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逸”的演变

2019-10-12 01:10孙宜婧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人画

孙宜婧

摘要:“逸”作为审美范畴由唐代提出,但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是历史上的宋元时期。“逸”在宋代的“神逸之争”中因文人画的出现而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元代四大家又将高扬主体情志之“逸”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可见宋元美学对“逸”的推崇。“逸”的升腾标志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本文通过对古典美学范畴“逸”的发展过程梳理,浅析“逸”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审美范畴;逸品;文人画

“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的且蕴含深厚的审美范畴,“逸”是古代美学范畴整体结构中基本属于道家美学思想体系、以破例脱俗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支系统,其形式、类型和含义均极丰富多样和深厚,在不同发展时期各有不同的时代与个性内容和特征。本文主要从美学领域来阐述“逸”在古代的产生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演变历程,并探讨其在历史上的美学价值。

一、魏晋时期——“逸”的萌芽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混乱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分裂争斗不停,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导致封建制度的崩溃,士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开始追求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这也是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的自觉和审美范畴之“逸”的兴起。

魏晋时期,“逸”作为品鉴术语,常常用在人物品藻中,尤其是评论那些落落不凡之人,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很多用自然景物来形容人物内在品质和外在样貌的,如:“轩如朝霞”“朝霞”“春月柳”“孤松”“瑶林琼树”“云中白鹤”等,人物品藻中运用自然景物表现一种玄远拔俗之人格风采,这也是“逸”者生活状态在文学中的呈现。

在书画品评领域中,“逸”主要指放逸无拘和富有创新性。王羲之提出“望之唯逸,发之唯静”,指的是在内心较为平静的情况下,才能创造较好的“逸”的作品;张怀瑾在《书断》中评王献之的书法有“纵逸不羁”的特点。在中国画论史上影响较深的是谢赫的《古画品录》,“逸”在此书中大量出现,这表明“逸”开始走进绘画领域,最初它的含义是创作者不守常法,突破规矩,但又合乎情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作品富于新意。谢赫在此书中,写张则横逸,笔端流露新奇之义;毛惠远纵横逸笔,创作中有宏达飞逸的大气象;评价姚昙度“画有逸方”,灵巧有活力。以上这些论述的“逸”大多指的是放逸、纵逸,还有飘逸、飞逸,用这些“逸”来形容文学、绘画、书法作品的大气象大境界。

二、隋唐时期——“逸”作为审美范畴提出

“逸”继魏晋后继续发展,并作为审美范畴是在唐代提出的,呈现繁荣的态势。“逸”逐渐渗透到艺术上的很多方面,在各个门类艺术领域中有丰富的表现。这个时期的“逸”在书画领域有两种意思:一是不拘常法,独出心裁,狂放不羁;二是超尘脱俗,飘逸洒脱。唐代在绘画创作实践中出现了当时被称为“逸品”的水墨画。唐代的“逸”是“不拘常法”的“雄逸”。此时的“雄逸”表现出一种雄壮、豪放之气。

唐代著名的理论家张怀瑾在《书断》《画断》中,以神、妙、能三品评书论画,并未提到 “逸品”,但是他明确提出,要“逸气弥于宇内”,才可能达到书法之至妙之处,此处“逸气”是超凡出尘、飘逸的气质风度,是文人的一种品德和修养。创作者胸怀“逸气”,神气飘然至烟霄之上,新奇巧妙,变化无穷,艺术作品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诸家。其《唐朝名画录》序云:“以张怀瑾《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優劣也。”朱景玄在这里说的“逸”品不是“神、妙、能”之下的一品,而是三品之外,“不拘常法”者,“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故书之。”其中“画格不拘常法”的三位画家王墨、李灵省、张志被列入逸品。严格意义上第一个把握“逸品”绘画美学内涵的是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品评作品的五个等级:自然、神、妙、精、谨细,而他最为推崇的是“自然”,并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这里的“自然”是指表现一种超脱凡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他推崇自然放逸为上品,充分推崇逸的重要性。

三、宋元时期——“逸”的成熟

“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宋代逐渐成熟,宋代的“逸”是“笔简形具”之“淡逸”。宋人的审美理想,以士人庭院为核心组织,在思想上是禅宗的“由圣入凡,非圣非凡”的哲理,在审美榜样上,是从王羲之到陶渊明的“高风绝尘”,唐代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到宋代却作了根本性调整。王维的“水墨为上”和张彦远的理论,在黄休复“逸品第一”和文人的理论中达到了光辉的顶点。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以能、妙、神、逸四格品画,把逸品置于首位,宋代文人画,为了高扬主体情志,不仅要超越形似,而且要通过简化、变形等艺术手段,使画中的形象与所画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间离感、陌生化,从而突出主体的情志。因此,黄休复把朱景玄的“不拘常法”技法层面提升到了“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意境层面,对“逸品”的评品也由绘画技法范围深化到了精神实质中了。唐中期以来疏放自由、大气磅礴的“雄逸”就逐渐变成了宋元“平淡天真”“逸笔草草”的“淡逸”了。

“逸”作为美学范畴到了元代已经完全成熟。元代的“逸”是“逸笔草草”之“高逸”。恽格曾说:“高逸一种,盖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在元代,文人画是一个高峰,从艺术水准上看,元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代表了元代文人画,也是整个元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从艺术符号来说,他们创造的山水画境既体现了元人对心灵节操的执守,又显出了山水画在元代的意义变迁,还呈现了文人画中一种独特的山水景观。四大家中最高代表是倪瓒,他的画尤简、尤淡,被称为“无人间烟火气”。倪瓒的画论“逸气说”是元代绘画美学中最具精神意义的内容。他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答张仲藻书》)”。在倪瓒看来,作画绝非为了摹写物象,“逸笔草草”是为了“写胸中逸气”。所谓“胸中逸气”是脱略凡庸、高远淡泊的情怀,是一种萧散野逸,不满于现实的在野情绪。倪瓒认为形似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突出主体的精神境界,通过对物象的变形来突出主体的情志。徐复观先生做了一个极为精到的结论:“真正的大匠,便很少以豪放为逸;而逸乃多见于从容雅淡之中。并且倪瓒可以说是以简为逸;而黄子久、王蒙能以密为逸;吴镇却能以重笔为逸;这可以说,都是由能、妙、神而上升的逸,是逸的正宗,也尽了逸的情态。”这一结论完好地概括了元代“逸”的特征,宋元文人将“逸”作为自由超脱的人生理想,内化为一种精神品质,统治者尊隐尊逸,对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很大帮助。

四、明清时期——“逸”的深化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冲破理学束缚成为文人的心声,明代王阳明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心外无物”,讲求“自然”“安闲”“率直”等。士阶层反对传统的慎行、温柔敦厚的观念,提倡个性解放和价值的自我实现,这和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有相似之处。在这种思想潮流的影响下,“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得到深化,这主要体现在文人画对“逸”的改造和逸品笔墨理论的探讨,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在对“逸”的多样理解中,在“逸”的基础上发展了各种风格,沿着“逸”的轨道向前行进。

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出现了徐渭、朱耷、石涛、郑板桥等大写意画家。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徐渭、朱耷等人的写意,已经从写“胸中逸气”,发展到了人们称之为“狂”“怪”的大写意,笔墨里透露出“血泪斑斑”。明清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自身经历的曲折使得文人画家的“胸中逸气”压抑成了“郁郁不平之气”。于是在山水画因为摹古而失去出路的时候,这些胸中充满怨气的画家便将元代高扬的“胸中之气”舒展到了极端化的状态,通过一些怪诞反叛的大写意花鸟画来表露他们对世俗的不满。在明末徐渭开创了一反传统的大写意之后,清初的八大山人把这种“纵横放肆,出于法度之外”的画风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八大山人笔下的那些狂放、乖戾、空灵、飘逸的绘画无不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癫狂与孤高。他们塑造的花、鸟、鱼、虫等形象无不鬼气十足,翻着白眼,冷峻孤僻,尖刻悲凉,带有浓重的诡谲色彩。

清代中叶的“扬州八怪”更是步古賢的后尘,他们蔑视功名,超然于尘世之外,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传统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批判。传统文人画到了近代,中国画坛的山水画、花鸟画皆表现出一股“浓墨重彩”的狂放之逸,这一时期的绘画不能用“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传统逸品来衡量,但却与唐代“不拘常法”大气磅礴的画风多有相似。他们雄肆自由、放逸天成的气势,把传统文人的高蹈绝俗、雅逸超然的贵族化气息推向了一个极端。

五、结语

“逸”不仅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更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同样也是一种生命美学,审美主体尊重个体的自由、精神的追求。“逸”的人生追求与“道”的精神有相通之处,表现为一种不与流俗为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格,在纷扰的世界中生存,在大自然中拥抱自己的性灵,在平淡的生活中达到内心的安宁。这种对平和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洒脱旷达生活态度的喜爱,也是士大夫追求的生命境界,他们将这种生命体验灌注到艺术创作上,将精神追求寄托于诗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门类中,也对现代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红玉.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逸”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7.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冯晓林.论画精神——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范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人画
以现象学“本质还原”方法重新审视文人画理论
“文人画”里写春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徐渭大写意水墨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略论20世纪文人画理论发展状态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唐寅的绘画艺术赏析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