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合唱的指挥及作品处理

2019-10-12 14:20黄莞晴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摘要:由于方言的局限性,民族民间合唱作品在传唱和排演上比较受限。本文通过由川籍作曲家朱嘉琪改编的川南民歌《槐花几时开》进行分析,挖掘作品的语音语调特色,针对四川方言的衬词、下滑音进行指挥法的研究及作品处理,还原音乐作品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民族合唱;方言衬词;指挥法;软收拍;软收声

一、作品的方言特点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川南民歌,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记载了它的歌词。歌词描述了一位情窦初开,伶俐而又羞涩的农村姑娘,期待与心上人约会的急切心情。

该作品由不少音乐家改编再创作,本文研究的是由作曲家朱嘉琦改编的女声合唱。作者不仅对歌词进行了再创作、加入了四川方言的衬词:哟、喂、嘛、哎、咿、呀、啊等,并加入了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数花”念白。风格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正因衬词的使用,四川方言的音调被融入歌曲中,相比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川方言的衬词具有独特的音调,而衬词中下滑音的运用,更是巧妙地将方言音调与“阴阳上去”区别开来,在演唱上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曲家多次在歌词句末用到衬词及下滑音,其韵味需要指挥细细品味和恰到好处的处理,本文就此对谱面的“下滑音”展开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二、指挥法的“软收拍”

收拍与起拍相同,有“软”“硬”之分。拍子的“软”“硬”体现在击拍前的预备拍:预备拍的“硬”拍有明显的拍点,点后的拍线要有“上拨”的动作;“软”拍则无明显的拍点,拍线柔和而平缓,直至收拍为一个静止点。

指挥在图示中,应将带有衬词的“下滑音”的拍子,做成“软收拍”。

“软收拍”分为三个步骤:预备位置、预备拍、收声点。

指挥在队员演唱过程中的保持动作即为预备位置;

在收拍前的预备拍上做一个无拍点的弧线运动;

最后收束在收声点。

这样,就完成了“软收拍”的动作。这种收拍方式在该作品中频繁使用,根据速度和力度的不同,“软收拍”可分为手腕运动和小臂运动:

力度为mf及以上或时值为四分音符及以上的音,可用小臂运动;力度为mp及以下、时值为八分音符的音,可用手腕运动。

例如,“娘问女儿望啥子嘛”中的“嘛”,时值为八分音符,力度为pp,故用手腕“软收拍”。

再如,“清早起来嘛咿吔”中的“吔”,时值为四分音符,力度为f,故用小臂“软收拍”。

指挥可通过不同力度、时值的下滑音做出相应的指挥图示。

三、作品处理的“软收声”

“软收声”与“软起声”相同,“软起声”在发音时不可以有重音或加强音。因此,“软收声”也不能在收束时有明显的重音。另外,在带有衬词的“下滑音”中,指挥应加入从“有音高”到“无音高”的演唱要求,以体现衬词的音调转变。

在处理下滑音的软收声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音色上,气与声的结合比例。

(二)时值上,下滑音与实音的时值比例。

例如,“娘問女儿嘛”中的“嘛”是一个元音为“a”的下滑音,从音色处理来看,“嘛”字在吐字时就被应被处理为无音高的音,然后立即转化为纯气声的演唱,这种音调的过渡,表现出一种撒娇的语气,显得灵动俏皮。

再如,引子部分“高高山上哟”中的“哟”,该衬词的时值为四拍半,最后半拍为下滑音。指挥时,需在前四拍保持音准,切勿让队员提前唱出下滑音,在第四拍做出“软收拍”的预备拍,最终在第五拍的前半拍做出手腕运动的软收拍。从时值来看,这个下滑音的时值略短,会感觉收得比较急,指挥在此处可让队员多唱半拍(即第5拍整拍都为下滑音),用小臂做软收拍后,再重新起下一句——加上这一起拍,该下滑音的时值在听觉上延长为2拍,其时值所占实音时值的比例为:1-2÷(2+4)≈0.66,这是接近“黄金分割点”(0.618)的比例。因此,指挥可通过延长句末下滑音的方式,形成可调节时值的气口,得到一个具有良好比例的乐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合唱作品与一般通用语言合唱作品不同,这类作品的地方方言特色是需要指挥从咬字和音调上去把握风格的。本文着手四川民歌的某一版本,通过切身实际的案头工作和排演经验,针对具有方言特色的衬词及下滑音做出分析研究。分别从指挥法的“软收拍”和作品处理的“软收声”举例说明。笔者从对歌词音调的深入理解、到指挥法的收拍原理说明、再到作品的处理方法进行论述,围绕着作品本身,聚焦在一个特色点上,强调“下滑音”在音高与方言音调的巧妙结合,完善音乐整体的艺术构思,还原其原汁原味的音乐特色。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杨力.现代指挥技法教程[M].中央音乐出版社,2016.

[3]斋藤秀雄.指挥法教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黄莞晴,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