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日月换新天:伟大的右玉精神

2019-10-11 04:12仲艳妮
文史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精神

仲艳妮

经过70年绿化,这是现在的右玉县城全貌

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150多万亩的“生态公园”。山西省右玉县的11万老百姓,就生活在這片“天然氧吧”里。然而谁都不会想到,70年前的右玉,却是一个沙逼人退、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右玉人民选择了一条植树造林的绿化之路。“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洲。”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绿洲,右玉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寻绿之路?

右玉精神从何而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当人们来到右玉,在惊叹右玉“塞上绿洲”的奇迹之余,都不禁会问:右玉这张蓝图是如何绘就的?右玉人怎么就能干出这样的大事?右玉精神到底是怎么来的?追寻右玉精神的活水源头,这塞上奇迹背后的故事,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右玉精神。

右玉精神是恶劣环境逼迫出来的。右玉位于山西西北角,地处晋蒙两省交界,自古风沙肆虐,土地沙化严重,素有“不毛之地”之称。右玉环境的恶劣,来源于战乱和风沙。战乱在于右玉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右玉作为我国的北部边陲,尤其是长城雄关杀虎口所处的要塞地位,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数千年来,汉族人民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为争夺人口与土地战火不断。右玉大地上兵戈铁马、狼烟烽火、杀戮不断。战火的频繁,从至今仍遗留在右玉大地上的上百座古堡和随处可见的烽火台旧址可见一斑。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右玉这块本就贫瘠的土地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到1949年,全县只有4万余人口,气候恶劣异常,常年风沙肆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呈现沙漠化或半沙漠化状态,人居环境十分严酷。这从1949年前右玉一直流传的民谣中可见一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黑夜土堵门,白天点油灯。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恶劣的环境让昔日的右玉民不聊生。曾经有外国专家断言,这里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这里的人们举县搬迁。

右玉精神是右玉地域文化滋养出来的。右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雁门郡起,秦筑长城,汉伐匈奴,北魏迁都,唐征突厥,宋抗辽、金,明御鞑靼、瓦剌,几千年来,右玉境内的杀虎口“扼三关而控五原,乃直北之要冲”,具有显要的地位。右玉由此也可以说是长城文明的灵魂,民族融合的通道,晋商崛起的摇篮,西口移民的见证,是一条历史文化的走廊。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变迁,在右玉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精神记忆,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本,融合草原文化和长城边塞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移民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在内的兼容一体、多元并存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右玉人民勤劳俭朴、负重奋进、忠勇坚毅、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开拓、厚道质朴、为人直爽、热情开放、团结互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气质。

右玉精神是革命精神浸染出来的。右玉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早期,就有了共产党的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右玉是晋西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右玉人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右玉最早于1928年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一位名叫寇子严的共产党员回到家乡右玉县杀虎口村,向民众宣传共产党带领人民武装斗争的革命纲领和主张。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路经右玉,沿途之上,贴标语,搞演讲,宣传革命道理。1936年2月,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进入山西,发展党的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武装,这让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右玉悄悄生根、发芽。1937年5月,中共左(云)右(玉)平(鲁)党小组成立,这是右玉县的第一个党组织。他们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向民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纲领,为发动全民抗日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抗战全面爆发以来,共产党带领右玉人民坚持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地方武装和抗日群众团体,英勇地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让右玉成为我党在塞北高原上收复的第一座县城。从1937年右玉产生党的组织,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长达13年中,全县累计有122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600余人参军,400余人参加了地方武装组织,1550多名同志光荣献身。其中,有横戈跃马、血洒右玉的中共晋绥边地委委员胡一新,有川北从军、绥南献身的中共左(云)右(玉)凉(内蒙古凉城)县委书记陈一华,有与民同甘苦、临危不惧敌的宇洪等,他们给了右玉人民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

右玉精神是共产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在右玉小南山公园,有一处镌刻着为右玉绿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绿化功臣名录,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也有党员干部,虽然身份、职业不同,但他们始终坚定绿化信念,坚守绿色情怀,他们是右玉不同历史时期绿化造林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也是承载右玉精神的主体。70年来,右玉人民不管千难万难,始终认准一个理: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每到植树时节,全县党员干部齐动员、十万民众齐上阵,人人争当“造林英雄”,个个都是“绿林好汉”。为了使树苗在黄沙地和碎石山头成活,人们常常挖开黄沙找新土,捆起秸秆堵流沙,刨出碎石换土层,栽不活树不罢休。据不完全统计,在70年的生态建设中,全县广大农民义务投工投劳达24L多个工作日。在300多万亩的土地上,右玉人民像蚂蚁一样滚爬在沟沟梁梁、山山水水之间,没有报酬,也不讲报酬。从大人到小孩,从妇女到学生,家家户户用得最多、磨得最亮的就是铁锹。国家没有往他们手中发一分钱,即使是1953-1955年连续3年遭受了历史罕见干旱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糠菜半年粮,常年食不果腹,右玉人民仍然义无反顾地扑向黄沙洼、老虎坪、杀场洼……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右玉人民就这么一棵棵、一年年把树种活,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史上的奇迹。

右玉:种树就是种精神

右玉种树,收获的不仅是青山绿水,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2008年以来,先后有多位中央和地方领导对右玉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初步阐释。右玉精神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五次对右玉精神作出了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右玉精神。201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报告》上做出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右玉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历任右玉县委初心不变的追求。

他们用植树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解放之初,右玉的群众生活艰苦,“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风沙侵袭威胁着人民的基本生存,植树造林、改造环境即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秉持党的宗旨的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班子所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1949年6月,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洗去战火的风尘,赶赴右玉到任时,右玉百废待兴,发展粮食生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全国大力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大形势下,在右玉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徒步调研后,张荣怀没有延续右玉以往垦地种粮的只图眼前利益的做法,提出了彻底改变右玉面貌的植树造林的“緩慢”发展思路。张荣怀敏锐地感觉到,右玉人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扎根。只有大力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吃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张荣怀在考察中发现,右玉的地越垦越多,粮食却越打越少,这种广种薄收、掠夺自然的路,已经越走越窄。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只能加剧土地的沙化,最后必然导致右玉人民失去生存的依托。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迈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从此以后,20任县委书记从右玉的长远发展出发,沿着这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路走来。山岭光秃,风沙肆虐的右玉变成了“塞上绿洲”。往日荒山荒沟,如今林木成材,改造自然收到明显效果:风沙小了,霜冻、冰雹灾害减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燃料、木材和饲草增加了,粮油产量大幅增加。

右玉县群众在荒山荒坡植树

他们用植树推动人民群众的富裕。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战黄沙洼”到21世纪建设“三大基地”,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生态再变资源。没有高耸的烟囱,没有遍地的煤窑,没有刺鼻的浊气,没有流淌的污水,靠绿树林海、成群牛羊、遍野清风、蓝天碧水,同样也能走向富裕,实现发展。到第十五任县委领导班子时,他们在继续抓种树“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强调“为了让右玉人民过上好日子,还必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他们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后,最终确定了“在农、林、牧业上做文章,开发各种农产品和林产品”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他们开始着眼于开发利用右玉丰富的沙棘资源,从1998年2月开始,县委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四赴北京汇源果汁总公司总部商谈来右玉建厂事宜,并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多方筹资,终于在1998年12月3日,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总公司与右玉县正式签订了成立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右玉分公司的合同,决定合作开发右玉沙棘资源。汇源右玉分公司的成立不仅使高品位的沙棘饮料走向全国,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右玉农民增收和劳动力就业,不仅让右玉的山“绿”起来,更让右玉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右玉精神体现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植树造林看似简单,但在右玉196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平均海拔1400m,土地沙化面积达76%,年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塞外高寒地区,面对黄风、黑风、沙漠、干旱,要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右玉的干部群众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辛苦工作。

1949年6月,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到任后,面对人民生存的困境、发展的难题,他与县长江永济手拿《平朔府志》和军用地图,背上干粮和水壶,徒步两个月、行程数千里,走遍了右玉300多个大小村庄、上千道沟梁河汊,走进农户家里,睡在百姓炕上,和老乡聊天,寻找到了“治沙良方”。一位位右玉的党员干部顶着风沙,一路走来。第五任县委书记庞汉杰上任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走遍了右玉的山山水水,磨破了几双布鞋。随身所带的地图上画满了圈圈杠杠,笔记本上也记得密密麻麻。右玉境内的23座大山、数百个沙梁土丘、5条河流、600多道长2000米以上的沟梁、5处大风口,他都标记得详详细细。正是秋冬季节,由于不适应右玉的风沙环境,下乡考察中,庞汉杰得了很严重的鼻窦炎,整天流鼻涕、打喷嚏不止,成天捂着大口罩。鞋里都是沙子,脚磨起了泡,走路一瘸一拐,他便从路上捡来树枝当拐杖,拄着徒步调研。一次下乡回来,妻子发现他刚换上不久的鞋子又破得不成样子了,鞋底也磨出一个大洞,但家里没有新做好的鞋了,妻子只好帮他在鞋底子上钉了一块“驴掌”。厚厚的铁掌,又沉又重,走起路来“咣当咣当”地直响。就这样,庞汉杰穿着钉着“驴掌”的鞋子,仍然日复一日穿行在右玉的沟沟坎坎之间。

治理前,右玉县的荒凉沙地

右玉的各级干部早已习惯了脚踏一双胶鞋、手握一把铁锹,与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的野外生活。每到植树季节,一个个干部扛铁锹,背树秧,吃炒面,喝沟泉水,休息在树枝搭建的小山崖沟壕里,脸被晒成黑铁色,嘴角泛起血泡,手被磨破长出老茧。曹满荣是右玉县党史办原主任,下身先天残疾,可他和健全人一样上山挖坑植树从不间断。山坡的地势较陡,人上去连站都站不稳,必须跪在地上,用锹先把石块刨出,再挖出土,围成鱼鳞状,这样一来二去手上都是血泡,血泡又结成厚厚的茧片。最不容易的是浇树,送水车上不去,只好人工提,大水桶不能用,只能用脸盆往上送,浇一棵树,得往返好几趟。就是凭着这股劲,右玉一道又一道山梁变成了绿色。回忆起这些往事,老曹说:“苦是苦透了,可现在一片绿生生,这心里也美透了。”痴情播绿,至死不渝。右玉的人民群众不管千难万苦,造林绿化的心从来都没有变过,他们个个都是“绿化英雄”,甘愿为右玉的一草一木献出一切。1983年,年仅30岁的王占峰响应县委号召,放弃了大同优厚的工作待遇,顶住家人朋友的巨大压力回到右玉,承包了石炮沟——一个坡陡沟深、乱石林立、黄沙遍地、连牛羊也很少去的荒山。他在山坡上劈开一片山崖,盖起一间简陋的房子,搬来了锅碗瓢盆,安起了家。一条黄狗就是他的贴心伙伴。每日早出晚归,整天劳作在山沟,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热饭,手上的老茧退了一茬又一茬,为治理荒沟,绿化山川,他付出了巨大的艰辛。20多年来,王占峰究竟往石炮沟投入了多少资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为了治理荒山,他除了花光积蓄,还欠下不少债务。对此他毫无怨言。“我现在虽然生活清贫,但内心很充实,攒下了满山满沟的树,这是我的绿色银行,我一点儿也不后悔,而且将继续干下去,凭我现在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再干15年也没问题。”如今王占峰已和石炮沟难舍难分,这里的一切都牵动着他的心。“或许我的名字叫得好,父辈给我起名王占峰,我的命运就是一辈子绿染山峰”。刘政是李达窑乡乔家堡村的一名护林员。2000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倒村后的水泥电线杆,压断了3棵松树,老刘竞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就搬。电线杆滚砸在他的胸前,大口的鲜血洒在和他倒在一起的松树上。他留下最后一句话,竟是“把我葬在树根下”。毛永宽生前是威远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人说,他是为植树护苗累死的。1979年一个夜晚,气温骤降,他披了一件外衣就往村外的苗圃跑,忙了大半夜才把苗子苫住。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着高烧坚持上工地,昏倒后再没有醒来。那一年,他才31岁。张一生前是杨千河乡的党委副书记,2005年的4月11日,他把家里的2000元垫上到代县为乡里进树苗,选苗、起苗、装车,忙到凌晨3点多。苗圃的老板劝张一打个盹再走,他说:“山上还等着树苗哩,一误就是一上午。”车子刚上公路,他发现有几捆树苗没有绑好,便下车拽住绳子,想再紧一紧,这时迎面一辆载重车呼啸而来,把他撞出20多米远……右玉的绿化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是右玉人民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写照。

右玉精神体现了久久为功、利在长远。70年来,右玉20任县委书记一张铁锹两只手,一棵树一棵树地栽,一个坑一个坑地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大地上持续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首先拉开这场绿化大幕的,是右玉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在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迈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也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生存、发展、跨越的不懈接力。70年来,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还是“左”的思想盛行的“大跃进”时期;不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右玉历任县委书记一任任地更迭,造林植树这一根本思路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从张荣怀开始,历任右玉领导干部,从“树”书记到“草”书记,他们始终从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立县之本、执政之基,排除一切干扰,带领干部群众顽强执着地为大地披绿增翠。

提起右玉的县委书记们,人们常爱说他们是“飞鸽牌”的干部做着“永久牌”的事情。右玉的20任县委书记中,常禄是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右玉一待就是8年,因此在右玉流传的有关他的故事也非常多。这位“树书记”种树、爱树、护树、惜树,在右玉可是有口皆碑的。右玉的老百姓都知道,常禄下乡经常带着三件宝,剪刀、卷尺和望远镜。剪刀不是普通的剪刀,是那种修剪树枝用的大闸剪。走在路上,路过树林,他随时会停下来,用手中的剪刀去修剪那些树上的枝杈。常禄有一个习惯,走到林子里,总会不由自主地去量一量树的高度和树围。他说量树是为了了解树的生长习性,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因为他对每一棵树都充满感情,对待它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望远镜是常禄每上一处山头,用来查看远处林子的工具。他一是要查看远处的林木生长情况,二是要查看有没有牛羊进林子啃树,有没有人偷砍滥伐树木,一旦发现问题随时处理。常禄不仅仅爱树,更是时时刻刻考虑着右玉的长远发展。他认识到,右玉林业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人必须是右玉本土培养出来的,是“永久牌”而不是“飞鸽牌”,是可以扎根右玉不会飞走的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办一所右玉林业学校。在他的努力之下,右玉的林业学校挂起了牌子。学制是两年,学生不用缴学费,费用全由县里承担。第一届就招收了150多名学员。后来的实践证明,右玉林校的建立为右玉的林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7年问共培养县、社、队林业专业人才1045人。这些人才有些留在县、社林业部门,有些虽说回到了农村,但也成为大队的林业技术员,大部分都奋战在右玉造林第一线,成为重要的技术骨干,成为右玉绿化事业、生态建设的良将贤才。

如果说右玉的县委书记们跑的是“接力赛”,右玉的老百姓跑的则是“马拉松”。在右玉,从天真烂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每一个人都把挖坑种树作为天经地义的义务。人们自带干粮和水,翻山越岭,顶风冒沙。没有人讲报酬、要名利,没有人不出工、不出力。全县上下,领导率先干,干部带头干,群众同心干,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打赢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战役。正如右玉第18任县委书记陈小洪所说:“没有右玉百姓,就没有右玉的今天。”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每一个普通的右玉人身上都有着说不完的植树故事。已经70岁的右玉造林大户韩祥,从戴着红领巾到如今,60多年造林不止;王占峰近20年风餐露宿、无怨无悔奋战在荒山秃岭,共造林630亩,栽植果树40亩,葡萄5亩,仁用杏15亩,种草50亩;来自云南的余晓兰在坝滩地和荒山荒坡上栽下了60多万株松树,3万多株杨树、果树,10亩人工沙棘苗,10亩柠条苗,办起了家庭林场,培植各种树苗100多亩,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建设园区。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而且他们还在坚持,正如韩祥所讲:“我的孩子将来接我的班继续干下去,不仅是我一家人干下去,要把这种献身于林业建设的这个精神几代人传下去,这是右玉的根本。”

右玉精神的有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指出:“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这是右玉党员干部在改善生态环境征程中铸就的一座丰碑,这是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这是干事创业所必不可少的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这更是实现党的偉大事业不可或缺的奉献精神,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永恒的历史意义。

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是为一已发展谋取政治资本还是为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问题。习总书记早在2011年时就提出,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这就表明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右玉精神的时候,首要的是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这一政绩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不能站在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右玉,生态、生存环境恶劣,风沙肆虐,自然灾害频发,粮食收成“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百姓生活举步维艰,生存看不到出路。右玉第一任领导干部经过长时间艰苦跋涉实地考察,终于为右玉百姓找到了生存之路一种树。他们认准了这条路,种下了一棵又一棵的树,锁住了一个又一个的丘。种树锁住了土壤,庄稼能长起来了,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右玉的县委书记们抓住了植树这个主题,也就是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在,坚守了共产党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政绩观念。二是能不能从大局着眼解决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右玉70年如一日的植树造林是恶劣的生态环境逼出来的,它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当之无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然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时并非一对“双生子”,反而在一个时期内它们是相互矛盾的。对于右玉来说,在一段时期内,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是经济发展却一直提不上去。但从整个70年的发展脉络来说,右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右玉靠“绿”致富最终实现逆转。如与其邻县左云县(这是个以煤炭经济为主的县)相比,右玉发展的相对滞后,然而从2010年起,右玉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在经济生产总量和增速两方面均超过左云,发展潜力和后劲凸显。这是右玉历任县委领导们着眼于长远和大局考虑和看待政绩的最佳体现。三是能不能抵御住短期经济效益的诱惑。右玉不是除了树什么也没有的,右玉也有着相对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看着右玉周边的很多县都靠着“黑”资源富起来了,有些人心里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很多干部主张“有水快流”,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此时的县委书记袁浩基却不为所动,“前面有榜样,后面有群众,没有绿色就没有右玉的发展,在右玉,绿色不进,风沙就进,不植树就是千古罪人,还当什么书记?”抵御住这短期诱惑后的右玉走上了由绿致富的发展道路,让右玉的发展效应由短期拉长至长期。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所谓事业观,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干事创业所必须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从右玉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乃至人民群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正确的事业观所该有的态度:担当作为。一是迎难而上。70年来,右玉党员群众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难,“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苦干加实干”,凭着一股子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干劲和拼劲,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的“塞上绿洲”。右玉人三战黄沙洼的事迹注定载入右玉史册。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教训和实践中总结规律,摸索办法,前后用了8年时间让黄沙低下了头,让黄沙洼变成了绿山冈,肆虐的黄风变成了缕缕清风。没有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右玉不可能沙漠变绿洲。二是勇于担当。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尸位素餐不仅是对国家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个人前途发展的不负责任。1971年上任的右玉县委书记杨爱云有句口头禅:“掏老话,当干部就要干工作,当领导就要敢担当。”为了右玉长远发展考虑,发挥县城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杨爱云和县委班子深思熟虑并征得上级领导同意,顶住巨大压力将县城从右卫镇搬到现在的新城镇。当时,对于右玉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谈何容易,杨爱云说,“为人民群众办事就得豁出去”。一个新县城很快建起来了,同时还保住了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三是忠诚奉献。忠诚奉献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又是右玉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贯作风。为了打赢这场生态保护战,他们不讲任何代价,不计任何报酬,任劳任怨,用忠诚与奉献战胜了风沙,战胜了贫困。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在曾经的不毛之地《山西右玉得到了生动实践。右玉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靠人工造林改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典型范例。右玉如今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示范区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先行区:林木覆盖率从不到0.3%扩大到现在的54%,森林覆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硬是將一个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树种从过去的区区几种变成30多种,药用植物达到45种,野生动物50多种。如今的右玉拥有150万亩绿化面积,相当于近一个半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估算有1亿棵树,按照一米一棵的距离测算,排起来相当于10万公里,可绕赤道两圈半。绿色带来了良好生态,区域小气候已经形成,平均风速降低29.2%,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多三四十毫米。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县年均气温已从解放初的3.6摄氏度上升至5.2摄氏度,无霜期从不足100天增长到123天。右玉已从“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变成联合国认定的“最佳宜居生态县”。在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理念的引领下,良好生态的后发优势凸显出来,“绿色生态游”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右玉先后荣获“最值得向全世界推荐的旅游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2013年以来连续多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榜单;成功举办多次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汽车拉力赛、冰雪运动、跑马骑射、国际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多次承办摄影艺术展、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文化盛会,这一切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长城古堡村落遗迹、塞北原生态景观以及独特的西口风情民俗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摄影爱好者、媒体人、专业画家、高校艺术院系师生以及历史学者前来创作、访问、写生和探寻,这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晋北风景油画家。2018年,右玉成功举办了首届塞上朔州长城国际旅游节、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风情西口·生态右玉”北京摄影艺术展、森林音乐会、第十届世界养生大会康养峰会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主题推介会,与浙江省安吉县、陕西省延安市、河北省塞罕坝林场、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市成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共同发表了《右玉绿色宣言》。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场国际性马匹拍卖会,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玉龙国际赛马学院,开创了全国先河。建成了右玉精神主题艺术馆,启动了右玉干部学院二期工程。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右卫艺术粮仓改扩建、西口博物馆等项目加快推进。2018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90万人次,实现收入26.9亿元,分别增长32.4%、28.2%。右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落户右玉,旅游经济、文化产业、苗木种植、草食畜牧业、食品加工、风能发电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方兴未艾,一颗闪亮的西北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每一片绿色都是一块丰碑,那无边无际的绿色充满着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右玉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什么是红船精神?
都精神
拿出精神
奥运精神
我们的画
精神了
伟大的胜利不朽的精神
公共艺术和公共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