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昆曲与苏州园林内在美学联系

2019-10-12 14:46梁方媛
艺术大观 2019年23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美学

摘要:苏州是一座园林城市,1997年苏州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昆山腔起源于苏州的昆山一带,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苏州这一片吴文化孕育出的土壤上,物质与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形式上截然不同,但是在美学上却是共通的,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苏州特有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昆曲;苏州园林;美学

昆曲取材于园林,并且吟唱园林。园林则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场景,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就是园林主人为了和友人一起欣赏戏曲建造的。苏州园林整体布局规模比较小,但是却极其精致,很好的模拟创作了山水风景,蕴含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也成为了众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在元末明初,很多苏州作曲家逐渐开始使用吴语来唱昆曲,曲调婉转细腻,因而风靡全国。

一、关于苏州园林以及昆曲的概述

苏州园林鼎盛于明清时期,昆曲的兴盛是从明中叶到清中叶。二者的交融点则是明清文人。明清时期,政治压抑,经济发达,仕途不顺经济有能力的文人则会选择隐于园林。昆曲作为寄托情感的对象,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喜爱。明人王骥德认为,度曲演剧最好的场所应当是“华堂、青楼、名园、水亭、云阁、花下、柳边”,这表明了文人有着共同的生活情调与审美趣味。其中,在私家园林中顾曲观剧,则是当时士人的时髦之选。在自家的园林中品茗饮酒,空闲之余赏玩古画,几乎成了明清士人普遍追求的闲雅生活情调。

园林和昆曲同是士阶层雅文化的具体形式,二者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性质颇为相近。士人造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究叠山理水、莳花种树对自然的模仿,营造自然的人工之景。园林之妙,则在运用移天缩地的手法将山林引入城市,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就是芥子纳须弥。昆曲亦亲近自然,以徒歌清唱为宜,清曲的传统从山水中孕育而来,故昆曲最为契合园林的幽雅意境。于静谧的园林中品味昆曲,“温润恬和,能去人之躁”。

因此,园林为昆曲的发声和传播提供了载体,昆曲则营造了园林的意境增添了园林的趣味。

二、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内在美学联系

(一)虚实相生

老子在《道德经》论证了“有”和“无”“虚”和“实”的辩证关系:“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了器具中间的虚空,才有了器皿的用途。有了窗户和四壁的虚空,才有了房屋的用途。虚实相生是园林与昆曲共同的艺术结构,通过虚拟的表现手法描绘抽象情感,不过最终都是为了再现客观真理。

园林本身就是虚虚实实的,山为“实”,水为“虚”,山水相依,虚实结合,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以人为创作中心,灵活的处理空间。昆曲的创作者通过对人间悲欢离合的素材的收集,进行再创作,通过昆曲演唱的方法再现出了真实的生活情景,以仿真的细节构建写意的整体。在传统诗词、戏曲的创作中在对昆曲进行唱词描绘时,能够让观众如临其境,更好的沉浸在江南园林之中。

(二)曲折有致

园林营造山水的手法是以小见大,游览路线的特点则是曲径通幽,这一特点几乎被运用到了所有园林中。在这一方狭小的园林里,池水、山径、游廊无一不曲。清人俞樾甚至就将自己的园林命名为曲园,并且自号俞曲园。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独特的景观,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也为园林增添了一丝独特的趣味。苏州留园的入口到中心园区的一段回廊。这段回廊曲曲折折、空间狭小封闭,等到人通过回廊进入较广阔的主园区时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顿觉园林之大。昆曲呢则是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昆曲从案头的传奇剧本,到演出时的唱腔、动作也都讲究起承转合。昆曲演出时的唱腔往往欲扬先抑,而动作也往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这正与苏州园林不谋而合。

(三)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是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共同追求。造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对园内的景观处理则移天缩地、芥子纳须弥。古人造园师法自然,因其势而呈其形,明人计成在《园冶》中提道:“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无论是因还是宜都是在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人工干预。昆曲也是追求自然的,清代作曲家李渔在他的作品《闲情偶寄》中提道:“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

(四)文雅精致

明清时代,文人生活是雅致的,园林叠山理水以象征名山大川,种植梅兰竹菊以示君子之风,园林落成后,主人会邀请众宾客吟诗题词,写在匾额和对联上。这无一不透露着文人的风雅。昆曲的音乐也是雅乐,由文人根据民间乐曲改编而来,《苏园六纪》中这样评价昆曲:“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

三、结语

古代士人生活向来不乏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本文尝试对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内在艺术结构进行了探究。总的来说,文人园林暗藏着文人的生命意识与审美判断,这块心灵的宝地,大量的涌入戏曲作品,再由戏曲作品召唤在场的叙事和抒情,文人园林特定的精神结构以及对整个文人群体的影响不断得到凸显,文人正是在书写中,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不断转换,使得文人园林与昆曲结合超越了物理的存在,进而沉淀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符号。

作者简介:梁方媛,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昆曲美学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领略昆曲之美
印花派对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纯白美学