件事情,不同采访对象描述的事件内容出入较大时,往往多方求证。比如,同是讲习总书记当年从梁家河到赵家河做社教的事,赵家河村民、梁家河村民在时间上说法不一。我们并没有偏信任何一方,而是多方核实,找到当时派他去的县团委书记,又找到当时还留在延川的北京知青,多方回忆,最后得出准确的时间。

(二)书面加工,还原真实

采访者口述内容,我们需要进行书面加工。当然,这个过程把凌乱无序的口语加工成通顺的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述者的原意。加工时遵循的原则是:既要语句顺畅,符合语法要求,又要保持口语原汁原味的特点。他们说的陕北方言,我们都真实地保留下来,并加以注释。文章成稿后送给采访对象核实,请他确认所讲的是不是这些内容,是不是这个意思,力求最大程度的还原真实。

(三)大众阅读,文风平实

“老妪能解”的典故,讲的是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听不懂就接着改,“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所以他的诗大都朗朗上口。为检验文章是否符合既定的读者——“人民群众”的要求,我们也进行了阅读测试。第一篇样稿成型后,请了16岁的高中生、22岁的大学生、35岁的职场白领、40岁的领导干部、90岁的老红军为我们做阅读测试。向他们请教:哪里没有读懂?哪里觉得晦涩?文章讲了哪些故事?根据测试结果,我们定下来写作文风:多用短句,多分段,故事要讲完整,遣词造句确保初中文化水平就能看懂。

经过一年多的采、写、核、编,往返数次,前后共采访29人,包括梁家河村民6人、赵家河村民7人、延川县4人、延安市1人、北京知青10人、其他地方知青1人,形成19篇采访实录文章。

四、影响之实

2016年11月28日,第一篇采访实录“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在《学习时报》刊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受到鼓励,坚定了写作的信心。结果,这组采访实录前后刊登了26次,共19篇。2017年春节期间,主要网站包括人民网、共产党新闻网、新浪、搜狐、澎湃、腾讯微信弹窗等同时将这一系列采访实录在头版连载推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盛开”,让媒体、公众都“闻香而来”,坐等更新。从而引导了党报扎扎实实讲好党的故事的新潮流,兴起了党员干部、青年学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风气。

(一)干在实处,为党员干部立榜样

连载时期,中央党校的学员们都盯着新报纸送来,赶紧抢上一份,校内所有投放点的《学习时报》一时“洛阳纸贵”;许多党内老领导纷纷自发传来读后感;全国各地多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均自发在网站上下载此系列采访实录,打印成册作为单位加强党性教育开展党日活动的教材。有青年干部给编辑部来信说:“对广大中青年干部而言,它更是一部党的理想信念的教科书、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经典、党的基层工作的指导书,为进行实践锻炼和增进群众情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示范和榜样。”还有的党员干部来信说:“读了采访实录,觉得总书记就在我们身边,他来自人民,情系群众,他的实事求是精神,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读书学习的热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走在前列,为青年学生树先锋

五四青年节前后,多位领导同志在给青年们的讲话中,建议年轻同志好好读一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此前,浙江外国语学院把这组采访实录编成教材,发放给全校师生,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采访实录生动展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感人,启迪心灵,对青年大学生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自觉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格,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立足基层,为人民群众固信念

平实的文风,真实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群众“粉丝”,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群众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留言:“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看过这么长的主旋律文章,感谢你们,让我看得下去。”许多人都说看哭了,有的群众赞扬习总书记在农村艰苦奋斗、踏踏实实为民服务;有人认为习总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和品格,最终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样的经历令人佩服,也使人坚信,来自基层的总书记一定更能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五、思考之实

基于此系列报道的实践过程和影响力,笔者就关于如何落实党报讲好党的故事,做了如下思考。

(一)感情上,坚实“一致”理念

党报不仅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要在感情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党的领袖的故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领袖成长的故事是党史的重要工作,也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工作。我们的领袖是人民的代表。领袖成长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缩影,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故事真实、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故事中认识和理解领袖的思想,更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从感情上拥护我们的党,拥护我们的领袖。

(二)创作上,察实情、说实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3]。真实是作品的生命,真情是作品的灵魂。真实方能显真情,真情才能打动人。党报不仅要讲党的理论,还要讲好党的故事,讲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高深的理论如果不能被群众读懂,就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诚如一位年轻干部读者来信:“近平同志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句话能够给每一位党员干部带来深深的启迪。”

(三)方法上,严实科学化、规范化

采写领袖故事是口述党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口述党史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意见,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口述党史工作的指导和依据。采写领袖故事,必须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方法,把这件事当成科学事业来做。

六、结语

党主办的媒体是党的宣传阵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要求我们,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要担起这个職责的使命,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党报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创作出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作品,创作出人民群众真正爱读的作品,才能担起责任,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扎实讲好党的故事。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1-4.

[2]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G].西部大开发2012(9):109-112.

[3]新华社.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作者单位系中央党校报刊社)

猜你喜欢
畅销书
24小时完成的畅销书
国王陛下的畅销书
畅销书架
畅销书架
畅销书为何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